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帕杜侯爵夫人倡导的洛可可艺术设计

时间:2022-09-10 08:48:35

蓬帕杜侯爵夫人倡导的洛可可艺术设计

关键词: 蓬帕杜侯爵夫人;洛可可;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 I218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1-0024-03

法国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贵族阶层的衰落,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法国产生洛可可艺术样式并流行于欧洲。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艺术创作。

当时的法国社会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宫廷,另一个是以贵妇为中心的沙龙。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就是法国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侯爵夫人(见图1),以她为中心的贵妇沙龙,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人,接着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路易十五封她为蓬帕杜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当时,上流社会开始厌倦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转而追求华美和闲适的艺术形式。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洛可可”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由建筑的室内装饰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

图1油画《蓬帕杜夫人》作者为路易十五洛可可风格宫廷画家布雪( Boucher, 1703~1770),画中的蓬帕杜夫人是国王路易十五的宠妃,是知性与教养兼备的女性。身后的镜子映照出位于时钟底下,蓬帕杜侯爵的家徽。右边床头几上的信封和封蜡,左下方的乐谱、版画和素描,都象征着她所扮演的文艺保护者的角色,以及当代知性的代表。

十八世纪的艺术的风格,充满理性与优美趣味,她们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及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的艺术不同,路易十五洛可可空间艺术室内常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呈现出一种非对称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具有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特点。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洛可可风情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细腻柔媚,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在室内设计中的天花和墙面常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天花和墙面充满动感的涡旋曲线纹饰。洛可可风格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富有动感的自然题材作涡旋、波状曲线,如用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纹饰蜿蜒反复。室内墙面爱用鲜艳的浅色调如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粉刷,线脚大多用金色,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室内护壁板作成有花边的精致木板框格,中间衬以浅色东方织锦,还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色彩。洛可可空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作品与巴洛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不同,洛可可空间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1732,热尔曼·博夫朗设计)、德国波茨坦无愁宫、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见图2)及中国的圆明园建筑空间。

图2 路易十五洛可可室内空间艺术《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室内采用明快的浅米黄色彩和纤巧的花纹装饰,天花、床罩、吊灯、矮围栏及家具精致而偏于繁琐,室内显出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具有纤弱柔和的女性特点。

这个时期的欧洲开始普遍使用瓷器,原先,人们一直是用笨重的银制餐具饮食,用大块的石头创作巨大的雕塑,而现在则是用易碎的瓷器来做餐具,也制作小巧玲珑的瓷塑像,从而反映了这个风流时期的精神。中国青瓷大量的出口,几乎使得欧洲的一些国家“造成了一度的白银恐慌”。的确,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下令,将国内所有银器溶化,同时大量的进口中国青瓷。其实这后边的“潜台词”是:熔化银器“以充国用”,变银器为瓷器乃“删繁就简”,并不是花大量的银子用于“把玩”,法国人好像没那么“傻”。更有后来在十八世纪后期,他法国人开始仿制中国瓷器,并暗中指使在中国景德镇地区当神甫的一位叫殷宏续的“商业间谍”,将景德镇的瓷土标本偷偷送往法国,于是法国公爵杜尔烈昂斯就“照方抓药”,在1768年于法国的摩日地区发现了类似的“瓷土层”,一个叫“塞夫勒”的陶瓷工厂就此仿造出可与中国青瓷“比美”的“硬质瓷器”,同时,他们将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奉为时尚。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中国的瓷器工艺品被摆到橱柜和桌上,各式各样的瓷偶备受宠爱。

他们力图用中国瓷器工艺品的S形、C形或漩涡状的自由曲线来突破直线的呆板,表现表面效果的光泽,让空间形态富有轻淡柔和、精致淡雅的色彩。由于法王路易十五及其情人蓬巴杜夫人的痴迷和贵族们的推广,中国的瓷器,包括漆器都对艺术上“洛可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法国洛可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布歇的画作中,都可以看到中国漆器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法国贵族、富人迷恋它,涌现了一批借鉴和仿效中国家具或漆器的漆艺家,如以家具蜚声的马丁家族成员等。其中的部分家具和装饰,直到20世纪初还能在巴黎的一些老宾馆和饭店中见到,也能在法国的一些著名博物馆中发现。

中国的刺绣品也成为抢手货,宫廷服饰无论男女都普遍饰以刺绣、折裥、蝴蝶结等,连贵妇们所穿的高跟鞋的鞋面也是以中国的丝绸、织锦为面料,饰以刺绣图案而制成。洛可可服装在装饰上极其纤弱柔和,多处使用金线、彩绘、蕾丝、穗子等装饰手法。例如:法国式罗布衣袖,袖口带有边饰且制作精细而复杂,这种褶边通常是两层,上面镶有穗子、金属饰边和五彩的蕾丝,袖子下边露出内衣袖口双层或三层褶边。褶边由细而宽,边缘装饰有蕾丝,这就是当时最迷人的“荷叶边皱褶袖”的经典造型(见图3)。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风格,主要特点是精致到极点的优雅,妇女将自己服装的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化,以便男性观赏。蕾丝充当了优雅风格的点缀,出现在袒露的胸口和手臂等处。洛可可蕾丝,试图以古典主义的优雅形式,来表达色情和的享乐欲望,使之适应高雅沙龙的氛围。洛可可服饰其流畅的裁剪、夸张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都是现代服装立体裁剪制作的始祖,极大影响着现代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

图3油画《蓬帕杜夫人》作者为路易十五洛可可风格宫廷画家布雪( Boucher, 1703~1770),画中的蓬帕杜夫人身穿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宫廷女装,蓬帕杜夫人长裙的V型领口和袖口的蕾丝——是沙龙女装中的典型装饰,是当时的时装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这宫廷,致使洛可可风格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但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路易十五时代的宫廷画家华铎(A.Watteau, 1684~1721),他的画看来如梦一般的生活情景,令人向往,产生愉快之感,绅士淑女们在森林中嬉戏、野餐,人物表情显得优雅,其风俗画画风即所谓的《野宴》,被誉为绘画中的莫扎特。还有宫廷画家布雪( Boucher, 1703~1770),是随侍国王的首席画家,蓬帕杜夫人的绘画老师,作品《戴安娜入浴》、《蓬帕杜夫人》等充满高贵优雅的贵妇趣味。

图4 油画《野宴》,作者为路易十五时代的宫廷画家华铎(A.Watteau, 1684~1721),画中恋人们在朦胧的野外相聚,男士们殷勤风雅,女士们身着丝绸衣裙,仪态万方,还有那种求爱、矜持和顺从的表情之妩媚,这一切都赋予周围景致以远离尘嚣的宁静和诗意的气氛,从而体验到人的最温柔的情感。

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终于,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而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同时,随着18世纪60~80年代工业革命产生,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逐渐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传统空间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人们开始了对新的建筑形式的探求。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2](美)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英)大卫·奥特金.西方建筑史[M].傅景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西部地区资源税征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政策建... 下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