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小议

时间:2022-09-10 03:53:02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小议

摘 要: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倍受冷落。去年,教育部建议各大高校开设中国语文课,引发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医药院校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使之成为中医药大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导者和助推器,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性的、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的个性和人格均得到健全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性;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共同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30年过去了,整体而言大学语文教学不尽人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但其受重视程度并不与此相匹配,不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课程一再缩减,而且凸现出一系列问题,如定位不明、教材混乱、师资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等。去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国目前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阶段,而民族的复兴首先就是文化的复兴。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和西学的渐进,20世纪的中国存在着一种反传统文化思潮,这给中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上,造成了扬西抑中、崇西贬中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上对西学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当今大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低下甚或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大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母语危机:花费大量精力学习英语的同时,却丧失了汉语的认知表达能力。对本国语言文化不具有广博的学识,怎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故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的一项战略举措。

2 大学语文的定位与定性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但是相对于专业课或是英语、政治课而言,它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不解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效。

目前大学课程模块基本上分为4块:公共基础课(外、政、体)、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研究性较强的大学一般还会开设专业前沿课程,以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是属于公共基础课,还是文化素质课?对此,南开大学的做法值得效仿:将“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发出呼吁:“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1]

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实际上是和大学语文怎样开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针对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陈洪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2]现在大学语文的通病就是“大学语文的中学化”,如此就无法希望已经被应试教育搞坏胃口的大学生对之提起兴趣。任何现象的出现,外因都只是催化剂和助推器,内因才是根本。大学语文的落寞当然有其文化制度上的原因,但自身学科与课程建设的滞后更是其深层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语文的繁盛绝不能仅靠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改革,更要靠自身的建设:重塑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赋予其应有的学科深度和学科尊严。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有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争论。《礼记》的《大学》篇中就给予“大学性质”极其精辟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而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相区别。要实现从中学语文的基础性向通识性、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跨越,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文化传承、思想提升、趣味培育、人格培养的人文性课程,这也是匡亚明先生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当时匡老为大学语文设定了四个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亦是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放在显著位置。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人文性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大学语文不应在字、词、句和语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提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自然系科的有些人只看到学生文字能力差是一大问题,而往往忽视了缺乏人文精神是更为可虑的。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5]

3 对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大学语文的改革势在必行,专家学者的探讨和高校的改革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但目前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都是整体面上的探讨,很少结合具体院校和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有在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实效性的改革。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理科类高等学校中与传统文化结合极其紧密,这一教育特色给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1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高等中医药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的助推器,培养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文性、具备弘扬中国医学的文化创新能力、能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2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原则

3.2.1 共性――特性――创新的原则

高等中医药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共性规律的研究,更要注重中医药高等教育特性规律的研究。在比较分析国内先进的大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性相结合,构建既尊重教育共性规律,又符合中医药教育特性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3.2.2 理论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学习,形成自己的指导理念,以此来指导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提升理论。

3.2.3 系统性原则

大学语文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的,必须形成一个课程系列和不同的教学平台,才能真正达到实效。

3.3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和中轴,并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程、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并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堂为辅、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

3.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语文师资队伍的归属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立语文教研室,专门负责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中医药院校一般没有开办中文系,因此多属前一种情况,或者合并到医古文教研室。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普及型的基础课程,一般认为它没有多少学术性,这就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另外大学语文的学术交往活动非常少,也很少向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3.3.2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仅靠一门大学语文课程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构建一个课程群。在这方面,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成效。天津大学虽然没有将语文课设置必修课,但构建了《文化共存论》、《老子的智慧》、《西方文学名家名作》等150余门课程在内的人文选修课体系,要求学生必须选修8学分以上的人文选修课,不仅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到人文知识,而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人文教学方式和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一致的。今年10月12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开展通识教育逾10年的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认为:理工科学生城选修10%的人文方面的学分,这样才更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压力和要求。语文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只有爱上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喜欢上语文。[6]

3.3.3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即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实际上,大学语文最大的教学平台应该是图书馆,可是当前许多大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图书馆里越来越没有学术的味道。”

3.3.4 加快教材建设

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为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全国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大同小异,无非是选收古今一些文学性的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所以大学语文教材应郑重编写、不断提高质量,这是当前最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3.3.5 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后,学生反映普遍良好,此得益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将知识性的课程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看材料,课堂上则采用灵活的手段对硬性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种完全不同于中学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大学语文的课堂应体现出开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结合实际选择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的回归是一个整体的回归,其改革任重而道远。衷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参与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来,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关注大学语文改革,共同拓展大学语文教育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 陈建强,张国,张剑.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5(23):5.

[3] 邢宇皓.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4] 讨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难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7,8(22):3.

[5] 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N].科学时报,2007,1(29).

[6] 缪鹏,王钰.大学语文:只有爱上才能“回归”[N].每日新报,2007,10(16):43.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ang Ming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Nanjing,210046)

Abstract: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ar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ther-tongue education,but has long been marginalized,the building also lags behind. Last year,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posed t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offer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triggered a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craze. China is now in the great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in such a backdrop,“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rough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strive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course,and mak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become guidance and booster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ve.

Key word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eaching reform;civilization;Chinese medicine

上一篇:高职类制药专业《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