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中小企业技术提升机制及启示

时间:2022-09-10 01:07:48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技术提升机制及启示

摘 要:战后日本的中小企业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依靠先进的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依然保持较高的竞争实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提升的各项扶植政策,同时,民间及业界团体的努力和实践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提升;政策扶植;民间机构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2-0055-06

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企业的良性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大量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的助推。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比重最高,作用发挥显著。如,美国中小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的99.7%,其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3%;英国中小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的99.8%,其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9%;德国中小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的99.6%,其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7%。近邻日本中小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的99.1%,其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78%[1]。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关注,被经济学家称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更有日本学者将中小企业比喻为植物,认为它是可以移动的、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大自然中

的物种。

战后日本的中小企业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他们依靠先进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受到世界的瞩目。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与其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关系。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国家技术政策的扶植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民间及业界团体的努力与实践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文章将从国家技术政策支持角度就日本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与创新进行的战略指导、立法扶植、技术创新制度、中小企业指导制度、公共试验机构的建立及人才培养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纶述这些制度、政策、机构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就民间社会及企业的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发挥作用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机制的研究与分析,对河北省中小企业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植与中小企业技术提升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

战后初期,日本为了让国家经济从战后的废墟中迅速恢复起来,提出了“贸易立国”[2]战略,制定了以中小企业生产的轻工业产品为主的对外出口贸易方针。日本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量进口先进机械设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政府进一步深化同行业间的技术引进及技术普及机制,依法制定了中小企业各行业的现代化计划,并认真研究分析其中的技术差距及应对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中小企业在轻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达到顶峰。1968年日本的GDP上升到世界第二,1969年日本的国际收支由出超转为入超[3]。依靠技术的引进,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技术能力的飞速提高,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日元升值及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蓬勃发展及和发达国家的竞争,日本产业进入了开拓新市场领域的时期。1980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战略强调由赶超向领先、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变,将过去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被动性模式,变为依靠创造性的自主开发技术的主动性、多样性模式。政府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开拓新的技术和市场领域。于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有效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地同不同领域技术相互融合、同其它行业相互交流,进行共同研发。

90年代的世界经济逐步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日本大力推行“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和“知识产权立国”战略[4]。自1998年以后,日本每年获得专利权达40万件,为世界第一,2006年被美国反超,现居世界第二位。在此战略的指引下,日本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加大基础领域的研究,向自主专利过渡,增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据日本知识产权厅《知识产权年度报告书2008版》和日本知识产权厅《2007年知识产权活动调查》公布的数据,2007年平均每家中小企业申请日本国内专利权为5.7件,这表明日本中小企业非常注重对自身技术的保护[5]。

在国家各个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日本中小企业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了技术由引进向技术革新的转变,由追赶欧美型向赶超欧美型的转变。

(二)国家立法扶植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及时出台各项法律,以法律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它是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纲领性法规,是现行中小企业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总根据。在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的范围,其基本方针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修正”[6]。基本法1963年发行的《中小企业白皮书》认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生产能力、企业所得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应该想办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变在事业活动中的不利局面[6]。很明显把中小企业看成是弱势群体,对中小企业的救助是当时中小企业施策的基本理念。随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其技术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出现了一批革新性中小企业,于是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基本法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改。新基本法的基本方针有4点:促进中小企业的创业;加强中小企业的经营基础;促进其事业的转化;资金供给的顺畅及中小企业自己资本的充实[7]。可以看出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小企业政策已由先前的企业救助转变到支持企业的自立发展和创新。

纲领性法律之外,日本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提升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性法律。为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而出台了《机械工业临时振兴措施法》(1956年)、《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57年)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1963年)。为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降低来自海外的索赔,出台了《出口产品监督管理法》,引进了出口产品质量检查制度,后更名为《出口检查法》。为应60年代的纤维产业设备过剩、過度競争等问题,政府颁布了《纤维工业设备临时措施法》(1955年),后来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该法于1967年修改为《特定纤维工业构造改善临时措施法》。为促进研发成果向经济活动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性事业活动促进法》(1995年)、《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2005年)以及《中小企业创造高度化法》(2006年)等一些列法律政策。这些纲领性法规和专门性法律的出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科研补助较金制度等技术创新制度

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研发机制不够健全,科研经费明显低于大企业。据1994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内阁府)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整个制造业的研发费用中,中小企业只占了6.2%,有能力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的基本上都是大企业。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这一难题,政府鼓励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或是直接给企业发放研究费。日本于1958年建立了扶持中小企业者研发活动的补助金制度。补助金制度的名称是“中小企业出口振兴技术研究费补助金”。1964年,这一制度又更名为“中小企业出口振兴等技术改善费补助金”,旨在扶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制度的重心仍然是振兴出口。 1966年,补助金制度又更名为“中小企业技术改良费补助金”,其目的是扶持一般性的技术开发活动。中小企业研究经费补助制度至今依然在运作。政府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不同的扶持项目,如1980年的地方产业振兴;1982年的共同研究支援;1990年的省力化技术支援、国民生活基础强化技术支援、研发型企业支援;1992年的转包企业支援;1995年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振兴支援等。1983年,政府建立了“地方新领域技术开发事业”,补助金制度也再次更名为“创造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同时也鼓励国立研究所、大学、公共试验研究机构三方的合作研发。从补助金名称的不断更迭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政策没有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除了政府直接拨款的补助金制度之外,还有一系列政府主导的其它制度。如旨在促进新技术创业的低利率融资制度(1959年)、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制定的“新技术企业化融资斡旋制度”,为完善公共试验研究机构实验设备的技术指导补助金交付制度(1958年)、开放试验设施费补助金交付制度(1964年)等。

(四)中小企业诊断制度与公共试验机构的建立

战后中小企业政策的支柱之一就是企业诊断·指导制度。即公共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后,根据诊断结果提出建议或进行指导。1948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对策纲要》,纲要中指出:为了重振日本经济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经营的合理化,建立一套系统的诊断制度。政府在通产省下设立中小企业厅,地方设置通产局,各都道府县、五大都市主导的中小企业诊断制度正式启动。这一制度旨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进而帮助其改善经营状况,诊断指导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包括技术指导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这种诊断·指导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1952年政府又开始实施巡回指导制度。除对个别企业进行诊断之外,也开始了集团诊断,应对当地同行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此外,隶属于地方自治体的公共试验研究机构在提升地方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同于国家的研究所,是一种更贴近地方产业需求的机构,分为工业、农林水产、环境保护等部门。在战后的经济复兴期,公共试验研究机构是政府中小企业政策的急先锋,给中小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信息,提供各种建议及技术指导,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材料分析及测定。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开始进入自主创新时期,公共试验研究机构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帮助企业在地方产业技术的升级、开发新的市场领域、研发高端技术,并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培养一批风险企业。同时,公共试验研究机构又与当地的企业、大学、国立研究所进行共同研发等活动,努力提高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1985年到2000年,委托公共试验研究机构的试验次数为49万件,设备使用方面自1985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为12万件。技术指导方面,个别技术指导及技术磋商次数也呈持续增长趋势,为 29万件[8]。所以说战后公共试验研究机构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供最新的技术信息、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方面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

(五)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日本政府很重视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1963年,政府成立了“日本中小企业指导中心”,目的是培养企业指导人员及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中心开设了各种进修课程,实行了指导员注册制度。中小企业指导中心后来发展为中小企业大学。中小企业大学实行非学历教育,其目的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各地政府机关的中小企业指导员、中小企业团体的成员及创业者[9]。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解决中小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提高支援责任人的支援能力。如室町制药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制药公司,从2006年开始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大学校的研修。公司有正式员工150人,从2008年到现在已有200人次到中小企业大学研修[9]。研修范围广,研修内容丰富,研修形式多样,有短期研修和长期研修,根据研修成果决定是否能升职。同时,大学校也是不同行业交流的场所,通过在大学校的学习,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特色,也会获得更多商机。

到了新时期,由于日本的高龄化问题和少子化倾向越来越突出,日本中小企业的人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问题,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不足、劳动人员年龄偏高,以及企业继承困难的问题。日本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女性和高龄者为主,缺乏年轻人,缺乏活力。另外,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技术革新的不断升级、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环境的变化,人才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相比劳动力的不足,中小企业对于具有“应变能力”“未来发展潜能”“指导能力”“信息收集能力”[10]的人才的期望非常高。鉴于此,日本政府在1998年12月的临时国会上对《中小企业劳动力保护法》进行了修改,并与1999年1月正式实施。在新的修改法中,为了从人员雇佣方面支持现有中小企业向其他领域发展、以及个人创业,追加了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训练的扶持措施。

二、民间及业界团体与中小企业技术提升

(一)业界团体、工会制度的建立

战后日本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业界团体的存在。虽然欧美国家也有业界团体,但其目的大多是向政府进行陈情运动。而日本业界团体的作用非常大,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要通过业界团体实施。业界内部讨论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解决问题采取一致的行动。前面提到的JIS、《出口检查法》及《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业界团体作为重要的政策实施机构参加进来,同时,业界团体也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提高了产业政策内容的实效性。

50年代国家实施JIS和《出口检查法》时期,民间对科学质量管理方法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1950年,民间成立了日本生产性本部。这一机构每年都派出很多考察团到美国去,带回很多有关质量管理方法的新信息。考察团通过国内的一些报告会、研讨会,把新信息传达给各个企业。生产性本部这一民间机构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在敲定行业种类之后,由产官学几方(产业界、政府及地方自治体、大学)组成专家委员会,详细探讨分析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并制定消除差距的计划方案。计划方案如果得到政府认可,便可享受投资减税(一种将企业设备投资额的一部分从纳税金额中扣除的措施,是为促进民间投资的优惠措施)、特别计提折旧、低利率融资等优惠政策。计划方案的认真执行有效地促进了日本产业的现代化。同时,在计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各位委员积极交流信息并进行热烈讨论。业界这种积极态度也使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业界团体体现在中小企业方面就是协作工会。各地区都成立了同行业工会,各同行业工会又联合成立全国工会联合会。无论是全国工会联合会还是同行业工会,它们均是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窗口,是收集信息的重要组织形式。这种从地方延伸到全国的信息网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起到了团结业界的作用。

(二)系列组合的设立

在日本的加工装配产业里有一种叫做“系列组合”的特殊组织形式。这在汽车产业中非常多见。它是机械装配企业和某些特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长期保持的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当开发新的汽车款式时,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及加强交货管理,双方紧密合作,机械装配企业对零部件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身为大企业的机械装配企业也经常把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提供给零部件企业。通过此种机制,日本产生了一大批拥有高技术实力的中小企业。日本的机械产业之所以有今天这样高的技术实力,可以说是机械装配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一机制对中小零部件公司,即所谓的周边产业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民间的技术交流及共同研究等因素在提升企业技术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机制

日本的中小企业十分重视通过相互的生产合作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与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大方针是吻合的,即促进中小企业的组织化和企业间的生产合作。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企业积极加强合作。如20世纪50年代铸造领域的新技术“壳型铸造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56年,26家中小企业联合成立了“日本壳型铸造协会”。这些企业在国外申请发明专利,然后把专利权提供给协会成员,使这项技术逐渐在日本普及。据说这一协会在5年内吸纳了近300家公司加入。固然协会成员是要相互竞争的,但协会成员间的竞争是以技术共享为前提的。通过上例可知,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合作确实大大推动了整个业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在产业集聚区尤为明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主动结成组织:二是自然地形成地域分工,对内紧密合作,对外保持竞争优势。东京都的大田区聚集了近5000家中小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使自己的加工技术专门化,同时进行水平分工,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网,由此保持整个地区的高竞争力。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地方产业的蓬勃发展[11]16。

三、对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河北省主要城市的调研发现,与发达省市相比,河北省目前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如,皮革、纺织、服装等;这些中小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低,创新意识认识不够,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生存压力大,有时为了自身利益会出现过度竞争,危害行业的发展。基于对战后日本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升机制的分析,对河北省的中小企业建设与发展启示如下:

(一)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提升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中小企业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出台针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融资难、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特别是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缺少竞争实力的状况,政府成立一些专门的机构,或者在政府指导下成立一些民间机构,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现有技术实力、与其它企业或同行业的技术差距,帮助企业制定未来技术提升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出台法规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培养一批高科技企业和风险企业,把这些培养成模范企业,给全省的中小企业树立榜样。此外,应注意避免一刀切,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要适时地调整政策,以促进各阶段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

河北省中小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和行业基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河北省的主要出口产品,在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确保产品质量,努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

(三)加强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省内的部分中小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大部分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都是单兵作战,为了生存和确保自身利益,出现了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今后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加强企业间及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形成众多的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使企业加强交流,促进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彼此相互学习和借鉴,刺激企业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提高劳动效率。企业间可以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提高本产业聚集区的整体实力,提高与全国及世界同行业的技术竞争实力。通过产业集群,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贸易[12]。

(四)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

中国目前的教育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伴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难。相比中小企业,毕业生更愿意在国企和大企业就业。中小企业的人才难是制约中小企业科技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弱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政府今后应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培养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人员。同时增加中小企业科技工作人员的福利,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企业方面也要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有计划地让员工到各大学或培训机构进修,提高专业知识,为企业技术提升和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五)鼓励民间机构的建立,提高社会化服务

政府鼓励业界团体及民间机构的建立,以各类民间商会、协会为桥梁,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使其真正发挥沟通政企、为企业服务、为政府减轻负担的作用。通过这些民间机构的建立,不仅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提升、技术创新给予指导与扶植,同时,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人员培训、企业管理等提供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沢孝夫.中小企業は進化する[M].东京:岩波書店,2009:179.

[2] 陈海华,谢富纪.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6.

[3] 和田正武.戦後日本の中小企業技術政策[J].帝京经济学研究,2009,42(2):60.

[4] 陈海华,谢富纪.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7.

[5] 日本产权厅.平成19年度知的財産活動調査結果統計表[EB/OL].[2008-07-04]. http://www. jpo. go. jp/shiryou/toukei/h19_tizai_katudoutoukei. htm.

[6] 中小企業庁.中小企業基本法序章[DB/OL].中小企業白書昭和38(1964)年版.[2012-10-10]. http://www.meti. go. jp/hakusho/index. html.

[7] 中小企業庁.1999年中小企業基本法(新基本法)第5条[DB/OL].中小企業白書2000年版.[2012-09-25]. http://www.meti. go. jp/hakusho/index. html.

[8] 和田正武.戦後日本の中小企業技術政策[J]. 帝京经济学研究,2009,42(3):66.

[9] 胡荣昌,王磊.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政策比较研究[J]. 商业研究,2006(18):195.

[10] 安楽城大作.日本経済における中小企業の役割と中小企業政策[J].香川大学経済政策研究, 2008(3):59.

[11] 裴桂芬,邸磊. 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J]. 日本问题研究,2012(4).

[12] 孙健夫,付云飞. 河北省财政支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适度性实证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6):117.

上一篇:马克、日元国际化的实践及启示 下一篇:凝心聚力抓医改 求真务实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