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作品的表达与接受

时间:2022-09-11 07:56:46

浅析艺术作品的表达与接受

摘要:从艺术的创造者和艺术鉴赏者的角度分析了艺术作品的表达与接受之间的矛盾;提出艺术的表达与接受之间有着统一的关系;阐述了艺术表达与接受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表达与接受;多样性;艺术的发展;辨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24-02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天才的创造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然而,艺术作品在面对观众时能充分的展现其魅力吗?或者说,观众在面对一幅杰出的作品时,其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艺术表达与接受的关系,探讨艺术多样性发展的规律。

一、艺术作品是表达与接受的关系

艺术从其诞生的时候起便是人们渴望表达的产物。艺术创造者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法创作出艺术作品,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公众交流的一个桥梁。一方面艺术家有表达的欲望,其作品体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或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公众或艺术鉴赏者从艺术作品中受到感染,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反之,艺术家又从公众的反映中得到新的灵感和新的思考方向,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

至此,艺术作品完成了整个艺术活动过程。

二、艺术创作中表达与接受的多样性

(一)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必然体现出它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的特征。每个时期的艺术从总体上来说都是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国现代艺术家波洛克曾说:“对与我来说现代艺术不外乎要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不少人认为当代艺术就是现代文明的准确反映。这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和经济灾难,因此,当代艺术其中心的前卫观念几乎自然而然的与我们这个工业社会进步的信念联系到一起。艺术毕竟不能脱离整个社会,不管个体的艺术家对特定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如何,都只能是个体的反映。而他们的艺术却不可避免的要受“时代精神”支配。

(二)艺术表达与接受的多样性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引发了欧洲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促使各种艺术思想不断涌现。作家弗莱德里克・安特尔曾写到:“绘画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成为通过艺术家的媒介而表现出公众思想观点的一个部分的。然而公众对生活的观点绝非完全一致,这种不同层次的差异就解释了同一阶段共存的不同风格。”

现代化文明的到来使得现代绘画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表现方法、绘画技法等方面都有着古典绘画无法比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因而现代艺术家有着更广泛的思维和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我。

同样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鉴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也有着丰富的多样的理解。

三、艺术表达与接受的对立统一

(一)艺术表达与接受的矛盾

艺术作品的表达与鉴赏者的接受之间总是有差异的。

1.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经验的体现

艺术家作为个体,其作品的表达总是受到自身生活体验的影响。然而,同样作为个体的艺术鉴赏者的个人体验不可能与艺术家完全一致。因而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不一定能被观众完美的理解。

例如,我们从埃贡・席勒的画中总是看到各种姿势的,甚至包括画家本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普遍认为他仅仅是个色情犯,因为其作品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然而,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生活背景,仔细揣摩画面那夸张而准确的形体,扭曲而肯定的线条,富于表现而大胆的色彩所体现出的忧郁情感。我们能深刻体会到画家那孤独而敏感的内心。画家通过表现人体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社会的悲哀。

2.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与普遍社会思维方式不一致

比如,艺术家在非常高兴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或许因为某种习惯或其他关系被看作是表现悲哀。或者说,由于某种原因这表现悲哀的幅画在绘画表现特征上与悲哀情感的表达毫无关系。

在凡・高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块快艳丽明亮的色彩随着旋转的笔触在画面中舞动,让人感受到一种热烈、充满阳光的气氛。如果不了解凡・高的生活经历,我们又怎能从画面中得知他是那么一个孤独的人,又怎能了解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而他的画的表达却是那么的外向。

美国当代画家弗朗西斯・克兰在谈到其作品时曾说道:“……事实上,在一幅抑郁的画之后画一幅明朗的画是一件好事,尽管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并孤独的画画。……所以如果形式对我表现出某种孤独,那一定是我寻求的某种激动人心的东西。任何构图――你知道那种全然的真实性尚未确定,某种即将来临的形式可能有 郁伤的特点,尽管在另一种形式中它将使人感到愉快。”

3.鉴赏者的自身社会背景和素质影响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直接原于他所有生活经验的思考。普通的艺术观赏者不会也不可能对艺术家的时代生活背景、性格特点、表现方式等有一个完善而全面的了解。因而只能根据自我的经验判断来鉴赏艺术作品。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一幅画的“过程”和内容都有着大量的了解或思考过许多。然而,人们在确切理解绘画的同时却会对表现内容产生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或者反过来,在确切理解表现内容的同时对绘画本身的认识很模糊。因此,艺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往往与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不想一致。

艺术鉴赏者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其对艺术作品的接受。

例如美国当代艺术家利希滕斯坦因第一次带着作品来到最为著名的卡斯蒂里画廊时,其情形是这样的:“正当卡尔普带领一群学生参观卡斯蒂里画廊时,利希滕斯坦因带着几幅画出现了。这些基本上是以连环画形象为主。那些学生开始咯咯的笑起来。卡尔普把他们送进隔壁的房间后,开始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些新绘画。他回忆说:‘它们的确非常奇怪,不合情理和令人厌恶。它们使我感到心寒。我当时决定最好给利奥(卡斯蒂里)看一看。’……我试图使他有点思想准备,可利奥竟没有表示出不悦!……他似乎受到了强烈的吸引。……利奥从不机械的附和他人,他总是慧眼独具,他相信自己的眼力。”

4.表达与接受的时滞性

马蒂斯曾说:“一件艺术品,对审视它的不同时代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件艺术作品的表达很有可能在社会意识形态或创作手法上超越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公众意识和审美水平。因此很可能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不能被艺术鉴赏者所接受。

(二)艺术表达与接受的辨证统一

1.艺术作品的表达与接受的情感统一

艺术作品是渗透着艺术家情感的产物,他既与艺术创造者息息相关,又与其鉴赏者关系密切。

罗伯特・马瑟韦尔曾谈到:“绘画是各种激情的载体,而不是像喜欢汽车那样美丽的愿望。在我们的社会里,情感交流的领域相当有限。出于这个原因,绘画活动是人类的深层需要。……我希望有人在画廊里看到我的一幅抽象画时说:这画对他来说太郁伤了。以至每天看到它会使他难以忍受。但另一方面,也许有人在生活中有过这种抑郁感,因而喜欢这幅画。……绘画要有真实的人的内容。……它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场所。”

虽然,不同的艺术鉴赏者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观众从内心去体验,就会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艺术家真挚的情感。

上一篇:源于真实的神话 下一篇:论当代声乐艺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