纳洛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时间:2022-09-11 03:10:02

纳洛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2-0073-02

【关键词】 纳洛酮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肌肉注射或静滴小剂量纳洛酮能迅速翻转吗啡作用,静滴1~3分钟就能消除呼吸抑制,能明显纠正中枢性呼吸衰竭,促进清醒,其见效快,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纳洛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拮抗剂,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有3组:β-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及强啡类,存在于脑组织、垂体及下丘脑中。它们在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与觉醒、心血管功能与呼吸活动等方面均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质作用。吗啡样物质与体内吗啡受体结合。吗啡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内,也存在于心、肺、肾、小肠等器官内,故可产生广泛的生理、病理效应。纳洛酮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或β-内啡肽大,能竞争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实现其疗效。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因此纳洛酮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抢救休克,各类中毒,心脑血管疾病、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本药有治疗方法简便、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本文将纳洛酮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1 用于治疗各种中毒

1.1 镇静催眠药中毒 由安定、氯丙嗪、鲁米那等非阿片类镇静催眠药所致中毒,尤其昏迷时,肌体处于应激状态,脑内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除先进行洗胃外,静注纳洛酮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阻断内啡肽的抑制作用,解除中毒患者呼吸循环抑制和昏迷状态,使中毒者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防止休克血肿发生。有报道纳洛酮用0.4~2.4mg/次可缩短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催眠时间[1-2]。

1.2 乙醇中毒 急性乙醇中毒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促使内源性阿片肽(OLS)释放,同时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OLS,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严重中毒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纳洛酮是吗啡受体异性拮抗剂,有强有力的催醒和解除乙醇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使中毒患者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至正常。应用纳洛酮轻度中毒0.4~0.8mg/次静注。30~60分钟逐步清醒,重度中毒0.8~1.2 mg,30~60分重复0.4~0.8 mg,直至神态清醒[3]。

1.3 一氧化碳中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伴有β-EP释放增加引起中枢抑制,加重了脑缺氧,纳洛酮通过拮抗以上作用而促醒,且可以抑制某些一氧化碳中毒后白质脱髓鞘和小脑蒲氏细胞变性,从而减少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在应用综合治疗的同时,直接静注纳洛酮0.4~0.8 mg,可使休克病人转危为安,促进清醒。其见效快,但维护时间短,可重复使用。

1.4 急性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造成组织中乙酰胆碱积聚,乙酰胆碱是神经末梢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积聚后先引起胆碱能受体过度兴奋,继而转为抑制,出现昏迷,当机体出现昏迷、休克等情况下均伴有内源性阿片物质β-内啡肽释放增加,β-内啡肽在调节精神、内分泌、记忆、觉醒以及呼吸、心血管等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纳洛酮进入机体后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结合,从而有效地拮抗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的多种效应,常规应用阿托品、解磷定注射液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4 mg静注,每2小时1次,20例患者治疗后均清醒[4]。

2 休克

休克时血管的扩大导致有效循环量的锐减是血压下降的根本原因。许多实验发现内源性阿片肽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心血管神经抑制作用,人体在缺氧、缺血等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交感中枢发生应激性兴奋反应,激活下丘脑弓状核β-EP神经元释放β-EP增加,其血液浓度可升高5~6倍。纳洛酮对逆转休克低血压有辅助作用,同时还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性心肌,升高动脉压,改善组织灌注的作用。首次静注0.8 mg,lh后血压到正常,复查血浆β-EP含量亦显著下降至正常[5]。

3 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3.1 脑梗死 因为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它可以逆转脑梗死后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脑组织恢复。一般认为脑损害后,脑内的β-内啡肽浓度升高与偏瘫失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纳洛酮有拮抗脑内β-内啡肽作用,还具有非特异性促醒作用。在常规治疗脑梗塞同时应用纳洛酮0.8 mg分别在肢瘫侧足三里、手三里两穴位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并显出良好效果,针刺与药物作用的结合,有利于促进脑组织细胞功能和肢瘫侧肌力的恢复[6]。

3.2 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和呼吸衰竭伴随存在。肺性脑病时β-EP释放明显增加,纳洛酮可有效地对抗β-EP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蛋白水解酶的释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钙离子有调控作用;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PaO2,降低PCO2,改善脑缺氧,使脑脊液pH值上升,意识明显改善。

3.3 心脏骤停 在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机体经历完全血流停止,严重缺氧、中毒和缺血再灌流等一系列应激过程,包括β-EP在内的大量神经内分泌因子参与应激反应的过程。β-EP的释放,增加了心肺脑复苏的难度。纳洛酮能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纳洛酮通过逆转β-EP所介导的心肺功能抑制,使心脏神经放电加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血管系统使复苏中外源性肾上腺素效应得以更好地发挥,促进心脏复苏成功。

4 用于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HIE)

近年来研究发现,β-EP含量与新生儿HIE密切相关。HIE其脑脊液β-EP含量明显升高,它可引起的肺功能障碍,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换气不足、高碳酸血症和窒息。纳洛酮具有降低血浆β-EP水平,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从而减轻脑水肿或脑细胞坏死;与分布在大脑的阿片受体结合后,解除β-EP对呼吸、心血管功能的抑制作用,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以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增加脑供氧量。有报道,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用纳洛酮治疗改善HIE,促进意识恢复,缩短病程,并降低病死率[7]。

5 不良反应

①本品几乎无不良反应,少数病人可有轻微躁动。②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慎用。③对麻醉剂成瘾者可促发戒断症状,因此应慎用。④纳洛酮可加重创伤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纳洛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5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1998,14(6):559.

[2] 陈俊斌.纳洛酮治疗安定急性中毒60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1998,3(1):36.

[3] 马江洪.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28例[J].中国医疗卫生学选萃,1998:478.

[4] 施勇.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昏迷20例观察[J].中国现代疾病诊疗与预防,1999:446.

[5] 吕黄伟.纳洛酮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6):225.

[6] 周世雄,候明.纳洛酮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11.

[7] 李明,马英兰,李君.纳洛酮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J].综合临床医学,1998,14(3):26.

上一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症防治探讨 下一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性眩晕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