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07高考文言试题 备战2008古文阅读

时间:2022-09-10 02:09:28

分析2007高考文言试题 备战2008古文阅读

仔细分析2007年高考18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相比2006年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新信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异彩纷呈

2007年高考试卷中,意蕴丰富、文辞优美、典范浅易的文言文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是纯粹选用正史书籍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支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如北京卷选自《淮南子・泰族训》和《资治通鉴・唐纪八》、天津卷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上海卷选自南宋陈亮的《〈酌古论〉序》、安徽卷选自明代许獬 《古砚说》、福建卷选自明代高启《自书博鸡者事 (节选)》、广东卷选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郭生》、湖北卷选自明代王士祯的《先祖事略》、湖南卷选自《韩非子》、江西卷选自明代江盈科的《催科》、辽宁卷选自清代崔述《冉氏烹狗记》、浙江卷选自宋代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文体涉及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序跋类、赠序类等等。

选材视野的扩大,避免了试题选材的机械化、单一化,体现出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与考查要求拓展阅读题材、提升阅读境界、熏陶阅读素养的精神实质,也符合高考大纲中各省市独立命题的自主、开放的要求,是一次成功的继承与创新。

二、工具特点彰显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过去是“言多文少”,现在是 “言文并重”、“平分秋色”。这里的“言”指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句式的判断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评价。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北京卷第11题除大阅读材料外,另外选用了《资治通鉴・唐纪八》中的一段文字,以断句形式来考查学生句读和语段理解能力: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这段叙述文字虽然比较浅显,但如果在考场上不能前后瞻顾,整体理解,则容易断错而不能得满分。在读懂文段的基础上,我们要借助古汉语语法、虚词、修辞、文言句式、引语等标志来判断。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在2007年试卷中还以直接解释与填空形式来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及对文意揣摩的能力,一举两得。如上海卷17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统过干(2)访以当时之事 (3)干雅自多(4)不矜小节

文言考题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即“材料取自课外,答案源于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这几个词语都是文言常用词,在教材中都出现过,如在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的“过”就是“拜访”的意思。在《左传・之战》中的“穆公访诸蹇叔”,“访”就解释为“咨询”。而21题又是考查理解与概括能力的填空题: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考生只有读懂文章,筛选出有效信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为: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

同时命题者还注重考查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打破了以往只重视考查考生对选文故事原委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具体事件的理解这种窠臼,而进入鉴赏评价的较高层次。如天津卷14题C项: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考查了文章选材和表达方式的特色。D项: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这一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将理论术语与试题巧妙结合。

可以预见,随着逐步实施新课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将在试卷中充分显现,命题更强化理解因素,淡化识记因素,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知识的生搬硬套、简单重复。

三、文言基础强化

2007年试题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略有微调,出现了以下变化:

1.实词考查多样化

不再仅仅考查文章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等开始在实词解释和翻译题中出现。如全国卷Ⅱ中11题“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中的“利”是意动用法,可以解释为“以……为利”;湖南卷13题(3)“从衣文之媵七十人”中的“从”是使动用法,“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句话应翻译为: 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辽宁卷“冉氏以是颇患苦狗”中的“苦”是意动用法。上海卷18题中的“书记”、“待遇”、“可以”,安徽卷11题“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中的“宝藏”,都是古今异义词,辽宁卷14题“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中的“卒”为通假字。

2.句式考查灵活化

文言句式主要考查介词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等,以及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以前仅是偶尔涉及,在2007年各省高考试卷中开始遍地开花,并且作为采分点。湖北卷13题”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中“于其下”是介词短语后置,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是宾语前置句。北京卷考查省略句。天津卷11题“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中的“之所以”,安徽卷“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中的“特……而已”,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中“无若我何”都是固定短语。

3.虚词考查集中化

由于虚词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另外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再者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备受命题者青睐,试卷中多单独加以考查。在64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中,2007年试题主要考查了虚词“则、于、而、之、以、其、者、为、因、所、乃、乎、焉、且”,其中又有所侧重,在11套试卷中8套考了“以”,5套考了“于”、“而”,4套考了“之”,3套考了“其”、“则”。“实字易训,虚词难释”,要求考生平时立足课本,突出重点,分类梳理,弄懂弄透,以不变应万变。

4.翻译考点化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理解水平和书面表达水平,它是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综合考查。在2007年的18套高考试卷中均涉及到,并且分值在9分左右,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2008年高考对此有可能进一步强化。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高考命题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高考文言文试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固性。通过对2007年各套文言文命题思路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获得一些有效信息,从而对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作一预测:

一、文本选择多元化

阅读材料文体的选择将会更丰富多彩,除人物传记外,其他文体诸如散文、寓言故事、游记、序跋、小品文、文言小说等也将闪亮登场。那些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彩和深刻的哲理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新宠。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所以,在备考中我们除了练史传类文章,还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他类型的短文的阅读训练。

二、题目设计灵活化

在试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题量和分值仍有可能再作一些调整,如进一步减少选择题题量,提高语段翻译的比重和分值等。

1.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将会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安排在第Ⅰ卷中。考查的方式有:(1)判定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错误或正确;(2)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并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3)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词语的不同意义;(4)题干举例提出某种实词现象(如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通假等),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项;(5)通过翻译句子来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实词的解释。

2.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仍将重点考查那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主要有:(1)在所给的语段中选择虚词填空;(2)选择文言虚词的正确解释;(3)选择与例句中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4)辨析不同句子中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其中(3)(4)将是考查的主要方式。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句子翻译中,侧重理解应用。

3.筛选文章信息,出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一般是6个句子),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其中只有一项完全符合所定标准,其他三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

4.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事件因果,概括中心主旨,是《考试说明》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考查,命题者常借助以下方法来命制干扰项:或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或随意引申,任意褒贬;或以偏概全,妄加推断;或时空颠倒,正误参半;或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等等,需要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辨析。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高考试卷中一个重要板块,要想在这个板块取得好成绩,在复习备考中,只有了解试题特点与命题规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作者单位:睢宁高级中学)

上一篇:审视高考作文题的五点侧重 下一篇: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