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归来:一针一线绣出千年的传奇

时间:2022-09-11 06:27:19

民间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绝活”不仅仅是美那么简单,像泥塑的造型、剪纸的变幻、杂技的创意……它们都称得上是“民族精粹”。

前不久,中国“第一夫人”在参观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时,赠送的国礼中,一款大熊猫图案的蜀绣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在重庆,提及蜀绣,自然就无法回避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康宁。她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国家级蜀绣传承人,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位国家级蜀绣传承人之一。康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手中的针线,被赞誉为“巴渝第一针”和“蜀绣皇后”。

穷工极巧的蜀中之宝

蜀绣又称为“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和重庆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关于蜀绣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赋家杨雄的《蜀都赋》:“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另在《绣补》一诗中,作者对蜀绣技艺进行了高度赞誉。

晋代《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

蜀绣与蜀锦一样,都是萌芽自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在蜀国时期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而且作为珍稀而又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来交换北方的战马和其他物质,是蜀国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柱。唐朝末期,南诏进攻成都,除了大肆掠夺金银财宝外,蜀绣以及蜀绣工匠被其视为奇珍异物。到了宋代,蜀绣的名气传遍神州大地,文献更是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

说蜀绣“穷工极巧”一点也不夸张。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一百余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等。蜀绣运用各种针法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作品绣得惟妙惟肖。

蜀绣的技艺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熊猫的憨态、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一切尽在针尖上的功夫。

人们第一眼看见蜀绣作品时,都会为之震惊,随之便是一声感叹,面料上栩栩如生的一切,仿佛穿透了历史,扼住了时间。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毫不夸张地说,蜀绣绝对是民族工艺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可即便是这样,蜀绣也曾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差点遭遇灭顶之灾。直到改革开放后,蜀绣再次被人们记起,才得以繁荣发展。

时至今日,蜀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也仅有两位代表传承人,除了四川成都的郝淑萍外,便是重庆渝中的康宁。

被“兴趣”领进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且从中产生愉悦。而康宁之所以能在蜀绣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滋味”,指引她前进的也恰恰是“兴趣”这名老师。

小时候,康宁总是能看到妈妈借着昏黄的灯光用针线在枕头上“画”各种花草鸟兽,上面的图案好像会动一样。后来长大一些,妈妈告诉康宁说,这就是刺绣,耳濡目染之下,还在上小学的康宁便“玩”起了刺绣,但那时康宁最喜欢的还是钩花。

1978年,康宁参加工作,来到重庆工艺美术公司报道,当时工艺美术公司下面有雕刻厂、石膏厂和刺绣厂。公司让康宁三选一,当时康宁犹豫不决,于是决定先参观后选择。当康宁参观到刺绣厂的时候,被一群老师傅手下的刺绣惊得目瞪口呆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庆挑花刺绣厂,成为了蜀绣艺人王青云的弟子。

在两位老师悉心的指导下,康宁的技艺突飞猛进,蜀绣也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唯一主题,每时每刻都在琢磨图案、创新、绘制……有人感叹康宁这辈子竟能如此“单调乏味”时,康宁总是笑着说:“蜀绣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它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让我越活越有滋味。”

尽管从小就与“绣”结缘,平时也痴迷到疯狂的地步,但康宁和她的作品一直没被外界发现和知道。直到1998年,在重庆市举办的一次展览上,一幅名叫《幽女神思》的双面异形绣,才让康宁一举成名。

这一年,离康宁真正接触蜀绣,足足过去了20年。

如今,58岁的康宁在总结前辈蜀绣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渝康宁”的创始人。

独树一帜的“渝康宁”

蜀绣绣法一般被分为两大类:单面绣与双面绣,在双面绣中又分为三个亚类,即:同形同色双面绣(俗称:双面绣)、同形异色双面绣(俗称:异色绣)、异形异色双面绣(俗称:异形绣)。最高端的刺绣技艺要属异形异色绣了,异形绣:即在同一张绣布上,正反两面有着不同色彩、不同形态的图案。在一次展会上面,一幅异形绣作品瞬间吸引了康宁的注意力。康宁立刻找来工作人员,询问这幅作品的刺绣技法。

可是擅长这类绣法的蜀绣艺人屈指可数,而且大多隐姓埋名,工作人员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跑遍全国拜师无果,视蜀绣为生命的康宁怎肯善罢甘休,她发誓一定要把这种绣法学到手。

从最初研究传统蜀绣的绣法开始,康宁发现异形绣大致的三种绣法,第一种:是先绣好A面图案,然后将绣棚翻转,再绣另一B面图案;第二种:是在两张绣布上先后绣制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图案,然后合二为一装裱在同一绣屏中;第三种:是在两张绣布上先后绣制好不同颜色和不同形态的图案,将一副沿其图案周边轮廓线剪下来,贴于另一张绣布图案上,两副图案周边轮廓线完全吻合一致,然后,沿其图案周边锁边固定。康宁对三种绣法均作过尝识,发现第一种既费工且技艺又很难把握;第二、三种则又不能体现蜀绣的活灵活现。

康宁思索着在异形绣技法上的突破,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善于观察的康宁发现,缝纫机缝制衣物的时候,两面针脚相互覆盖,互不影响布料两面的图案,这让康宁想到:蜀绣的双面异形异色绣能否在同一张画布上同步完成呢?

康宁立刻着手开始了实验,经过不分昼夜地摸索,无数次地失败,终于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双面异形异色绣:用两根针在同一块画布上正反两面同时刺绣, 同时形成正反两面完全不同的图案。这种独特的蜀绣技法,被业界誉为“蜀绣一绝”。

2004年,一幅双面异形异色绣作品《谜》被政府收藏,它的作者就是康宁。在薄如蚕翼的丝绢两面分别绣出不同的形象和色彩,一面是美丽的古代仕女,另一面却骇然见到一具坐姿相同但方向相反的骷髅。3年后,同样是这幅作品,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世界工艺美术大展上,让外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渝康宁”的精湛。

不过,《谜》却不是康宁最满意的作品,2011年完成双面异形绣《眈·啸》才是康宁的最爱。如今,这幅作品就安静地收藏在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内,也被康宁视为“镇店之宝”。一面是一只正在咆哮的金黄色老虎,另一面是一只安静的黑白相间的老虎,两只老虎不仅肤色不同,就连神态、姿势也完全不同,很难想象这是在一块画布上完成的。《眈·啸》曾经应邀到北京参加过一次展会,有人开出了100多万的天价想收藏,却被康宁拒绝了,足见这幅蜀绣在她心中的地位。目前,康宁正在赶制另一幅老虎图案的异形绣,目的是想超越《眈·啸》,至今康宁还未想好名,暂名它为《眈·啸2》。

千年蜀绣能否“梅开二度”?

凡是亲眼见过蜀绣的人,都会被作品的精巧所折服。但是,如此精美的绣品却少有人关注,真正是“藏于深闺无人识”,要不是前不久中国“第一夫人”随访非洲送出的国礼中有一幅蜀绣作品,这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民间技艺恐怕会被冷落得更厉害。

蜀绣最初主要流传于民间,直到清朝中叶以后,才逐渐形成行业规模,尤以成都九龙、至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清朝时在四川设立劝工总局,局内设刺绣科,制作的精美蜀绣作品被当时誉为“天下无双之物”。蜀绣第一次被世人所知,是早在清末民初,一举在国际巴拿马大展上获得金奖,让蜀绣名声鹊起。

曾经的辉煌已经化作过眼云烟,如今,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其发展境遇却是最差的。苏绣的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生产企业近百家,产品远销全球。湘绣与粤绣也是各自本土贸易的强大支柱。而蜀绣,却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更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绣坊,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品牌规模效应。康宁告诉本刊记者,“重庆的很多蜀绣大师基本上都是靠在家教授徒弟传承这个技艺,少有人将蜀绣市场化,更谈不上经营了。”

蜀绣,在重庆多数时候是一件离大众越来越远的“奢侈品”。

回想上世纪80年代,市刺绣厂集中了几乎重庆全部的蜀绣人才,被称为重庆“蜀绣三杰”的康宁、李尚余、胡惠琴都是厂里的技师。那时,刺绣厂甚至是重庆一大旅游景点。随着上世纪90年代,重庆市刺绣厂解体,蜀绣也迅速消失。

蜀绣重新回到人们视线,是因为一场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家” 的评选活动,康宁以一幅名为《稚趣图》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蜀绣的记忆。

2008年,重庆蜀绣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康宁被列为重庆市唯一一位国家级蜀绣传承人代表。

重新归来,却没能将蜀绣的辉煌一同带回来,重庆许多蜀绣艺人的作品苦于没有市场而勉强以此为生。“近年来,重庆本土的蜀绣大都缺乏品牌知名度,大师们常常花大量时间绘制做工精良的作品,但在市场运作上基本是空白。大多数蜀绣从业者经营惨淡,各自为政,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广告营销,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康宁如此介绍着蜀绣在重庆市场上的困境。蜀绣的创新也明显滞后。拿苏绣做参照,其刺绣方法多次改进,其品种更新速度每年达20%以上;而蜀绣品种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重庆蜀绣已经陷入了缺乏创新及品牌产业的两难境地。”康宁忧心忡忡地谈到。

唯一让人看到希望的是,借着随访的国礼名单,蜀绣又一次“火”了起来,但愿这是千年蜀绣“梅开二度”的伏笔。

上一篇:640公里单车之旅:疯狂的重庆两极骑行记 下一篇:生活原本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