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

时间:2022-09-10 09:09:33

关于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

摘要:我国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能源的大量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本文将在阐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矿化富集规律,旨在为找矿勘探和成矿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属矿;构造;地质;资源;富集规律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矿产的勘查及开发是我国工业冶金、交通运输、建筑行业及电信行业发展的一种可靠利用资源,资源需求量极大。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对于金属矿矿产的需求量将更进一步增加。下面以某矿区作为参考、研究,找寻可行性研究方法。

1 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属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八村群组和奥陶系下黄坑组、长坑水组、龙头寨群。寒武系八村群组分布于矿区的西部大体沿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仅分布寒武系八村群组上部层位。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奥陶系分布于矿区中部、西部,有奥陶系下黄坑组(o1xh)、长坑水组(o1-2ch)和龙头寨群(o2-3l)。奥陶系下黄坑组(o1xh)为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中层粉砂岩;奥陶系长坑水组(o1-2ch)为薄层绢云母板岩、硅质板岩、粉沙质绢云母板岩;奥陶系龙头寨群(o2-3l)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绢云母板岩,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龙头寨群下亚群(o2-3la)、龙头寨群中亚群(o2-3lb)、龙头寨群上亚群(o2-3lc)。

1.2 构造

该金属矿处于瑶玲褶皱带北东向猴古窝向斜南西抑起端西翼,东西向贵东岩体北缘。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有猴古窝向斜,断裂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北东向及北西西向断裂也是主要的控矿构造。

1.3岩浆岩

该金属矿区南部分布东西向贵东岩体,北东部分布青嶂岩体,均为复式岩基,主体期为燕山第一期,物探推测,两个岩基于深部相连,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区内南侧为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西侧出露石英斑岩。工作区内岩脉发育,以中性、酸性岩脉为主。多处出现矿化闪长岩、闪长玢岩,如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闪长玢岩,方铅矿、闪锌矿呈侵染状、星散状分布。

2 矿床地质

2.1 矿带地质特征

该矿(化)带分布在猴古窝向斜北西翼,主要受控于破碎带,呈北东向、北西西向展布。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工区北部,产于龙头寨群下亚群(o2-3la)与长坑水组(o1-2ch)界面附近。锡、锡多金属矿体分布在普查区南部,含矿地层为寒武八村群组、奥陶系下黄坑组(o1xh)、长坑水组(o1-2ch)、龙头寨群上亚群(o2-3la)、下亚群(o2-3lb)。矿带走向长约2km,宽度约1.5km,由6条大致平行排列的北东向赋矿断裂和3条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组成。单个矿(化)体长度200~1500m,厚度0.25~8.87m,其产状严格受断裂带所控制。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体形态及规模

该金属矿(化)体主要受破碎带控制,锡铅锌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矿化蚀变带中,在走向及倾向上均有尖灭再现现象。目前在该金属矿区施工钻孔11个,工作量2883.05m;槽深工作量14087.19m3,目前该矿区已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矿体两条,共圈定有一定规模的锡矿(化)体9个,单工程控制锡矿(化)体17个,其中单工程控制隐伏矿(化)体10个。经初步资源量估算(3341)sn10000t,(333+3341)pb30000t、zn18000,随着进一步的工作,该金属矿资源量有望继续增加,成为一大型矿床。

2.2.2矿石质量特征

(1)矿石矿物成分

主要金属矿物为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萤石、方解石等。

(2)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有用组分主要为锡。部分矿石中含有铅、锌、铜,有害组分为硫、砷。矿石品位(品位),sn0.10~2.18%。

(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自然类型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岩,工业类型为锡矿石,呈块状、角砾状构造,侵染结构状、破碎状结构。

2.2.3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比较强烈,愈靠近矿化带或矿体,蚀变就愈强烈,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蚀变具有带状分布特征,以矿脉为中心,呈现出向两侧蚀变依次减弱的对称分带。

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等。

3 矿化富集规律

3.1 富集规律

该金属矿床,根据控矿和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与蚀变的关系,总结其矿化富集具有如下规律:

(1)矿区矿体控矿因素以断裂构造控矿为主,断裂带愈大,矿体规模也愈大,矿化也愈连续,矿化也富集。

(2)晚期脆性断裂的膨大部位矿化富集,矿层愈厚,矿化愈强。

(3)围岩蚀变规模愈大,蚀变愈强,则矿化愈强,并形成锡多金属矿床。矿化富集与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萤石化、云英岩化等蚀变关系密切。尤其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萤石化、硅化与矿化富集关系最为密切。

(4)矿体沿垂深方向矿体厚度增大,矿石品位具有变富的趋势。

(5)纵观整个矿区,该矿区矿化具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现象。由地表往深部、由西往东具有w、bi-sn、cu-pb、zn、ag的矿化分布规律。

3.2矿床成因

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带内及围岩蚀变十分强烈,矿体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断裂带所控制,北东向断裂带和北西西向断裂带为矿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另外,矿化还与一定的岩性有关,矿化带以寒武系和奥陶系为赋矿层位。

3.3 找矿标志

据该矿区矿化富集规律及矿床成因分析,总结其找矿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区内大多数断裂本身就是矿(化)体,因此断裂是一个很好的找矿标志。

(2)赋矿层位为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主要岩性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奥陶系主要岩性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板岩、硅质岩。

(3)铁帽是一个很好的找矿标志。

(4)地表绿泥石化、云英岩化、褐铁矿化是很好的找矿标志,钻孔中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是明显的近矿标志。

结束语

通过对该矿床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质作用之下形成的矿体在类型以及分布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了解地质形成的不同对于我们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今后在该区找矿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地区找寻矿床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

[2]陈毓川,黄民智,徐珏,等.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J].地质学报,1985,59(3):228-240.

[3]刘英俊.华南建造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1987,

[4]栾世伟.金属矿地质及找矿方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秦德先,谈树成,范柱国,等.个旧-大厂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及锡多金属成矿[J].矿物学报,2004,24(2):117-123.

[6]钱国华,张立.赣西地区金矿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J]. 矿产与地质,2003(s):394-397.

上一篇:10kV交联电力电缆试验及故障预防对策分析 下一篇:海洋导管架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