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扬州路”中的“路”释义辨正

时间:2022-09-10 09:17:5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词作名篇,明代的杨升庵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正因如此,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国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里。

笔者使用人教版教学此课时,对词中“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路”字的解释产生了疑惑。

人教版课文注释对“烽火扬州路”一句的解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按照课文这个注释来理解,“路”似乎没做解释,笔者翻阅了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粤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课文注释是“经过扬州时,抗金的烽火弥漫。”课文注释也没有对“路”做出明确的解释。是不是不做解释,就是理解为常用的“道路”的意思呢?

于是,笔者翻阅了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原来“路”有三种解释:①道路。②车。③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另外,迟铎、白玉林主编,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对“路”的注解更为详尽:[名]①道路。②思想或行动的途径。③道,道理。④方面。⑤车。⑥比喻权位。⑦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犹明、清的府。

显然,“烽火扬州路”中的“路”解释为“区域,省”更合适,“扬州路”就是“扬州地区”。第一,这首词作于南宋,行政区划已经形成。第二,理解为“道路上”太狭隘,体现不出金兵南侵时抗金的烽火四起的场面。第三,解释为其他意思就更不通了。

疑问是宋代有没有一个行政区域名叫“扬州路”呢,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原来宋代国家的行政区划以“路”为单位,是为了汲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北宋时期,全国共划分为23个“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分别是:开封府(东京)、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两浙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南宋时期,全国共划分为16个“路”。两浙西路、两浙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路。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一个“扬州路”的,但仔细查证发现,两个朝代,都设置了一个“淮南东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一大片区域,叫“淮南东路”, 属府治所都设在扬州,所谓的“扬州路”,即是“淮南东路”的别称。

至此,笔者认为人教版教材注释里解释“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是把“扬州”和“路”当两个词语来理解的,相当于“扬州的路上”,这样理解确有不妥。

[作者通联:湖南长沙市地质中学]

上一篇:构建“为学而教”的初中活力语文课堂 下一篇:中职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