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锦屏书院的园林艺术特色

时间:2022-09-10 09:33:43

阆中锦屏书院的园林艺术特色

摘要:锦屏书院为阆中四大书院之首,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书院曾四次迁建,最终落址于宋代古治平园旧址,规模宏整,园林佳构成大观。本文通过简述了书院变迁的历史过程,分析其选址、布局、理水等方面的园林艺术特色,以期资为复原书院旧貌,、重见昔日盛况提供借参考依据鉴。

关键词:锦屏书院;书院园林;明代园林;园林理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8-22

修回日期:2012-10-05

古代阆中倡导儒家学义、文治教化,十分注重教育和文人取士。自汉唐以来,阆中地区人才济济,教育水平仅次于成都地区,享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两代,阆中更大兴黉学,不仅有官办的府学、县学,而且由官方创办书院,民间办学积极响应。阆中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三陈书院 ”,而最著名的书院是“锦屏书院”。此二者与月岩书院、云屏书院并称阆中四大书院,以锦屏书院为其首,享誉全川。

锦屏书院于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由知府张思聪创建于锦屏之阳,御史李东题曰“尊道阁”。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佥事杨瞻重修。明万历末,知府周道直迁于城内府文庙射圃旧址,附近于靠近学宫。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彭际遇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78年)学使周灿培修。未久圮毁。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观察使周琬重修。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府庄学和迁建书院于城外东北隅的宋代古治平园 旧址,即今之阆中东风中学校址。工程浩大,规模宏整,甲于全川,自此便有了“西有贡院、东有书院”之说。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邑令李天培惑于风水之说,迁还城内故处。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川北道黎学锦复迁今所,亭台池沼亦复清华,惟精坚则不逮前矣。

阆中是川北道、保宁府的治所,锦屏书院是所属州县的最高学府,讲学的都是有名的饱学之士,先后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锦屏书院为保宁府公共学堂,1912年改名为保属联中,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四中迁入。1946年国立四中撤销后,省立阆中中学迁此,六十年代更名为阆中东风中学校,校园一隅仍保留有部分书院院落与古建筑(如图1)。

1 锦屏书院的选址

书院是我国古代儒家人士聚集、讲学、藏书、习艺、游息之所,非常讲求环境的选择和建设,尤其重视教育氛围的营造。书院一般多的选址于或一般为自然条件优秀的风景名胜地,依傍名山秀水,吸取天地之灵气;或历朝名人先贤的治学养性之所,以期获前辈激励,成就自身学问,正所谓“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与尚友之思”[1]。

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中国文人旨趣,是书院择址的理想和追求。锦屏书院最初建于城南锦屏山之风景秀丽处,“每当斜阳倒射,暮霭欲生,自山北望之,诸峰环绕其后,交辉互映,秀绝寰区”。可见“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秀色,可赏“暝漠轻烟罩郡城,渔舟灯火倒观星”的郡城风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如祝允明曰:“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性生” 。自然山水常被比拟为道德品行和知识素养的象征,被作为情感活动的触媒剂,身临其境可获得精神上的感应与共鸣[2]。将君子比德思想融入环境,寓于教化,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书院选址既择胜,更重文化渊薮,赋教化予于人文环境之中。为此,书院便从锦屏山迁于城内府文庙射圃旧址,附近于靠近学宫。邑人徐中丞绍吉碑记云:“命曰锦屏,纪地灵也。附近学宫,示仰止也。”[3]阆中是我国四大风水古城之一,书院选址自然离不开传统的风水观,同时还与士风、文气、人脉交织在一起,所谓“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将文化与自然融会。出于自然、人文、风水等方面的考虑,锦屏书院的两次重大迁建均选址于古治平园旧址。

乾隆二十三年,庄学和察书院喟然曰:“人文不焕,地脉不兴也”又见“玉台之南,锦屏之北,登高四眺,有胜址焉。龙凤两山于兹接脉,南东之水于此澄源,雁塔巽昂,星台坎抱,其于山文为阆字耶!水文为巴字耶!然则于人文可不为读书问字之区也? 乃告寅僚,谘绅士,佥曰,郁郁葱葱,佳哉勿失。”[4]于是经周密规划,将书院迁于东园旧址,“聿迁神祠,建奎阁,创吟肪,辟讲堂,采石于山,运材于水,......工累年计,费累千计,瓦石竹木累万计,厅楼亭累什计” [4]。[4] 院内“山光绕座水明楼,风院层栏花木稠。六七月间无暑气,清渠活泼识源头”。“第一清幽弦涌处,鹿鹅未必胜蓬壶” 。 加之治平园中原有十景 诸胜,画栋连云,虹桥跨月,极讲室之大观焉,构成读书问字之佳境,也使人文遂极一时之盛。众叹美哉,赓之以歌,其词曰:“仰山颠兮近乎仁,府水湄兮近乎知,昔患离群兮今忻居肆,登道岸兮与山俱崇,涌词源兮与水俱渍。将希报国以文章,且共登堂而问字。”[4]

2 锦屏书院的格局

在锦屏书院因风水之祸迁还城内旧处之后,嘉庆二十四年黎学锦再度将书院迁回东园,复仿其意,掘池引水,挑堤种柳,重建四照亭,新置文昌阁、奎星楼等,另为十景――星台远眺、螺塔睛波、莲塘贮月、蓼岸渔舟、楼阁交辉、红桥溪涨、竹榭笼云、稼亭牧笛、治平缉古、宜园恒春。亭台楼榭掩映,泉石竹木嫣然,园林结构遂成巨观。黎学锦在《锦屏书院落成四章》之一中描述书院景物:“云斋万笏幕云张,绿水潆洄抱墨庄。平界湖心添画阁,新排雁齿接回廊。棠梨院静延朝爽,杨柳亭虚逗晚凉。最喜清风明月夜,读书声里荠荷香。”

这时的锦屏书院整体上呈长方形,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式书院(如图2)。书院以山为依托,以水为血脉,有机地组织空间序列――:引导区-――核心功能区-――园林区(如图3)。前方由木牌坊、荷花池和君子桥构成进入书院的引导区。书院有围墙封闭,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形成与外界隔离的相对独立的四进院落空间。沿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门、二门、讲堂、大成殿、文昌阁、奎星楼等主要功能建筑,学生斋舍以及其他附属建筑位居轴线两侧;周围碧水萦绕,柳暗花明,凉亭虚阁,棠梨芬芳,由一艘旱船、两条走廊、三座石桥与中央主体建筑相连。

书院作为文化的传播地,其建筑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礼乐”和“仁义”。 “礼者,天地之序也”,作为体现“礼”之精神的书院建筑,其布局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来建造和布置,以“礼乐相成、情理并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空间布局的总体原则,按照建筑的尊卑等级组织空间序列,在崇“礼”的同时强调“和合”。[5]

书院主要有讲学、祭祀和藏书3大功能。锦屏书院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将三大功能建筑――讲堂、大成殿、文昌阁,由南至北依次布置在中轴线上,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斋舍和其他附属建筑,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形成一组以讲堂为中心,既适应功能需要,又富于空间层次的综合性建筑群,构成书院的核心功能区。把主要建筑空间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利用轴线的导向和组织作用来强化建筑间的主次、尊卑关系,这就是“礼”制的体现。

书院教学讲究寄情于山水花木,强调在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中陶冶性情,、提升内涵,同时书院也是师生授受学习、休憩娱乐的生活场所,因此在核心功能区四周流水环绕,、绿树掩映,池水假山映带左右,、亭台廊桥点缀其间,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形成书院景致优美的园林区。引导区和园林区均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以水系为纽带,将景观建筑与功能建筑巧妙联系,注重空间的过渡与渗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形成强弱、高低、曲直、明暗的变化,如同前奏、高潮、尾声,谱写出一曲起伏跌宕又完美和谐的乐章。这便是“乐”之精神的体现。

3 锦屏书院园林理水

锦屏书院的园林理水是非常具有艺术特色的。清嘉庆年间,为灌溉农田,黎学锦汲嘉陵江之水,引北岩寺之泉,“以注于渠,直达于观音寺,而中汇于治平园”。通济渠于书院门外汇为巨池,其上架君子桥,直达书院大门。书院内部水系贯穿全园,环绕于课堂寝舍间(图4)。(如图4)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还常把审美对象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并以此作为寄情达意的一种手法。书院门外池中筑有三岛,岛上各置一微型宝塔,象征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理水手法。“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道家的神仙思想和自然崇拜,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这些正是文人雅士们孜孜以求的。书院空间有限,仅凭池水、小岛、微塔,以“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的象征手法寓意海岛仙山,既表达出书院环境清幽宁静、与世无争的神仙境界和师生们淡泊自由、浪漫飘逸的精神境界,也寄托了莘莘学子欲摆脱现状,步上仕途,寓志千里的冀望。池中种藕,名“莲池”,一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学子们情操高尚、洁身自好的品格写照;二来“莲池”与“廉耻”谐音,警示学子们他日鱼跃龙门,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锦屏书院引活水入园,曲水周流,水系相连,又设闸门以司渲泄,确保渠水常满,水质长清,正如莲池尽头一画舫的匾额所言“为有源头活水来”。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常把读书视为习得一切礼仪知识的源头活水,只有勤于耕读才能成为中流砥柱,迎流而上。因而此番理水亦颇具深意,旨在激勉学子勤研精读,以求上进。

锦屏书院水系贯通全园,池中磐石岛屿,荠荷飘香,飞鸟游鱼,自适其间, “水似珠入,池分玉磐开。临流惟自适,鱼鸟莫相猜” ,“捋风夸晚态,垂雨怯春寒。为问题芳意,同谁倚画栏” ,营造出“畅想濠濮涧,与谁同坐轩”的园林意境。

3 结语

锦屏书院虽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却世代相传。在科举时代,书院的宗旨是:“出则佐天子,以利济斯民;处则敦品节,以仪型乡党。”排开抛开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培育后生的指导思想无疑是符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的。当前我国教育担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传承祖先的这种文化教育精神于我们而言,对我们既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因此希望书院遗留之物质建构能得到有力保护,书院教书育人之警世精神得以世代传承。同时,建议可将书院再度迁建城南锦屏山风景区,择佳址复其旧貌,劈为景点,也不失为一处名胜。

参考文献

[1] 梁南南,鞠建新.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境特色及文化内在[J].中国园林, 2008(02): 59~63-63.

[2] 伍辉.浅谈书院园林特色及文化内涵――以石鼓书院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0(06):81~-83.

[3](明)徐绍吉,重修锦屏书院记[A]. 阆中县志[Z]. ,1982.

[4](清)庄学和.锦屏书院碑记[A]. 阆中县志[Z]., 1982.

[5] 何礼平, 应四爱.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伦理学诠释[J].华中建筑, 2006 (24): 82~84-84.

[6](清)刘益. 修建锦屏书院记[A]. 阆中县志[Z]., 1982.

作者简介:

余燕(1982.8),女,四川广安人,

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林系讲师。

研究方向: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史与园林艺术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华路1号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637009 联系电话:13551917903 电子邮箱E-mail:

上一篇:浅谈广州城市绿化工程招投标市场竞争存在的问... 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