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命题:基于儿童立场

时间:2022-09-11 07:10:45

真命题:基于儿童立场

命题作文是小学作文的基本形式 ,也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可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都会谈“写”色变。分析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命题不够新颖。中高年段的作文题常出现《我十岁了》《对不起》《我成功了》,面对此类命题,学生往往见得多了,产生写作厌烦情绪。记得有学生曾把自己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事情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六年级;还有学生把自己捉了一只金龟子,养在家里玩的事情套上了许多题目,如“一件有趣的事”“我真高兴”“一件难忘的事”等。作文是让人看的,要给人以新鲜感,命题同样如此。

命题脱离实际。六年级的一篇习作要求写一个体育活动或游戏,我给学生讲了“跳绳”“三个字”等我玩过的游戏。学生说:“老师,你出的这些内容我们都不喜欢,有的都没有玩过,怎么写啊?”原来我的童年游戏生活干扰了学生们的思路。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自然无情可抒。这样的题目缺乏真实性,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导致学生乱拼凑。

命题缺乏体验。曾以《妈妈的爱》为题,希望学生们写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细节。“妈妈雨中送伞”“送生病的我就医”等雷同材料频现。学生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吗?很重要的原因是命题的内容。他们已习惯于被母亲呵护的生活,何曾在母亲为自己做饭时,去看看那张已布满细纹的脸庞?何曾在母亲为自己收拾房间时,去抚摸那双已显粗糙的手?

命题智慧究竟从哪里来?许多老师都在努力进行命题的变革,但所谓改革的命题都是从教师印象中来,学生往往望题兴叹。不是学生没有生活,没有想法,而是他们丰富的积累被教师的命题“关”住了。基于这样的反思,习作命题必须基于儿童立场。

1.命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习作来源于生活,命题自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其实,如果教师能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五彩斑斓;他们的见识远比当年的我们要广博、精彩,但由于没有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不敢也不会写进自己的习作里。

有一年世界杯开赛,班上一群男生每天中午狼吞虎咽地扒下碗中的饭菜,随后闪电消失,选择了四楼走廊“踢球”。小辰仗着自己人高马大,把那些走廊里溜达的三年级“小不点”全唬走了。然后分成三人一组,一个守门的,两个踢球的,组成了两支微型足球队。所谓的足球就是一个瓶盖。经过点拨指导,习作亮相。金宇恒在《我爱世界杯》中写道:“……皮球正好滚到我的脚下,我果断地带球突破,凭借速度优势,一个单刀赴会直插对方。守门员席敏昊慌了神,慌乱中摆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守门姿势,我抬眼望了一下他的站位,一个大力铲射,皮球如流星一般飞过他的头顶,钻入球门,进球啦……进球啦……我像罗纳尔多一样在操场上狂奔。”瞧,这就是学生的生活。可见,习作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三年级十岁生日前,我布置学生写《我的名字》。学生们纷纷回家向父母了解,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名字凝聚着全家人的爱与希望。一个男生这样写:大家想了很多名字,都被互相否定了。这时,妈妈说,男孩子要卓尔不凡,就叫“卓凡”吧!一边的奶奶用老家话反复念了几遍后笑开了颜,直说这名字好,因为念出来是“粥饭”,看来我一辈子都有的吃啦!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同桌而坐时自然多了很多好笑的事,时常还到老师面前“打官司”,要求换同桌的呼声特别高。基于此,设计命题作文《我的同桌》就轻松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贪吃、玩游戏……经过教育后,学生表面被“镇压”,其实内心还是忍不住的,这是成人无法理解的。适时布置命题作文《诱惑》,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命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让他们一看到题目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是真正尊重了学生习作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因此,习作题目一定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入手,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活,是习作命题的源头活水。

2.命题来源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家赵丽宏说:“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当我们俯下身子去倾听、去关注、去感受学生的心,就会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此时,只需要一个智慧的命题,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唤醒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有的老师青睐那些看似新鲜的命题,如《跟着感觉走》《那一双手》《呼唤》……可面对这些题目,学生却如坠云雾,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老师忽略了作为习作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我们常说孩子人小鬼大,殊不知他们纯真的心灵还徜徉于美妙的童话世界。当命题远离他们的心灵,体验的缺失就让他们徘徊。此刻,如何再叫他们“言为心声”?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习作5给出四张不同表情的脸,让学生联想事情写作。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当学生根据表情想到事情后要求学生们先不要急着写,而是先想个吸引人的新颖题目。学生觉得有意思,皱眉挠耳,静静沉思……两分钟后,新颖的题目来了:《同桌,让我怎么对你说》《惊魂一刻》《巾帼不让须眉》……学生们说着、听着,都特别期待各自大作的完成,这就是题目的魅力。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动情为何事,进而揣摩出以此为中心的命题,学生即景生情写出习作,这便是智慧命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命题才能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四月,校园里的植物脱去冬衣,一身新绿。可按照区政府规划,学校即将重建。抓住这个契机,我带着学生去校园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植物特点,处处让学生有所“体验”。并以“校园的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借植物的口抒自己的情。五年级的学生回忆植物相伴的岁月,联系自己也将离开校园的事实,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小乐写道:“我是一棵丁香。学校就要重建了,我们这些花草树木就要被移出去了。我刚到学校时还是棵小树苗,一晃好几年过去了,我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现在的我一定要多汲取水分,沐浴阳光,争取多开一些花,让同学们记住我最美的模样……”

写自己,不再用《我的自画像》,改成《______,我这个人》,在横线上任意填一个语气词;学生考试时,面临父母的唠叨,作业的压力,命题习作《最近有点烦》,让他们找到宣泄的出口;即将毕业,同伴的不舍,老师的留恋,命题习作《舍不得》,道出了学生无尽的感慨……

每棵树有每棵树的故事,每朵花有每朵花的语言。脱离学生生活的作文命题是无源之水,远离学生心灵的作文命题是无本之木。语句可以模仿,但生活的实际和心灵的体验却无法用文字来克隆。尊重儿童的生活与体验,基于儿童的立场进行命题,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树开出自己独特的花,拨动我们的心弦。

上一篇:讲评融合,打造有效教学 下一篇:儿童的语言叫“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