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探析

时间:2022-09-10 11:38:33

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探析

摘要:濮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圣地,有“中华龙乡”之称。为了更好的挖掘和展现濮阳的历史文化,本文对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濮阳;历史文化;遗迹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之誉。濮中华第一龙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为了更好的展现濮阳的历史文化,本文对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一、四牌楼

四牌楼又名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56平方米。该建筑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状。四角套兽下垂铜铃,L吹摆动,叮当作响。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外壁四块额板,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书法家刘文选所书。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

四牌楼为何时所建,多概言明嘉靖年间。嘉靖《开州志》载:“四牌楼坊,在十字街心,东扁宪副,西都宪,南颛顼名都,北汲黯故里,知州龙大有立……”。今《濮阳县志》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兴建中心阁”。嘉靖《开州志》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王崇庆主持编修,十月书成。龙大有作知州是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并在城内修建明道书院,而言嘉靖二十六年建阁更晚于旧志,且当时知州为李一元,非龙大有。四牌楼究竟建于何时,还须考证。至于四牌楼四面额版题字,嘉靖《开州志》虽言不清,然曰南为“颛顼名都”,尔后何时何人更名东为“颛顼遗都”?因涉及颛顼方位,不可忽略,还需考证。

二、龙碑

龙碑位于濮阳县城西南角,106国道与西环路交汇的三角地,面积为18亩,周边设钢筋护栏。园内栽植了各种花卉、草坪、树木,修筑了曲径,与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古城高相辉映。龙碑由碑顶、碑身、中座、基座四部分组成。碑顶呈三角形,略大于碑身,碑顶每角卧一石龙,栩栩如生。雄伟高大的龙碑展现了濮阳龙乡的古老文明和现代化城市的勃勃雄姿。碑身为三棱形,由三根巨龙石柱支撑,龙柱高12米,分别由8节8吨重的花岗岩砌成。龙柱之间是三块石碑,分别镶嵌着三组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中华龙乡”、“颛顼遗都”、“澶渊盟城”,系著名书法家、太原市市长曹中厚书丹。基座为圆形,直径21米,设8步台阶;中座也为圆形,高2米,直径10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9.97米(象征着1997年兴建),总重量380吨。周围镶砌8幅浮雕,分别为“中华龙源”、“颛顼乘龙”、“相土造车”、“启铸九鼎”、“孔子居卫”、“铁丘之战”、“武帝治水”、“澶渊之盟”,记述了濮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张挥公园

张挥公园坐落在濮阳县东关老虎台地,金堤以北,南环路以南。挥公墓为圆型,直径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顶高5米。墓基采用料石砌筑,内设8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两道圈梁,土球顶栽植了草坪。墓周围修筑宽为8米的环型路,路采用毛石浆砌挡土墙,路面用青石板铺设,并设花池,栽植树木花卉。墓南20米为小广场,面积400平方米,广场南端有一宽8米、高12步青条石铺成的石阶。

挥公碑在挥公墓地小广场外,碑身高3米,宽0.76米,厚0.5米。碑向南20米安装4步青条石台阶,宽5.4米。碑周围修筑矩型环型路,宽12米,挥公碑阳刻“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碑阴刻濮阳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记。

挥公像在挥公碑向南90米处,像基座高5.1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粘饰,并有四组线描图案,分别是:“始制弓矢,射猎鸟兽,迎战共工,颛顼赐姓。”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记述了张公的功德。挥公像坐落在花岗岩基座上,像高3.3米,整体高度8.45米,采用实心红花岗岩雕塑而成。张挥手持弯弓,身挎利箭,目视远方,威武雄壮。

挥公墓、碑、像采用园林路连结。园林路全长112米,宽5.4米,路面用卵石粘铺成各种不同的图案。道路两侧栽植树木花卉。

四、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 1987年在位于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参考文献】

[1]李中义,张彩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发展路径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张文彦.濮阳市文物建筑现状与保护[J].文物建筑,2014(06).

作者简介:宋存国(1971.02-),男,汉,河南濮阳人,本科,濮阳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文博助理官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上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路径研究 下一篇: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