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了解我,就看我的作品吧

时间:2022-09-11 01:29:16

如果你不了解我,就看我的作品吧

去年深冬一日,一天里和朱宪民先生参加了两个气息悬殊很大的活动。

下午是中国文联艺术家大联欢。各界艺术家聚集人民大会堂。

整个会场时沸腾的、红彤彤的。台上有表演,台下哪里顾得上看?各种自拍、他拍、被人拍,各种合影。

朱宪民坐在那里,面色平静,相机、手机都不往出拿了。我在想:在那个场合,有大能量的人,才能这样不动吧?

晚上,两个外地摄影爱好者提出要去朱宪民家里坐坐。请我转告。朱公问都不问来者是谁,说:“来啊!我那儿有好酒!”

酒过三旬,微醺。朱宪民说了两句话:“我现在啊,把每一次露面都当成第一次露面。不管面对谁。”

“我现在啊,把每一次露面都当成递出一张自己的名片。不管面对谁。”

在坐的人都静静琢磨着这两句话。

更早几年。一次,陈海汶请朱宪民、王玉文和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住在海汶郊外著名的小院。

早晨七点,我就听见小院里有人唤我名字。推门一看,朱宪民、王玉文正端坐在楼下大树下喝茶。我下去时,茶水已经淡了。

我问:“起这么早干什么?”

答:“聊天啊!”

问:“老哥俩常常见面,还没聊够啊?聊什么呢?”

答:“彼此提醒啊!”

问:“提醒什么?”

答:“提醒对方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放弃,哪一步迈得太大、又有哪一步没跟上,哪些过于热闹的事别关注了、哪些寂寥并不是坏事,不要忽略对哪位朋友的关注、不要被哪些在瞬息万变的玩意儿耀花了了眼……如此种种。”

据说,这两人三十多岁相识,每次见面最重要的事就是“彼此提醒”“彼此疗救”。我常想,把这二人清晨或深夜的聊天记录下来,得是一本处事智谋大集吧。

我认识这二位十几二十年来,只见他们好好做事,不惹他人;对人事变化与事物发展趋势细细观察、深深体味;不管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只做好自己的事、为好自己的朋友,安稳地处在社会给定好的位置,岿然不动。

他们俩是现代版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知音永久。

而我,很多年,只要待在朱民、王玉文旁边,心里就很舒服,妥妥的。

朱宪民出生的1943年是大灾年,黄河都干了。父亲用车子推着一家人逃荒到黄河南岸。朱宪民生下来,接生婆把他埋在沙土里,那种沙土用锅炒,用筛子箩,是暖和的。在沙土里躺到一岁。刚会爬,扑到砖头垒的炉子旁,烫了腿。一把热乎乎的黄河沙土敷在伤口上。到现在连疤痕都没有。

朱宪民的父亲老实寡言,大字不识一个。17岁的朱宪民离开家乡时,父亲说了一句: “儿子,不要犯法,不要坑人”。

17岁,朱宪民还不知道鞋里要穿袜子。他好奇,城里人为什么在棉鞋里还要弄个套子?棉裤里为什么还穿一条裤子?长裤里面还有短裤?他也不知道世界上有苹果和香蕉,因为他的家乡只有枣。

17岁离开黄河,36岁又背着相机朝黄河边走去。到了黄河边,朱宪民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与黄河切断根脉。他端起相机看到取景框中种种景象,泪水和汗水会一起淌下来。

朱宪民一生没有拍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他镜头中所有的妇女都是他的母亲,所有男人都是他的父亲!

有一次他在集市上拍照片,想拍一个卖豆芽人的特写,用长焦距拉近一看―他中学的同桌!在学校时这个同桌是班长,门门考90分以上。朱宪民甚至连过去和同桌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如果公平竞争,我肯定不是人家的对手啊!如果他正常考大学,也肯定在我前边啊。我只不过一个瞬间决定走出去了,而他留下来了。

所以朱宪民至今只承认自己是一个特殊行业的劳动者。

把拍摄日尔曼民族众生像作为终身事业的奥古斯特・桑德这样描述自己:“我从小就熟悉这些人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朱宪民不会这样归纳,但他做的就是和奥古斯特・桑德同样的事情。

当今世界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他者中寻找自我。而奥古斯特・桑德和朱宪民这样的摄影者,则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寻找自我。

朱宪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记录了一条最重要的河流,他也成为最富中国意味的摄影家之一。

但他深谙自己仅仅是一位记录者,他的作品既不能醒世又不能劝化,顶多给将来留下探讨黄河流域百姓命运的佐证。

我不在这篇文章里写朱宪民的影像价值了。2007年,我就为他编辑出版过《他从黄河来》一书。那二百张照片的遴选,长达万字的访谈,还有我约请的十余位影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为他写的文章,足以表达我的立场。

除了邀请胡武功、鲍昆、李媚、林路等撰稿,我请了我的大学好友,毕业于美国哈佛的历史学家赵文洪为他的影像做历史梳理;还请我大学同班同学、作家贺新耘撰写文章。他们都不认识朱宪民,甚至没有听说过。我总觉得:距离远点,看得更清楚些。

我居然还约了北疆女孩李娟为朱宪民写文章。偶尔看了李娟的《九篇雪》,那些从阿尔泰山野生出来的文字,我惊喜不已。正如我的好友刘亮程所说:她的文字是“游牧精神在汉语中的一次奇迹复活”。我突发奇想:《他从黄河来》这本书里如果出现李娟的文字,将是多么奇妙。我把朱宪民的数十幅照片发到阿尔泰。李娟只看照片,不见人,写出来这样的文字:

“之前之后的岁月仍在黑暗地进行,唯有一瞬间于电光火石间现身。朱宪民镜头曝光了。他所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只是一幅幅的照片,不如说是一幅幅被反复撕碎后又重新拼贴复原的照片―每一张上面都有伤痕,每一张都有着曾在这世上无数次辗转时遗失过的痕迹,每一张上面都有巨大的缺失。在那上面,那些我们永远也不能理解的光荣的苦难、纯洁的欺骗、低微的平和;那些我们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的父亲和母亲,我们失散世上的兄弟姐妹,我们的遗弃物,我们素昧平生的亲生骨肉;我们的旧居,收容我们全部童年和整整一生的所在地;我们曾路过的一些情景,我们眼角余光一扫而过后心有悸动却无可名状的现实碎片。

这些平直无碍地生成的图片,不逗弄辛酸,不探掘隐密,更不曾直白过所谓“精神”或“意义”。较之“创作者”,朱宪民的角色更接近忠实的‘记录者’。他平静而略带神经质地记录下这一切,从我们过于熟识的、聒噪慌忙的日常情景中辟出了冰凉一瞬。镜头朴实无华,却微微颤抖着微妙的怪异―一切的确是这样的,但一切又似乎不应当是这样。其错开之处如此细微,细微得如针尖一般,轻轻地戳扎着所有凝视着这些图片的眼睛。似乎这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镜头……”

我的录音机里一直留着这样一段录音。

大约12年前,我给朱宪民做访谈,他开车载着我,迎着夕阳在长安街行驶。当我说起有人评价他处事“圆滑”时,他急了,语气突然提高,眼珠子瞪了起来:“让所有的人害怕和躲着你是一件好事吗?人万万不能‘上炕认识老婆,下炕认识鞋’,连农民都懂得这个朴素的道理!”

朋友是事业的保证,没有朋友我寸步难行!没有人帮你,你的能力再强有什么用?我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虽然自己还算勤奋,但更重要的是全靠朋友帮助。这么些年,我也不断修正自己,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世上不周的地方,常想我说话恰当与否。面对指责我的人,我也无奈:我怎么你了?我没招过你啊!我没找你借^钱啊!你这样与我过不去?但我堵不住人家的嘴,也没地方解释。我只能安慰自己:随你说什么吧,反正我没做过缺德事。

我坚信:人是说不倒的,除非你自己倒下。说我嘻嘻哈哈,一个是因为我的天性就是这样,再加上我知道霸道一点好处没有,没人买你的账。”

录音机中朱宪民声音低下来,节奏缓下来,有些不好意思:“当然如果又重视朋友,又有原则最好啦。可我做不到啦,对朋友有些显而易见的毛病,我也不好意思说啦。要我说,朋友就是‘捧友’,你有了好事为你高兴,有了困难不嫌弃你。互相拆台叫什么朋友?我能做到的就是无是非无城府,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要是说我说得过分了,我只好躲着你远远的了。如果你们还觉得不了解我,就去看我的作品吧!我的作品就是我的性格。”

朱宪民个性热烈多采,自然通透,生命随兴而为,加上他从不“摆谱”,很多朋友的活动和聚会愿意叫他参加。

无论走到哪里,朱宪民都会受到普遍的赞美和高抬。他笑眯眯地听着,受用着,扭过脸来会来一句:“几斤几两还自己不知道啊!我就是一个好说话的老头而已。”

当声气相投的友人在一起小聚,朱宪民每次都要谈“感恩”两字。对他人、对命运、对机缘、对道路、对友人、对影像……对一切的感恩和敬意。每次聚会,我都会收到一盒茶、一条丝巾,或者一本小画册。

我感受着朱宪民越来越温和、越来越低到尘埃里的状态。眼见他夫唱妇随、儿女双全、丰衣足食、远近无忧,没有火气,没有憋屈,浮世的营扰越来越少。

我常常庆幸能与朱宪民先生“相逢在历史哀歌的岸边”,共同感受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变迁,并在这段反复无常、浪涛滚滚时代中并肩前行。时代的阵痛带给我们无比鲜活和动人的生活经验,也带给我们共同的伤感与隐忧。

我也常常庆幸有朱宪民这样的智者,这样可靠的友人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他们万象来时不迎,百态去之不送,不固执更不迎合的生命态度深度影响了我。

我的女儿问我:“为什么要叫他朱公,我可以不这样叫吗?”

我答:“这是约定俗成的称呼。

他配得上这样的称呼。

你要永远叫他‘朱公’。”

上一篇:癫痫手术后仍需服药吗等7题 下一篇:“玉和”果蔬香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