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

时间:2022-09-11 03:58:25

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

摘要: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实务使用中较难发现管理层舞弊等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加快对新模型的探索。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推出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作为审计业务的重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已于2010年11月1日进行修订,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施行,但目前国内对现代审计模型的研究仍较为笼统,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方法的研究还有待加深。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该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对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阐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第二部分阐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三部分阐述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重大错报风险;报表层次;认定层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它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企业高层存在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为此,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于2003年10月和修订了相关准则,推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实施审计程序要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相关认定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把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现代审计风险模式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即AR=RMM x DR。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于2010年11月1日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准则》1101号对几个概念进行了叙述,审计风险(audit risk,AR),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RMM),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DR),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因为在实际执业中,审计风险AR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评估重大错报风险RMM,进而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DR,来设计下一步的程序。上述公式可以变形为:DR=AR/RMM,从公式看出,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反向关系,与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是正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越多;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越少。该模型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把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下面就重大错报风险的理解,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合理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一个尽可能节约审计成本与努力降低审计风险的判断过程。因此,审计时要考虑以下两点:其一,不应将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简单设定为最高值,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简单设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为最高值,然后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既容易使重大错报漏掉,又会增加审计成本,造成测试的范围广,样本多,使审计资源浪费,违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其二,合理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注册会计师应首先对审计范围内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其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然后选择一定的方法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由于影响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每一因素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一般情况下,难以限于某一具体认定,因此,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后,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1)对某些未测试过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被审计单位不可预期;(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期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相关,它由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两个部分组成。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应当能够应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例如,针对由于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函证程序以获取更多的相互印证的信息。

2.注册会计师为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并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对评估的风险而认为有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活动,但审计并不要求了解与财务报表中每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或与其每项认定相关的所有控制活动。

3.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能随着审计过程中不断获取审计证据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如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新信息,与注册会计师之前作出评估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4.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设计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形成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的依据。评估的风险越高,需要获取越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

5.形成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的依据包括:因相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具体特征而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即固有风险);风险评估是否考虑了相关控制(即控制风险),从而要求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以确定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6.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这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针对相关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7.如果确定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并拟信赖针对该风险实施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中测试这些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并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

8.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函证程序以获认定层次的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在作出决策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如何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三、注意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内在联系

注册会计师要注意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时,要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领域联系起来,要与可能发生错报的业务环节挂钩,这样,使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有的放矢,也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提供指向。另一方面,在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时,考虑已确定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以便提高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针对性。由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是在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提供的指向下进行的,因此,这可以使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避免盲目性,既有利于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又有利于两个层次合力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S].2012

[2]李晓慧.审计学实务与案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沈琦.基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06).

[4]路云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D].暨南大学,2009(05).

[5]杨英姿.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6]谭先华.新准则下审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基于审计风险要素的逻辑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2(12).

上一篇:试论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于工业区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