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林武术道德的特征

时间:2022-09-10 11:34:37

论少林武术道德的特征

摘要:少林武僧在长期的练功习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思想体悟和智慧总结,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即少林武术道德。主要体现在练功习武以慈悲为怀,以强身自卫为本,功夫为主、武艺为辅,“拳棍”为主、“金兵”为辅。少林武术道德的形成受到禅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少林武术道德;武术文化;禅宗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93-0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

LI L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

Abstract: Then the monks at the Shaolin temple combined meditation with martial art practicing. In the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rough their own ideological apprehension and summarization of wisdom, the Shaolin monks also had relatively fixed behavior codes and ethical standards, namely,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 which mainly embody in that martial arts should be practiced for goodness, fitness and self defense, and should base primarily on Gongfu and “stick boxing”, and secondarily on martial skills and “arms”.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 was influenced by the Dhyana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ethics of Shaolin Wushu;Wushu culture;Dhyana

中国的五行八作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武术界也不例外。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和中华武术相一致的武术道德以外,还具有特殊性。少林武术道德的特殊性来自于少林武术练习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少林武术修练的主体是武僧,身份不同于一般武术的修练者;少林武术的内容不像普通武术(或称中国传统武术)那样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器械运用的多样化。因而,少林武术道德既具有中国传统武术道德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受禅宗思想影响而形成的自身特征。

1练功习武以慈悲为怀

中国进入汉代,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到魏晋南北朝,佛教得到传播和流行。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跟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赐建的少林寺传小乘禅法,逐渐形成了一个禅学精英群体[2]。随着佛学的中国化,很快就衍生了一个本土化的流派――禅宗。中国禅宗分为南北两派,都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禅宗武术和功夫则以少林武功最为著名。因为少林功夫毕竟有着1 000多年历史,少林寺中也有“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的盛誉。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主要任务是弘扬禅法,武僧的主要任务也是参禅、修行,而不纯粹是为了练功、习武。这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2005年将“少林功夫”提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言:“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3]因此,与少林武术形成同时产生的少林武术道德,也主要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而且长期以来受到禅宗戒律的严格约束。比如不同身份的少林寺习武者,要受到诸如“沙弥十戒”、“具足戒”、“比丘戒”等的约束。戒约虽然修订多次,有不同版本,但它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不变的。比如“十戒”(“禁叛师、禁异思、禁妄言、禁浮艺、禁盗劫、禁狂斗、禁违戒、禁抗诏、禁欺弱、禁酒淫”)中的“禁酒淫”、“禁异思”、“禁违戒”等就具有浓重的禅宗思想文化色彩。更有觉远和尚时代(金末元初)的“少林十戒”,把佛家的慈悲为怀思想等作为少林武僧练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严守佛门悲悯之怀的宗旨,即便是武功精娴,也只可备以自卫,且戒逞血气之勇,去做好勇斗狠的举动。另外,如饮酒食肉,既是佛门之大戒,少林武僧也须敬谨遵守,不可违犯;还有,如果违戒出现“女色男风”问题,不仅必遭天谴,也为佛门所难容;在手挈锡杖游行时与俗家相遇,要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武功技艺)。这些少林戒约的有关内容,都是禅宗的重要条规,也是少林习武之人应遵守的规则。总之,少林武术修练者要谨守佛家以慈悲为怀的宗旨。

2练功习武以强身自卫为本

少林武术练习群体是以禅宗和尚为主,他们在长期练功习武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要求他们在恪守弘扬禅法、注重自我修行的前提下去练功习武。在少林武术修练者看来,弘扬禅法是第一位的,练功习武是第二位的。因此,少林武术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就与一般武术的道德标准要求有区别。假如说一般武术修练除了强身自卫以外,还需要达到强化其他军事进攻性和掠夺性等目的的话,而少林武术修练则完全没有这一目的。少林武术“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4]。所以,少林武术的道德标准就要求修练者,在练功习武的实践过程中,以强身自卫为准则。这也是少林武术修练者形成的自觉和智慧。在某种意义上看,这又是少林武术精神和少林武术伦理的体现。具体说,少林武术道德要求修练者通过练习武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抗击打能力;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小攻击性。佛教禅宗信徒恪守不食肉、不杀生信条,吃斋行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面对外来的侵犯,坚持自卫防守,最大限度地承受外来的侵犯和攻击。即便是到了万不得已之时进行自卫反击,也只能是制服对手,并不致对方于死地。这就是少林武功修练者在实践中需要达到的练功习武不忘禅、参禅修行又须练功习武的“禅武合一”的境界。

3功夫为主,武艺为辅

正是少林武功的修练者具有慈悲为怀的宗旨,使得他们在少林武术的实践中进一步体现以功夫为主、武艺为辅的道德特征。少林武功的道德功能和价值取向引导少林武功向功夫为主、武艺为辅的方向发展。因而,使得少林武功中的少林功夫十分发达,而少林武艺稍为逊色。少林功夫按性质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容十分丰富。而这些功夫的防守功能大于攻击功能。尤其是少林内功,主要是练精气;即便是外功、硬功,大多也是锻炼身体某一部位的抗击打和暴发力;轻功,是专练纵跳和远距离跳跃能力;气功是练气和养气。整体看来,禅宗武术,也可以说主要是禅宗功夫。修练这些功夫,主要不是进攻,而是自卫;主要不是伤及他人,而是为了自身的强健,至多只能是便于自卫反击。禅宗讲究慈悲为怀,修炼自我,即便是练功习武,也是为了防卫,不专为攻击。少林武功经典《绘象罗汉行功》一书中记载有点穴之术,“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心神昏迷,一救而苏醒不致伤人,而圣人之用心苦矣”[5]。功夫为主、武艺为辅的这一特征,正是受少林禅宗武术道德的影响所致。

4“拳棍”为主,“金兵”为辅

由于禅宗武术道德要求修练者要以功夫为主,武艺为辅,决定了他们练功习武具有自卫防御为主、进攻打击为辅的特征。禅宗少林武功分为内功和外功。从功夫的功能来看,内功自在防守,外功是为发力攻击。由于少林武功道德的要求和引导,使得少林武功内功发达,外功薄弱。即便是具有攻击性的外功,由于受到禅宗佛教慈悲为怀的影响,也表现出若干防守自卫的特征。

少林武术的外功,就呈现出“拳棍为主、金兵为辅”的特征。一般的外功技击,注重攻击性的强大,而且越大越好。少林外功则不然,它在拳术技击和兵器技击方面,选择了以拳术技击为主。在拳术技击过程中,由于禅宗武术的自卫为主、攻击为辅的武术道德原则,又使它具有“八打八不打”的原则。所谓“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6]。实际上,“八打”之处均为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而又能控制住对手的部位,凡是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部位。这用少林武德来看,仍然是重在防卫和制服,不注重攻击和伤害对方,也是慈悲为怀的根本体现。

从徒手和器械攻击的强度来看,自然是器械的攻击性强。而少林武术的外功攻击,注重徒手,而辅之以器械兵器。在器械使用上,又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防身自卫性质。器械的选择,对攻击性强度影响很大。金属器械自然比木质器械攻击性强,木质器械又比徒手攻击性强。而少林外功恰恰是徒手为主,器械为辅;拳棍为主,金兵为辅。从流传下来的少林外功套路来看,又有拳术技击为主,棍术及其他刀枪剑戟进攻器械为辅的特点。尤其是少林外功的拳术,成为少林武术之源。少林外功使用的武术虽然也还有棍术、枪术、刀术、剑术及其他器械,如三股叉、方便铲、套三环、峨眉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节鞭、刀里加鞭、绳鞭、虎头钩、草镰(五合草镰、六合战链)、梅花单拐、六合双拐、马牙刺、乌龟圈、双锏、日月狼牙乾坤圈、禅杖、大槊、风魔杖等,但都不占主要地位。在各种少林武术器械中,最著名和常见的还是少林棍。棍的质地当然是以木质为主,木质与铁质及其他金属质兵器相比,攻击性差别很大。很明显,少林武德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当然,少林棍也有使用铁质的情况,如应诏抗倭期间。不过,这只是例外,是少林武德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

当然,禅宗少林武术产生于北朝阶级矛盾激烈的中心地带,禅宗的不杀生戒律也不是死板恪守的。如隋唐之际有“十三棍僧救唐王”,在明朝嘉靖年间,多次组织武僧到上海、浙江等地参加抗击倭寇侵略的壮举。

禅宗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林武术又是禅宗武术的典型代表。少林武术在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主要精华的同时得到不断发展。少林武术道德的形成,不仅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禅宗武术道德和中华武术道德一样,也是一种文化,需要深入研究,辨别出精华与糟粕,以促使禅宗少林武术和中华武术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云. 论佛教与武术[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4):77-79.

[2] 释永信. 禅露集[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2.

[3] 阴山,张军. 少林上乘功夫与禅宗智慧[N]. 北京科技报,2004-10-15.

[4] 韩雪,郭志禹. 少林武术的文化特征[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81-84.

[5] 林磊娟. 关于少林武术的道德价值观念研究[G]//释永信. 少林功夫文集. 郑州:少林书局,2004.

[6] 少林寺与少林拳编写组. 少林寺与少林拳[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

上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 下一篇:基因兴奋剂检测方法及检测技术应用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