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学学科德育构筑学生的科学观

时间:2022-09-10 01:13:11

用化学学科德育构筑学生的科学观

学科德育是指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德育,它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具体反映。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然而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学科德育仍是薄弱环节。上海市二期化学课改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当以化学学科中的德育资源整合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人文精神。

基于上述思想,本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德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在培养学生科学观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以化学知识及化学史为切入点,进行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

21世纪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更应具有全球意识,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形成科学的社会观、伦理观。其中核心是关心国家、热爱祖国。因此,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其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业绩及其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

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融入国情教育

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向学生提出下述问题。

问题1: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问题3:近年来,我国与日本的关系降至冰点,其中诱因之一是我国在东海开发天然气资源。请从“春晓”油气田的位置,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发该气田的法理性。

问题4:请提出开发海底天然气的有效方法。

【说明】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了解了我国煤矿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教学后记】通过讨论,学生对我国煤矿地质构造有了较深的认识,增强了安全意识,同时纠正了我国“地大物博”的错误观点。了解了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增强了国家的危机感和国家安全意识。

案例二:以中国化学史为载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述碳酸盐的制备时,让学生上网查阅吴蕴初、范旭东、侯德榜等先生的生平事迹。

【说明】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了解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化学史。

【教学后记】学生了解后非常振奋,认识到:在当前崇拜洋货的热浪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能够做到,而且可能比他们做得更完美,“侯氏制碱”就是很好的例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同时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注重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科学观教育

化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丰富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社会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社会观的教育,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认识学习化学的意义,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用科学的观点正确看待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弊,逐步树立起学好化学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自然观。

案例三:以建构元素周期表为载体,融入科学观教育

在《元素周期表》一章节教学时,讲解了门捷列夫建构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之后,让学生回答:门捷列夫周期表与现在使用的周期表有何异同?你还能否设计出其他形式的元素周期表?

【说明】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出了多种形式的元素周期表。

【教学后记】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始终以知识的建构为中心,对于培养学生科学自然观和科学社会观很有助益。

三、以化学史为载体,

进行道德观教育

科学道德观是人的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道德观教育主要包括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树立对科学的责任感、正义感和荣誉感,遵循基本的科学道德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意识和品质。

案例四:以典型史实为载体,融入科学道德观

在讲述化学键知识时,让学生查阅化学键理论的奠基人――化学家鲍林的生平。

在讲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时,让学生查阅氨气工业制法的奠基人――化学家哈伯的生平。

【说明】鲍林于1954年因研究化学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后,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并于1957年5月起草了《科学家反对核实验宣言》。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与此相对的是,化学家哈伯却备受争议。既发明合成氨的化学工艺,奠定了合成氨工业体系,同时又第一个将Cl2作为化学武器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造成千百万人死亡,犯了反人类罪。两位化学家的价值取向泾渭分明。

【教学后记】通过讨论,学生深受教育,认识到了科学虽然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有良知的。科学的发明不应被某些人用于战争,而应用于人类和平。

四、以社会生活为载体,

进行生命观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看,化学是一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科学,许多日常生活问题都需用到化学知识。通过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加强对学生生命观的教育。

案例五:以生活实例为载体,融入生命观教育

在讲解《苯芳香烃》这一节时,列举了2005年哈尔滨全城停水的事实:

2005年11月发生的吉林石化爆炸,造成了松花江水污染,其中硝基苯含量超标14倍,引起哈尔滨市全城停水,给市民造成空前麻烦。请学生提出消除硝基苯污染的方法。

【说明】问题提出后,学生设想了多种消除硝基苯污染的方法,其中有物理消除和化学消除。物理消除有活性炭法等。

【教学后记】上述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进行科学生命观教育,纠正学生“化学是污染源”的模糊认识。

总之,化学学科的德育资源不仅存在于教科书里,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努力提高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德育特点的认识,培养其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德育,重在自然,不要让学生感到有“强加”的痕迹,要做到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科学思想,使之成为一个用现代思想和方法武装起来的社会公民。

【施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化学首席教师,全国化学竞赛优秀园丁奖获得者】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着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下一篇:劳动技术学科劳动技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