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联让我“不舍”与“舍得”

时间:2022-09-10 06:19:41

我很荣幸,我曾经是青联的一员。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了解到青联是一个青年精英团体,当时,很多优秀青联委员的事迹在学生中间广泛传播,他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时刻激励着我。

1982年,我大学毕业,临分配的时候,正赶上深圳市来到北京大学挑选应届毕业生。我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为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干部,对于新来的大学生,机关工作显得很简单。打水扫地、抄写、收发文件。即便是在这样简单的工作经历中,我同样大有收获。这段组织人事工作经历,让我养成了工作严谨、为人处世谦虚的作风和不讲回报的服务精神,这些在日后的创业过程中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九届青联我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青联就像一个大熔炉,给我熏陶,给我锻炼的机会,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到青联这个组织里头以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应该向周围的人学习,才知道什么叫谦虚,什么叫伟大。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但我受益匪浅。青联组织生活,给我留下一辈子的烙印。实际上我的事业、发展都是离不开青联这个大家庭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说,青联作为我事业发展的一个大后盾,给了我最大的支撑。我想说,我感激青联,真舍不得!

大家对青联怀有很深的感情,这已经是一种现象。纵然有一千个不舍,但因为年龄限制,2005年换届以后,我退出了青联。当离开青联的时候,十分留恋,虽然不是青联委员了,但我的心一直牵挂着青联,是青联让我知道有这么多精英在勤勤恳恳地为社会默默奉献,那么多青联委员坦荡的胸怀和拳拳爱国之心,也让我懂得了“舍得”。

2003年北京出现非典疫情时,我赶紧组织召开董事会高层会议,研究非典时期工作部署。我们集团向一线医护人员捐赠了30万元人民币。政府的得力措施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在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4月中下旬,集团下属的各个公司仍然坚持营业。金宝街上“市政带危改”工程一天也没有停工。

说到金宝街“市政带危改”工程,开工之初就困难重重。众所周知,拆迁中的对于文物的保护和拆迁户的利益保证是危改的两大难题。解决不好,不仅形象受损,也会牵绊项目的运作。我当时就表态,工程要进行,保护文物需先行。对于父老乡亲的利益,也要最大程度的保证。

在拆迁过程中,我们多次修改调整方案。为了更好的保护名人故居,集团斥资一千多万元,将原有的住户迁出,制定文物原地保护的修缮实施方案。即便是拆迁中涉及到位于红星胡同57号的一个欧式近代小楼并不是文物,但我们也和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拟订了保护和修缮方案,对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不计成本的予以保护。

对于拆迁户的要求,我们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身处地的为拆迁户着想。通过实际行动打消了拆迁户的疑虑,在金宝街项目拆迁过程中,没有任何投诉和上访事件发生,我们仅用了28天就顺利拆迁了2100户居民。

为了回报故土,多年来我们集团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同样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在扶贫、救灾、教育、文化、体育以及文物保护等各项公益事业方面捐款数千万元。但我觉得做的还不够,还要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只要对社会建设和发展有好处,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虽然已经离开青联,但青联永远是我们老委员的家。我想说青联两个字永远铭刻在我心间,我会一辈子为青联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

新时代新任务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赋予了当代青年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相信在青联的关心、支持和引领下,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青年。衷心祝愿青联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每一位青联委员和青联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灰姑娘和灰男孩的阁楼 下一篇:快乐斯德哥尔摩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