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11 09:44:31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

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 是近年来报道的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胺碘酮时会引起患者局部浅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胺碘酮溶液pH值为2.5~4.0, 具有较高的渗透压, 对局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较强, 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引起静脉炎。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及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 有时伴疼痛, 穿刺静脉部位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 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1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 1 患者自身因素

1. 1. 1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 静脉血管相对脆性较大, 痛觉减低, 反应迟钝易发生静脉炎。

1. 1. 2 重症患者, 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1. 1. 3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 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脆弱, 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 管腔变窄, 静脉回流不畅, 液体容易外渗。

1. 1. 4 患者对药物的认识缺乏, 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 2 药物因素

盐酸胺碘酮pH值为2.5~4.0, 偏酸性, 静脉滴注应用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 影响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 3 穿刺部位选择

1. 3. 1 选择细小血管 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 胺碘酮的酸性对其刺激性很大, 所以容易引起静脉炎, 因此应避免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1. 3. 2 选择下肢静脉 下肢静脉有瓣膜, 血液流动缓慢, 胺碘酮停留在下肢静脉时间过长而引起静脉炎。

1. 4 留置针的使用

1. 4. 1 选择型号不妥 一般选择型号为20~22号的小号留置针, 并保证针尖锐利, 以减少穿刺针过粗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

1. 4. 2 留置时间过长 美国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 d, 在无静脉炎发生时, 留置5 d是完全可行的。频繁使用刺激性药物3 d以上者, 留置针保留时间应少于72 h[3]。

1. 5 静脉注射的浓度太高

胺碘酮的浓度不宜超过2 mg/ml,高浓度胺碘酮6 mg/ml自外周静脉注入时, 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8%以上。

1. 6 穿刺技术原因

1. 6. 1 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1. 6. 2 再进行穿刺的部位离上一次穿刺部位距离太近

1. 6. 3 拔针时按压不当也可造成药液外渗。

1. 7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责任心缺乏

1. 7. 1 胺碘酮是一种毒性较强的药物, 护理人员往往对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深入了解。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特殊性没有引起临床护士有效认识和高度关注。

1. 7. 2 对于静脉注射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不及时, 不到位, 对患者的主诉未引起重视, 患者出现疼痛、红肿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1. 8 微量泵应用问题

1. 8. 1 微量泵注射时药液浓度高, 增加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

1. 8. 2 微量泵泵速低, 发生外渗时往往不易被发现而发生静脉炎。

2 观察和护理

2. 1 用药方法正确

遵医嘱正确配制药液, 掌握合理的用药剂量。胺碘酮注射液溶于5%GS溶液中, 浓度超过3 mg/ml时会提高引发外周静脉炎的几率。

2. 2 加强宣教

2. 2. 1 用药前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使患者了解胺碘酮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后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 减少药液外渗。

2. 2. 2 指导患者输液过程中, 避免穿刺侧肢体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 保证局部血流通畅, 指导患者抬高静脉穿刺侧肢体以改善局部循环, 利于静脉、淋巴回流, 避免产生肿胀而导致静脉炎。

2. 2. 3 告知患者更换卧位时不要压迫输液肢体, 以免针头穿破血管壁, 造成药物外渗。

2. 3 穿刺部位的选择

2. 3. 1 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3. 2 血管的选择

2. 3. 2. 1 临床上一般选用上肢静脉, 管径粗、直, 弹性好, 回流通畅, 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2. 3. 2. 2 下肢静脉一般不作为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路。下肢静脉有瓣膜, 血流缓慢, 静脉压较上肢高, 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

2. 3. 3 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应用胺碘酮, 防止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穿刺前, 先用0.9%生理盐水进行输液, 验证留置针在血管内, 再使用胺碘酮滴注, 避免进入局部组织, 引起刺激。停用药物前, 用0.9%生理盐水进行冲管, 通过冲管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 减少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刺激, 预防静脉炎。

2. 4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2. 4. 1 每一个护理工作者皆要认识到胺碘酮的特殊性, 及时巡视, 重视患者主诉, 严密观察患者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 注意观察沿静脉走向是否有条索状红、肿 、热、痛, 回血是否良好。若患者输液处疼痛时, 即使未发现液体外渗, 也要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2. 4. 2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充分了解胺碘酮的特殊性及不良反应, 提高安全性认识和护理质量, 从而规避因药物使用过程中造成静脉炎等药物性损伤, 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

2. 5 提高穿刺技术, 加强对血管的保护。

2. 5. 1 穿刺一定要有把握, 在短时间内尽量减少多次穿刺。

2. 5. 2 再次穿刺, 一定要远离上一次穿刺的部位。

2. 5. 3 严格选择针头, 严格穿刺方法, 提高一次成功率, 避免在同一条血管周围反复输液或留置针头过久。

2. 6 密切关注微量泵应用

微量泵泵入浓度高, 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 增多静脉炎发生的几率, 微量泵泵速慢, 发生药物外渗时不易被发现, 因此应及时观察微量泵是否运转及注射局部情况, 对微量泵报警时应立即终止泵入, 拔出针头, 局部对症处理保护, 并重新穿刺。

2. 7 静脉炎的护理

2. 7. 1 马铃薯外敷 马铃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消炎、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 含大量淀粉、各种盐类、维生素C、维生素B、茄碱、微量胡萝卜素、龙葵素, 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 茄碱, 龙葵素有缓解疼痛, 减轻渗出作用[4]。

2. 7. 2 50%硫酸镁外敷 用 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30 min, 3~4次/d, 注意保持纱布湿润。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炎, 主要利用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 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 改善微循环, 减轻疼痛, 解除局部炎症。在使用硫酸镁湿敷过程中注意硫酸镁水分蒸发快, 需经常更换纱布, 必要时可选用塑料薄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

3 小结

静脉注射胺碘酮引发静脉炎的几率很大, 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时, 应熟知药物的特性和注意事项,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增强责任心, 避免药物渗漏, 对其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磊, 岑金梅, 梁香玲.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护理学杂志, 2007,22(15):6.

[2] 李葆华, 张进, 黄润州, 等.溶液PH值对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6,41(2):113

[3] 梁燕.胺碘酮注射液引发静脉炎的预防护理. 卫生职业教育, 2012, 12(2):140

[4] 吴月萍, 陆星尘, 邢丽娟.马铃薯片贴敷治疗可达龙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天津护理杂志, 2006,2(1):33.

上一篇:促进产后子宫收缩的中药熏蒸及护理体会 下一篇:预防高压注射CT造影剂外渗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