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提精准医疗,我们跟不跟?

时间:2022-09-10 02:58:21

美国提精准医疗,我们跟不跟?

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疗,会是下一个风口行业吗?或者,这只不过又是老美的一个“噱头”而已?面对海外企业高调布局精准医疗,中国是否应该跟进?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2月份公布的精准医疗计划,被业界认为是人类医疗即将迎来巨大变革的风向标。在美国政府公布的“21世纪经济布局”中,精准医疗列在互联网之前,列在基础设施和扩大出口之后,可见其重要性。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苹果、IBM、罗氏等IT界或医疗界的巨头们纷纷制定相应战略,涉足这片蓝海领域。而在中国,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也在酝酿,市场传言,相关部门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推进中国式精准医疗。

然而,对于精准医疗,在中国国内也不乏质疑之声。有观点认为,这只不过又是老美的一个“噱头”而已。或者说,这只是奥巴马团队为了缓解国内医疗矛盾,搬出来的一套“应景”的方案。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的时机尚未成熟。大规模测序基因组的巨额投入且不论,由此带来的伦理、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难题,仍有待攻克。

什么是精准医疗?

医疗体系改革一直是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痛点。不过,与举步维艰的移民改革、财政预算案相比,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平价医疗法案”获得认可之外,奥巴马今年推出的精准医疗也大出风头。精准医疗被认为是“一个希望无限的领域”,得到民主、共和两党的共同支持,这在美国政界非常少见。

何谓精准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现任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认为,所谓精准医疗计划,就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及生活习惯进行疾病干预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法。精准医疗条件的成熟,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换而言之,精准医疗计划,就是将遗传和基因组的信息作为临床治疗出发点的一个行动计划。

或者,用奥巴马的话定义精准医疗,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在奥巴马的咨文中,他罗列了精准医疗的四个要素:精确(the right treatment)、准时(at the right time)、共享(give all of us access)、个体化(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咨文公布不久,奥巴马又宣布了精准医学计划的具体内容:

(1)启动“百万人基因组计划”(资助NIH 1.38亿美元)。建立与临床有关的“史无前例的大数据”,收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信息。

(2)寻找引发癌症的遗传因素(资助NCI 78万美元),即继续美国的已经开始的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即TCGA(The Cancer Genome Altas)计划。

(3)建立评估基因检测的新方法(资助FDA 1000万美元),特别是对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评估和审批通道,以及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关版权的管理,以保证精准医学和相关创新的需求。

(4)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资助ONC 500万美元)。从第一天开始,就要努力保护个人隐私和各种数据的安全。

(5)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我邀请企业家和非盈利组织来帮助我们”。

中外企业的“精准”布局

精准医疗被认为是一个尚未开发的蓝海领域。有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着IT领域以及医疗领域的企业涉足精准医疗。制药巨头们纷纷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诊疗作为研发的方向。分子诊断领域的领袖罗氏掀起了一股在组学和分子诊断领域的收购热潮,2014年罗氏收购了第四代测序公司Genia、快速分子诊断公司Iquum、信息学公司Bina、无创产前检测公司Ariosa;同时罗氏从AbVitro并购了下一代测序样品制备技术,并投资了下一代测序公司StratosGenomics。

除了制药巨头们外,像以Google、IBM、微软、苹果为代表的一些科技界巨头也开始布局个性化医疗。IBM利用其最领先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了超计算机Watson,助力像MD安德森、梅奥这些全美顶尖的医院开展癌症的个性化治疗。

苹果也正在与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应用,收集并整理用户的基因数据。这些新应用将基于苹果的ResearchKit。这一数据整合平台可以收集来自用户设备的信息,以及收集用户的基因数据。医院和其他研究人员可以连接至ResearchKit平台,从而迅速获得大量的研究样本。

精准医疗在中国内地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华大都已经纷纷开始布局。不过,就目前而言,精准医疗在中国内地尚处于概念炒作阶段。精准医疗除了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步之外,还依赖于基于大数据上的数据库。企业如何采集足够的疾病样本量,如何构建企业自身的疾病基因数据库,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精准医疗离我们有多远

精准医疗在美国似乎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迄今为止,鲜有企业对奥巴马精准医疗提出异议。即便是美国科学界的Craig Venter,也只是对奥巴马所说的“公私合作分享信息”有些微词,却未见其他刻薄之语。

美国各界对精准医疗批评甚少,这与美国在这方面的长期沉淀密不可分。提出精准医疗并非是奥巴马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医疗界、IT界长期积累的结果。美国的生物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千元基因组”已经实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撑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及保险体系也开始完善。2014年3月,美国夏威夷一些民众对一家制药企业发讼,原因是这家企业隐瞒了心血管疾病药物“波立维”对该人群无效的信息。外界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民众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遗传信息在临床上的使用权利。

反观中国,精准医疗虽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不少人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行业。但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中国现在的医疗水平能达到精准医疗的要求吗?毕竟,黄种人的基因组与白种人存在差异,黄种人需要拥有自己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而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花费巨大。除此之外,在中国推行精准医疗,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1)如何面对中西医疗的差异?中西医的争论在中国依旧未能平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在西方医疗体系之上的精准医疗,到了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正因此,在中国不少医学界人士的眼中,中国版精准医疗的定义、目标、方法都有别于美国版。例如清华大学相关学者提出:精准医学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显然,这比美国版精准医疗的定义宽泛多了。调和中西医学之争的意味浓厚。

(2)精准医疗参与方的利益如何分配?在精准医疗刚刚起步、企业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的条件下,政府主导精准医疗的推动似乎顺理成章。比如,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医疗机构建立信息的共享平台。在新型治疗、诊断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中,政府的法律法规必须跟上。然而,在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医疗体系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怎样能够保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患者,这些参与方的利益分配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呢?

(3)样本量如何采集及共享?目前中国医疗体系IT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无法满足存储、管理、分析这些精准医疗数据的能力。此外,标准化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条件,也是医疗机构、企业实现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精准医疗疾病诊疗标准、疾病预防和阻断标准,仍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

(4)数据安全如何保证?精准医疗需要对患者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存储、分析及整合。在未来,患者信息的共享将不可避免。那么,对于自己的健康数据,患者拥有哪些权利呢?这些数据能在国际上共享吗?由谁来管理和维护该中央数据库呢?由谁来支付相关费用呢?可见,精准医疗的推进,需要政府规范监管制度,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共享。

(5)精准医疗从业人员的标准如何提升?为了推进精准医疗,美国做了精心的准备,这不仅包括技术、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包括医疗人员的培训。比如,美国在护理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建立了遗传和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规定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将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向服务对象示范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性。而中国在人才培训方面与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此看来,精准医疗在中国仍处在起步阶段。中国版精准医疗的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学界人士的深入研究。但更重要的,是别忘记民众的参与。因为他们是精准医疗体系的信息来源,他们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拥有无可置疑的知情权。

业界人士谈精准医疗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

像(精准医疗)这样前瞻性的动议往往是不能全盘计划的,它将会随着科学和医学发现而发展。它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需要生物学家、医生、技术开发、数据科学家、患者团体以及其他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真知灼见。我们也希望该项目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应该吸引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优秀科学家参与进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长江特聘教授程京

我们目前想极力弄清楚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指推动精准医疗)?我们应该怎么做?美国有自己的打算,但中国要有自信,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想清楚应该做些什么。如果看不清楚方向、盲目跟从,最后的结果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

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里提出了精准医学这个词儿。随后,我们老在讲,是不是又在跟着美国人跑了?实际上我不那么认为。因为精准医学大家早有共识,只不过奥巴马说的话影响比较大,这个不能说奥巴马说了精准医学,就是我们跟着他跑。实际上,这是国际上在这个领域大家的共识。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我认为医学的最大的改进在大数据的时代,是个性化和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就是说将来吃的药不应该是按照说明书每6小时吃一片,每个人的消化不一样。当然我是瞎说,我认为未来药厂要给不同的人制造不同的药,看病方法也不同。譬如看病不能一个病有五六个医生一起看吗?这样看更准确,这个过程就是大数据。

上一篇:锅炉风门调节回路的故障与改造 下一篇: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