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好健身

时间:2022-09-10 09:51:02

走出误区好健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健身大军。据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已超过总人口的34%。预计2005年将增至50%,2008年达到60%。但是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某些误区,制约了体育人口的增加,影响了健身的效果―――

误区一高档健身中心才是最佳场所

樊女士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自从社区里修建了小花园,安装了健身器材之后,她更加如鱼得水,每天早晚围着花园跑上几圈儿,再利用健身器材活动活动腰身,练练臂力。邻居小庄在一家外企公司当部门主管,见到樊女士时总说:“你怎么混得和老头儿老太太一块儿锻炼呀!我今年花了8000多元办了张金卡,成了北京一家豪华健身中心的会员,每次都到女子健身专区训练,在那里我有自己的体质测试资料,有专门的健身教练,还有专为我制定的健身计划……”此后,在社区锻炼的人群中再也看不到樊女士的身影―――她怕丢面子,宁可呆在家里。

专家点评 出入高消费健身场所可能更多的是对财富和身份的炫耀,对健身并无特殊意义。体育运动最适合在大自然中进行,庭院、操场、社区、公园都是免费健身的好场所,何必非要花重金去健身呢?现在,一些健身房设在地下室,通过强制送风促进空气流通,污染物不易扩散,并不适合人们聚在一起做健身运动。如果教练的指导是错误的,就更得不偿失了。北京某健身中心曾拍摄过一个宣传片:当一位健身者跑得大汗淋漓时,服务人员连忙跑过去将矿泉水喂到了他嘴里,意在说明该中心服务周到。但这却违背了运动生理规律,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和结束后半小时之内是不应当饮水的,否则会加重心脏、肾脏等内脏的负担,对健康不利。

误区二体力劳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健身

金师傅是啤酒厂的搬运工,每天的工作是将一箱箱啤酒运进仓库,再一箱一箱地搬出来装上卡车运走。厂里搞健身运动,他不屑一顾,拍拍胸脯说:“我每天干的工作本身不就是在健身吗?谁不服咱就比试比试。”可是有一天,他弯腰抓起一箱啤酒,直起身来晃了晃就栽倒了,还不满50岁的他再也没有爬起来。

专家点评 任何一种劳动形式都是单调的、局部机体的活动,而跑、跳、打球等体育活动则是全身运动,使感官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高度配合得到了锻炼,结束时让人有一种过瘾、爽快的感觉,说明人体机能恢复到了良好状态。劳动是强制的、被动的;而体育锻炼却是自发的、主动的。因此,体力劳动根本无法替代健身运动。发达国家将职工健康促进视为人力资本的提升,于是体育就成了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日本新日铁公司要求职工下班后必须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这项规定使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误区三青壮年人工作压力大没时间健身

施先生是某公司的电脑软件工程师,收入颇丰。业余时间他还承揽一些软件编程的活儿,挣外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朋友劝他腾出点儿时间参加健身活动,他总是苦着脸说:“我们这行淘汰得非常快,不趁年轻时多挣些钱以后怎么办?现在工作都忙不过来,健身的事儿到干不动时再说吧!”

专家点评 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虽然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在年龄分布上却呈哑铃形,两头大中间小。30~55岁人群的体育人口仅占总体育人口的15%,60岁以上者占了其中的45%~55%。知识分子几乎都知道健身的重要性,但真正参加健身运动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却不多。人在30岁左右时骨钙含量达到最高值,此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年轻时的运动空白是无法在老年时弥补的。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虽然提高到了70多岁,但据调查,有2/3以上的老人患有各种疾病,生活质量并不高。

误区四健身跟着感觉走

沈女士连续数年血压偏高,医生告诫她一定要想办法把体重减下来。她看到电视中介绍的一种健身器材,据说每天只需靠它健身5分钟,就能使身材苗条起来。她买来试了两个月,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后来她听说跳舞能减肥,又加入了一个街头迪斯科舞蹈班,每天都去蹦一会儿,3个月下来体重还是一斤没减。

专家点评 健康不能凭感觉,要讲科学。一般人要在锻炼20分钟后,体内脂肪才参与代谢,如不足20分钟,则对减肥无作用。具体选择何种健身方式和运动强度,要视个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而定。运动结束时,体育锻炼者的脉搏以每分钟110~120次为宜。中年人平均每日运动量至少要相当于快走45分钟消耗的能量。

误区五爬山是老少皆宜的运动

听说爬山、爬楼梯是预防心血管病的好方法,韩老师老两口就每天从自家住的9层楼步行上下,但越练越觉得腿力不济。到医院一拍片,医生说韩老师的腿关节严重劳损,此后他不得不拄起了拐杖。

专家点评 据调查,55~64岁的人85%都有一个或多个关节患有老年性骨关节病,最基本的发病原因是软骨老化和磨损。腿部弯曲时膝关节的负重是体重的3~5倍,因此,过多屈伸会加剧关节软骨的磨损。所以,爬山、爬楼梯运动并不适合中老年人,他们应当选择既对心血管有好处,又不加重关节负担和磨损的运动形式。

上一篇:补钙的学问 下一篇:早产儿吸氧:小心导致“人工”盲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