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茵茵,踏之何忍

时间:2022-09-10 03:58:54

[摘要]: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警示语的特点的分析,论证了警示语的变迁就是人类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警示语 变迁 人性化 多元化

有一天,我在西安的一所大学校园里闲逛,发现了草地里的告示牌――“芳草茵茵,踏之何忍”,八个字分两行排列,是手写美术体字,让人非常有亲近感。可爱的标语写在好像木头搭成的架子的可爱的牌子上,而且上面还有一个表禁止意义的符号,一个红圆圈里一个斜划线,里面有两个小脚丫,提醒你不要践踏草地。第一眼的印象就让人对告示牌有了好感;再看上面的内容,芳草茵茵,踏之何忍,一个反问句将最简单的道理告诉了阅读告示的人,还有谁忍心踏之呢?再往前走,会发现类似的标语很多。比如“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青青的草,怕您的脚”;“青草对践踏者说不!”等等。看到这些,让人不禁赞叹设计者的苦心,这种拟人辞格的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小草的生命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它同样在生长,需要大家的保护,谁还忍心伤害它呢?这些告示语绝对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看到这些新颖、充满人情味的、让人舒心的警示语,不禁让人想到以前经常看到的警示语,如“请勿践踏,违者罚款”;“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等,看了真让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你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警示语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警示语?几十年来有着怎样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什么?

一、警示语及其功能

警示类告示语简称警示语,望文生义,就是警告、提示的语言。它属于社会管理用语范畴,是一种通过有效的言语手段说服他人的艺术。因此,它首先具有明确的目的,即通过一系列动词表达警告、劝诱、指令和说服等含义启发公众的自觉性。其次,它有特定的语境或特定的交际场所,如游乐场所、生态保护区、影剧院、公交车辆和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第三,它的对象为在该场所内有社会行为的所有人群,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地位高低,不分文化程度。

简而言之,警示语有两个功能:一是警告、劝阻人们不要做什么;二是提醒、提示人们应该做什么。

二、警示语的发展与变迁

警示语的职能便是服务社会大众,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警示语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必然要随之产生变化。

1、建国初期的警示语多以命令的形式出现。这类警示语中多包含“禁止”,“不许”,“严禁”等命令式词汇。处处透露着对人们行为的严厉制约,蕴含着对他人的不信任。比如:“禁止践踏草坪,违者罚款元!”在美丽的公园里出现这样的语句,透露着不和谐,就像雪白的墙壁上的污点,醒目而刺眼。另外,它对人的语气就仿佛大人在训斥不懂事的孩子,不但没有很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刻意去违反或者心生厌恶不予理睬。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达到警示语本身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2、改革开放之后出现语气软化的警示语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素养有所提升,相应地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环境下,警示语的制定者也考虑到其与社会环境的匹配性,不再居高临下的加以命令或禁止,而是改变了策略,从人们的接受心理出发,在警示语中体现了礼貌性原则。我们可以注意到,公共场所的“严禁”一类的警示语逐渐减少,强制命令的口气和生硬的语气逐渐软化,多出的是一份礼貌和友好。许多“严禁”与“不许”被“请”所代替。例如“请爱护小草”,“请保持安静”,“请勿随地吐痰”等等。简简单单的一个“请”字,使居高临下的警告变成了和风细雨的劝诫,从命令式转为祈使式,体现出对游客的尊重,顾及了受令者的面子,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人们看到后也大多会注意此类问题。但诸如“请外地人出示暂住证件”,这样的警示语仍让人觉得有些生硬。

3、九十年代以后至今出现人性化多元化的警示语

九十年代以后至今,中西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注意精神文明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欲益重视,对社会文明的诉求也在不断加强。此时的警示语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这一时期的警示语设计,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多样化、人本化和修辞化的特点。例如,草坪旁会见到“小草有生命,请您脚下留情”的忠告,拟人化的语言,使你不忍心“杀生利己”;车站或重要交通设施旁,常有“高高兴兴出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和“家人盼望您安全归来”的叮嘱,简洁的劝慰使你带着安全的责任感和幸福上路。所以,温和人性化的警示语的优点是:尊重行人,让其有认同感,有产生共鸣并乐意遵守的意愿趋势,听后让人心中一暖,使发生逆反心理的概率降到最低。

不难看出,警示语的变迁就是人类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需求。同时,警示语也与历史背景、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国家政策、人民对人权平等,人性尊重的重视程度有关。

有人对各种类型的警示语的为人接受的程度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人们对温和,新颖富有幽默气息的警示语持肯定态度。反而对具有严厉警告的警示语产生非反感,但心里仍会产生厌烦。因此,现在的警示语逐渐变得幽默,体贴人们的心里。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中人性化变迁的特点。通过以上所述,警示语的变迁中体现出了社会对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变化的关注。警示语的一步步完善,警示语的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警示语,使行为更文明。现在的警示语已不再只是起到警示人们的作用,幽默,风趣,生动的警示语已成为了展示汉字独特魅力的形式,成为城市中的另一种新型符号。所以,警示语的变化不仅仅在让人们看得舒服,接受起来容易,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们素质的提升,文明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那种命令式的警告就能自觉地做到文明行为。

警示语也许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将来警示语会变成怎样,追求真善美的纯洁的人心不会变――警示语内在的本质不会变,为人民服务的作用不会变。

上一篇: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 下一篇:压缩机气体管道的振动原因及消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