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项目――印度经验与本土实践

时间:2022-09-10 12:45:56

免费午餐项目――印度经验与本土实践

摘 要 免费午餐项目是由民间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在实践公益的过程中民间组织逐渐摸索出了使项目良性运作的模式。经过良好的实践之后,政府接力了这个公益项目,运用国家的资源更好的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午餐。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印度的免费午餐的经验浅析了我国免费午餐项目的实践模式,以及免费午餐项目对公益事业的启示。

关键词 免费午餐;实践模式;印度经验

在中国,慈善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这三支慈善的主要力量,其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在这三者中,政府所具有的资源、能力是最大的,且拥有公众让渡的权力,即公权。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次之,但其可以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支持税收。社会公益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最次。

但是在慈善领域中,三者的慈善效益却与自身拥有的资源成反比。社会公益组织公益效率最高,他们依靠仅有的物力、人力,财力,设计出合理公益项目,运用恰当的推广途径,将社会公益效果最大化。以邓飞及其团队设计的免费午餐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例证。

一、民间组织的“免费午餐”

作为一项旨在为贫困地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纯民间公益行动,邓飞及其团队设想并付诸操作的模式是这样的:利用微博平台,通过500名记者的联合倡议发起,通过挂靠既有基金会完善募捐资格,借助区域性主流平面媒体的报道推动,吸引社会力量补给贫困地区儿童营养。

免费午餐的项目,选择了公众普遍关心的贫困儿童作为关注点,这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易于达成情感的共鸣。贫困儿童的生存学习境遇经过邓飞等人的关注引发了全体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切入点具体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免费午餐”得以迅速推广,媒体的作用立了头功,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邓飞及其团队同样承认,如果没有记者及媒体公信力的保障,“免费午餐”注定无法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可。通过新的媒体手段将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映给社会公众,得到广大公众的监督,让公众知道自己的每一次捐款的使用情况。

在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这样才有资格在民政部门登记。免费午餐项目挂靠在中国社会福利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是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免费午餐只有挂靠在它下面才有获得募集资金的许可。

二、政府接力“免费午餐”

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计划中首要的一项措施是: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约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从“免费午餐”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舆论普遍认为,民间探索引领了国家行动。

三、印度“免费午餐”经验

1、资金:44%来自政府56%来自捐款

印度的免费午餐计划每年的预算约为20亿美元,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捐款共同承担。每所学校都要公开菜单和账本。在APF的运作资金中,44%来自政府资助,56%是来自印度国内外的捐款。该基金会还专门在英国和美国设有分支,来自海外的捐款占到其资金的10%。基金会每年都会公布账目明细,其中显示89%的资金花在给孩子们提供午餐,剩下的则用于行政管理和募捐活动。这个基金会的目标是,到2050年让500万个孩子吃上营养健康的午餐。

2、食物:营养全面,蛋白质最高20克/餐

中央厨房的配菜单由印度营养研究所的专家制定,其卫生状况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免费午餐基本都是传统的印式食品,有小面饼、米饭、咖喱蔬菜、牛奶等,除此之外午餐还包含有豆类、蔬菜和水果。免费提供给一到五年级孩子的每顿午餐含有450卡路里和12克蛋白质,而更高年级孩子的午餐则含有700卡路里和20克蛋白质。

3、制作:“中央厨房”配送10万份热饭菜

免费午餐的制作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APF主导的“中央厨房”,是一个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体系。举例来说,在班加罗尔一家这样的标准的"中央厨房"每天可以生产出超过10万份午饭。厨房从每天凌晨2:00就开始工作,上午九点的时候午饭就已经全部做好,然后被装上卡车运往附近的1500个学校。多数工作都由机器完成,只需要65个工人。在APF主持之下,目前已经有超过120万学生可以吃到由“中央厨房”生产出的午餐。在厨房里,一台机器每小时能自动生产4万个“Rotis(一种传统的全麦薄饼)”。工人们再把这些刚出炉的薄饼装进保温桶里,分发给每个学校。另一种模式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被“中央厨房”覆盖的学校,也都会自己设立一个小厨房,为学生们烹制午餐。

4、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尽管这个项目让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受益,但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尤其是腐败问题令人警醒。2005年,警察一次性查获了从国家仓库贪污走的“免费午餐”项目专用的8辆货车,上面装载了2760袋大米;2006年,某村居民指控当地老师集体贪污和挪用了“免费午餐”;2011年,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指控反对党挪用经费,致使一些学校有3个月未能享用到“免费午餐”……有印度媒体这样评价:“广泛”的财务违纪问题在“免费午餐”项目中被暴露出来。

在我国某些地区“免费午餐”实施的情况令人担忧,有支教的青年志愿者指出,学生们的中餐就是一袋牛奶一个火腿,或是一小片过期面包。这样的实施情况,在广大网民中引起了强烈的愤慨。

四、免费午餐项目对公益事业的启示

一是好的项目设计,搭建了社会良性互动的参与平台。贫困地区的学童、媒体人、企业家、爱心人士原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行走,并没有什么交集。通过“免费午餐”,素不相识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共同体。其实,民间公益并不缺乏参与意愿,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方法。

二是严格的规范程序、信息透明增强了社会信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时会遇见流浪乞讨人员,为什么很多时候都不愿意伸出援手?信息的残缺让人们难辨真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情感,不上当受骗,人们“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而郭美美事件的喧嚣尘上,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信任的流失。“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奉行的一个原则就是“不透明不拨款”。只有敢于“见光”的民间公益,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慈善事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给几张百元大钞,发几袋大米,送几壶油,嘘寒问暖一次,就是一次扶贫济弱,就是一场慈善活动。“免费午餐”却突破了这一窠臼,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从内容上看,“免费午餐”将关注的目光停留在贫困地区学童的吃饭问题,是前人未有之举动。从形式上讲,“免费午餐”充分运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参与率高的特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专业的机构设置为公益项目的实施提供人才动力。民间组织很多创意都是很好,但是其本身缺乏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无法取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政府的支持。况且,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也大大限制了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所以,要想做好慈善,仅有好的点子还不够,还要拉起一队专业人马,这样“兵强马壮”才能“高声呐喊”。

参考文献

[1]沈有禄.印度小学免费午餐计划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11(6).

[2]沈有禄,吴卓平.印度小学免费午餐计划――MDM计划简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0(9).

[3]安双宏,黄珊珊.印度初等教育中的“免费午餐计划”评析[J].教育探索,2011(5).

上一篇:基督教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下一篇:经济管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