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转德育课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0 01:26:22

关于翻转德育课堂的几点思考

摘 要 翻转课堂与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方面有一致性,在整合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方面,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也有契合点,它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德育课堂实施“翻转”也可能产生偏差,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要有充分的认识。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德育;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 王世光,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编辑室,副编审

近十年来,翻转课堂在美国兴起,并引起了我国教师翻转德育课堂的热情。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例如,德育课堂中翻转什么、如何翻转、翻转需要哪些技术等,而对于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的契合点在哪里,翻转德育课堂可能出现哪些偏差,探讨较少。笔者对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翻转课堂与德育课改理念的契合点

就一般的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由“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转变为“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而在具体实践中,翻转课堂的呈现形式各不相同。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指出,所有形式的翻转课堂有一个统一的特征,那就是渴望调整课堂的重心――把注意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及其学习。[1]如果没有实现这样的转换,课前学习和传统的预习之间,课上练习与传统的讲授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列举了15条翻转课堂的理由,如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这些都是我国近十年来德育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说法。可以说,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努力实现教学方式转变方面,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课程标准层面来说,各学段德育课程标准都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教科书编写层面来说,德育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力图由“教本”向“学本”转变,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以探究驱动课堂,打破传统德育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课外进行预习、搜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活动。

可以说,近十年来德育课程改革中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巨大变化,早已形成了实施翻转课堂的良好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未传入我国之前,我国中小学德育课堂已经采取了很多类似于翻转课堂的实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反过来讲,现在以翻转课堂为名义的德育课教学案例,如果把教学设计中涉及“翻转”的字眼去掉,单纯看教学流程,大多与我国近年来流行的探究教学设计、情境教学设计等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我国德育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相比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创新性,那么,大家又何必翻转德育课堂?从现在翻转德育课堂的实践来看,其中的奥秘不在于它的教学理念有多“新”,而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兼顾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与现在流行的探究教学法,并以信息技术为桥梁,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于侧重讲授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视频先了解基本知识,然后进行课堂学习,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2]对于侧重探究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先扫清探究的知识障碍,从而缓解有限时间内知识传授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矛盾,提高课堂上探究学习的效率。实际上,我国德育课堂的探究教学早已习惯于采用学生课前准备、课上探究的教学方式,只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并不一定以视频学习为中心而已。

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理念一方面强调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又强调不能把讲授与探究对立起来。但在实践中,两种方法很难兼顾。翻转课堂不仅兼容这两种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在操作中,具体侧重哪一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是翻转课堂受德育教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信息化的

契合点

如果说,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点,那么,注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在信息化方面的契合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秀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标准对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有明确的规定。例如,“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3]这些表述主要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讲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在德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首先,翻转课堂拓宽了德育课程资源的种类。最初,翻转课堂的课程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是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随着翻转课堂的发展,供学生课前学习的教学视频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别的教师制作的;既可以是教师集体制作的,也可以是师生联合制作的。后来,翻转课堂又与微课、慕课、电子书包(数字化教材)相结合,各种不同的组合,可以适合不同的需要。这些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德育课程资源,一旦大规模推广、使用,实现共享,会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有力地推动德育模式的变革。

其次,翻转课堂可以从不同层次上实现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翻转课堂对信息技术环境的要求门槛不高,但拓展空间很大。从低层次来说,教师录制或者选择的教学视频,既可以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观看,也可以让学生用各种存储设备复制下来回家在电脑上观看,甚至可以刻入DVD让学生用电视观看。从高层次来说,翻转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微课、慕课、数字教材等充分融合,广泛运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线练习、在线评价等。这反映了翻转课堂在融合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拓展性。我国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处于低层次,可以借助翻转课堂向高层次推进。

第三,翻转德育课堂,有利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个性化的德育问题。德育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往往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甚至有一部分是十分个性化、情境化的,学生未必愿意公开探讨这些问题。此外,由于性格的不同或学习成绩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于德育课堂上分组讨论、表演、辩论等形式的探究有恐惧感,他们更希望用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向老师咨询或探讨这些问题,或者借助网络平台来展示自己。这些问题在传统的以教室为空间的面对面的课堂上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为德育教师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选择。

有学者认为,这种非面对面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交流,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只是翻转课堂的一部分,课上学习仍然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另一方面,当今的学生属于网络时代的“土著”,网络思维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灵魂,透过网络交流,本来就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所谓的“被抛弃感”,实际是网络时代“移民”的感受和想象。在翻转德育课堂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不是德育的技术化甚至异化,而是向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

三、翻转德育课堂的可能偏差

有学者指出,翻转德育课堂时,教师在自身能力与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时间安排、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会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导致翻转课堂的实践偏离翻转课堂的理想。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学习、课上练习的模式有可能割裂讲授学习与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决定哪些教学目标最适合通过探究实现,哪些教学目标最适合通过直接讲授实现”。[4]这样,把最适合直接讲授的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家学习,课堂上处理那些最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设计。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的二元对立是理论上、逻辑上的划分,而非实践上、事实上的对垒。在德育课堂中,我们很难将二者截然分开――这部分是纯粹的讲授,那部分是纯粹的探究。有经验的德育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优秀的德育教师那里,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无法割裂。如果过于拘泥于翻转课堂的程序,很容易造成课前讲授学习与课上探究学习“两层皮”的现象。这也是一些德育教师怀疑翻转课堂的一个理由。

第二,翻转德育课堂时,应关注德育目标真正的实现。在翻转德育课堂的实践中,课前往往以视频讲解为中心,课上往往以练习为中心,无论课前视频讲解,还是课上探究,都是以知识为中心,对于学生的实践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翻转德育课堂也有可能加重德育智育化的倾向,一些德育教师热衷于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复习,就有这样潜在的危险。特别是有的德育教师热衷于展示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的重心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各种信息化的德育课程资源,翻转课堂成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的秀场。这是传统的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的课堂形态的升级版,不仅远离了翻转课堂的宗旨,而且也在无形中忽视了信息化课程资源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德育课程资源,这也是翻转德育课堂所要注意防范的一个倾向。

第三,翻转德育课堂时,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有些德育教师热衷于总结、归纳翻转课堂的步骤,这样很容易将德育翻转课堂带入死胡同。伯尔曼和萨姆斯指出,把课堂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及其学习有很多种教学模式和工具,翻转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2]而且,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之中。在他们看来,翻转课堂不一定都需要视频,视频也不一定都要在家看。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课堂重心的转移。[2]我国的德育教师在尝试翻转课堂时,有的就明确把翻转“设定为在校内翻转,即自学和课堂教学都在学校内完成”。[5]可谓不拘泥于特定的翻转模式,领会了翻转课堂的精神。翻转课堂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模式。就德育课程引进翻转课堂来说,认真思考教学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教学理念更为重要。如果仓促地依照某种模式来生硬地翻转我们的德育课堂,那么,我们可能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吸取翻转课堂的精髓,便已将它教条化。这样做,不免招买椟还珠之讥,甚至有邯郸学步之虞。

参考文献:

[1]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Eugene & 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沈碧倩.高中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24.

[4]王姣姣.关于翻转课堂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26-27.

[5]方莹.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的常态化试验[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6):47.

上一篇:岗位聘任制下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基于微课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