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就业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11 10:36:28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就业问题分析

摘要:指出了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一直都处在上升的过程中,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水平低,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观念、技术、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从农村城镇化和绿色就业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绿色就业的范畴、特性以及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的约束因素,并结合这些约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约束

收稿日期:20130627

作者简介:刘 青(1985—),男,江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5703

1 引言

农村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是现代文明的历史现象,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学术界和国家层面要求发展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增长中提升绿色经济的成分,绿色就业也就伴随着绿色经济发展而被人们所强调。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给出一个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概念。

党的十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会议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提出了要建设和发展好绿色经济,各省都在认真贯彻实施党的十精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么个大的背景下,扩大绿色就业是件利国利民的大方向。

然而到底什么是绿色就业的范畴呢?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我们在推动农民进行绿色就业过程中的阻碍是什么?这是本文要着力分析的重点。其实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重组,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破坏率是城镇化发展中关键,我们不能只是创造数字的繁荣,真正要做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类福祉。

2 绿色就业的范畴和特征

目前有许多的实例和理论都说明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而且会阻碍其发展,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就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在发展绿色经济,就会提供大量的绿色岗位,促进绿色就业。

2.1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出现是在1989年《绿色经济蓝皮书》这一书中,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系统不可能超越生态母系统的规模而发展,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是具有生态极限的,同时经济增长的物质扩张是有生态方面的成本的。

联合国环境署在2011年的《绿色经济报告》中首次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换言之,绿色经济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这样绿色经济被认可为既能创造绿色就业、确保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又能防止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

2.2 绿色就业

绿色就业是在经济绿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指从事经过绿化的经济活动的就业和从事绿色经济活动的就业。绿色经济就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进行“绿化”,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对绿色就业的定义是在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中创造的,可以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面工作。

张丽宾(2012)将中国的绿色就业定义为,国民经济中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行业、部门、企业、和岗位上的工作。通过许多学者对绿色就业的界定,在这大致可以认为,只要是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组织水平达到资源高效利用,有助环境改善的行业或者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以及有助于提高生态自我修复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岗位工作都属于绿色就业。

2.3 绿色经济与绿色就业的关系

就业受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供需的限制,其本质就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劳动力需求和产品供给的总量和层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发展程度,劳动力潜在的存量以及产品生产所需的技术、营销、组织、方式等等,都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很大程度上说,绿色经济中孕育的部分就业就是绿色就业,绿色就业就是在经济绿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环节,绿色就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的关系。

2.4 绿色就业的特点

(1)绿色就业具有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也就是说“绿色就业”不但要有体面就业的劳动属性,还强调就业的环境功能和资源的高效多级利用。从环境功能上看,绿色就业具有四大特征,分别是:将废物与污染降低至最低的“环境经济”特征;降低能耗与原材料消耗的“非物质化经济”特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的“生态经济”特征;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去碳化经济”特征。从资源利用上看,绿色就业应该具备资源更高效集约利用以及重复利用的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利用是绿色就业的应有之义。

(2)绿色就业是动态的,同时还是创新的。这主要是说现有的绿色就业在一段时间以前它是没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扩展产业链等方式所带来的附属就业,在创新的就业工作中有新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是说国际评判绿色就业的标准与当时的环境、特定背景以及国家发展程度有关(张丽宾,2012)。比如说发达国际的技术和发展程度好,在他们看来某些非绿色就业行业在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也许就是绿色就业行业,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着,现在普遍认为的绿色就业或许在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社会、经济发展也就变成了非绿色就业了。

3 农村城镇化中绿色就业的约束分析

有许多的实例和理论都说明了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提高幸福度,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就业也能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动力,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并作为主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大方向,但是农村城镇化目前在我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拿现在的状态和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而言,还是有很多不能从正面促进或者说是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和结构的不完善合理。为了更加全面,从各个角度都去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就业的进步,就很有必要对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综合因素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成本因素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绿色就业的发展有着一个潜在且自始至终约束着它发展的主要障碍,那就是经济成本。传统的就业和新兴发展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的范围,这主要是绿色就业的一部分,而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兴就业领域和传统就业领域并存,主要是传统就业领域的绿色改造。新兴绿色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新兴绿色行业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才有能增添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促进绿色就业量。新兴发展的绿色行业是这样,传统行业里的绿色就业也是这样。例如传统行业绿化改造中,为了延伸产业链,在传统工业中发展静脉产业,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增加绿色就业岗位,就必须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而在城镇化过程中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出和资金的保障。虽然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人口众多,物质发展成果还不丰富,农村资源分布不合理,城镇化过程发展绿色企业,营造绿色岗位,资金和成本问题仍然是目前最薄弱、最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过去的发展方式的不科学,导致绿色就业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它创造的就业量所需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有相关资料显示,在新兴的可在生能源行业,开辟一个新行业,创造一个新的绿色相关方面的工作,太阳能光伏产业需要投资90余万元,风能需要投资120余万元,生物能需要投资15余万元,太阳能供热需要投资68余万元。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各项基础建设和人才、技术的引进、设备的研发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创造一个绿色工作成本太高。因此,从城镇化提出到国家具体落实,大力发展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就业的发展总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总是不尽人意的发展着。

3.2 观念因素

首先,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就会导致部分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维系生活的保障,农民从日常劳作的农田来到人口集聚的城镇,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少量的土地可能使部分农民由田间劳作转变成工厂劳作,在正式劳作之前还得经过岗位和技能培训,这会让他们一时不能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其次,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可以确定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和创造税收跃跃欲试,并且屡试不爽,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做出或执行相关政策时出现重大失误,进而就会减少增加绿色就业的可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给部分企业方便,有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甚至取消企业环评,让部分企业有了“搭便车”的可能,加上农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环保观念在农民的思想里没有完整形成,提供绿色就业就更加困难。

3.3 结构因素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存在两种结构约束,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约束,另一方面是资源结构约束。过去一直以来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就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拉动了钢筋、水泥这些原材料产业的发展,技术上和指导上的不科学,形成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三高一低”现状。“三高”产业目前正逐步由沿海地带向中西部地区移动,城市向郊区、农村移动,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势必就会出现与“三高”产业区重合的区域,而这些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量远大于绿色产业的就业量,加上产业结构会影响就业结构,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产业结构是约束绿色就业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现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但是,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就要关闭或者改造相当一部分重污染企业,这样会导致传统行业的失业增加,其溢出的劳动量并不足以填补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劳动量,这就造成我国发展绿色就业的转换成本巨大。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一方面的约束因素,农村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因地区而异,农村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主要分为土地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和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条件就决定了我国部分地方是地广人稀,有的地方是人多地少,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丘。北方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结构影响较小,方便于机器化操作,也方便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在南方地区农村城镇化就会导致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的浪费,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能源结构方面,部分地区是富煤地区,有的是贫油地区等等,这就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煤炭领域是“黑色就业”,如果向绿色就业转换,则可能需要发展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利用率还不高,只占主要能源的很小部分,尤其是农村,基本上靠的是煤炭发电,并且在该领域里的就业量也是非常少。因此,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绿色就业要受到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双重制约,并且这双重约束在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的。

3.4 技术因素

农村城镇化是一系列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重组的过程,是城乡资源与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除了资金成本、观念因素约束以外,技术因素是众多因素以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从国内外发展绿色就业经验来看,技术因素体现在各个绿色产业的方方面面,例如,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都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国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建立生态工业园,园内里面有许多不同的企业,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在实现循环经济“3R”原则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材料加工技术、生物化学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养殖技术等等。由此可见,要发展绿色就业是需要多么复杂的技术群,而这也是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短板。人才的流动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绿色就业是一个好的帮助,但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不满意是人才流动的阻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的时间晚,设备性能较低,绿色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

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上岗竞争力。具体措施有:首先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培训,转变农民现有的思想观念,全方位了解农村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勇敢的去接受农村城镇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实,端正态度,自强自立,努力适应新的生存和就业环境。其次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能快速提升农民就业的通用技能培训,让农民快速的了解和掌握至少一门的非农技能,让他们在除了耕种等传统务农方式以外有确保其能更好的生存能力和空间。最后,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创业技能培训,宣传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并在税收、政策、人才供给、专业咨询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在传统就业领域里,在资金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鼓励农民自主创办一些绿色就业岗位。总之,通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在城镇化绿色就业的技能和素质,以逐步适应和满足农民就业及创业的需要。

4.2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许多的制约因素,不同的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发展不同的绿色产业,增加绿色就业的机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地理、人文、资源条件,将效益最大化,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少绿色就业成本约束

增加绿色就业初期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并且市场风险较大,需要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绿色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可以强调重点领域里的重点行业,比如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清洁回收等领域的相关行业,要对每一笔的资金流向做明确的账目,分阶段进行投资,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不同的行业的投资要区分对待。

4.4 要动员社会伙伴共同促进绿色就业

在国家做出财政支持的同时,要结合社会团体和地方居民共同努力,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宣传,创造全社会共同促进绿色就业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丽宾.发展绿色就业[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绿色就业的发展[J].中国劳动,2010,4.

[3] 许 光.低碳视角下美国绿色就业新政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0(9).

[4]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江西城镇化发展历程、成效、问题及其对策[J].价格月刊,2013(1).

[5] 黄 明,耿中元.我国城镇化与城镇就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11).

上一篇:煤炭企业内部发展模式分析 下一篇:大涝坝凝析气藏注气驱相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