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郭大侠”只身闯海岛

时间:2022-09-10 11:46:20

十七年前,她带着1000块钱和几件衣服,在女儿和母亲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离开了老家黑龙江双鸭山,只身一人来到长海县大长山岛。大长山岛坐船到最近的港口需要一个小时,距离她的老家更是要坐上两天一夜的车。遥远又孤立的海岛,她为什么非要上去呢?就在那个只有七万人的小岛上,她创造了谁都没有想到的财富传奇。

背井离乡找商机

1996年,时年33岁的郭凤芝与丈夫离了婚。更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她又丢了工作。年仅十岁的女儿上学需要钱,给母亲看病欠的十几万外债也要她来还,拮据艰难的生活已容不得郭凤芝来痛苦和伤心,她必须尽快地赚到钱,支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只要能挣到钱,再远的地方我也愿意去。”怀着这样的信念,告别女儿和父母,把悲惨的过往抛在身后,登上开往长海县大长山岛的轮船的那一刻,郭凤芝觉得自己像一个孤独又决绝的女侠,为了家人徒手闯荡,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的她并不曾想到,自己这个独自上岛的外地女人,竟然能年赚一百多万,而她所有的商机,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市场里发现的。

来到岛上,郭凤芝这看看那瞧瞧,一转眼就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她就在海岛上的市场里找了家小吃店吃饭。

市场人很多,有卖馒头、饼和各种小吃的,还有卖菜和水果的,卖什么的都有,这是岛上最热闹也是当时当地人唯一能吃饭的地方。那一天,看见小吃店里人来人往的景象,郭凤芝很兴奋,一直喜欢做饭的她敏感地觉得这里面有钱可赚。“我要是能在这儿开一个店多好!”郭凤芝这样想着,一边吃饭一边向小店老板打听:“大哥,在你这儿吃饭的人总是这样多吗?”“差不多吧。”“那你一年能挣多少钱?”“五万左右吧。”店老板说。一听这话,郭凤芝更高兴了,她想,不用五万,我能挣两万就行。

那时候,在市场里租一家店面至少需要1万元,可郭凤芝手里只有上岛时带的1000元钱。随后,家人帮她借了6000元钱。因为钱不够,无奈她只好租了市场角落里最便宜的一家店面。尽管是如此不起眼的一家店面,还是在市场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一个外地女人,竟单枪匹马地想开饭店?”“1000块钱能干什么?听说连冰箱都是跟电器商行老板赊的。”在别人的议论声中,郭凤芝的小吃店开张了,她先从做早餐开始。

做早餐需要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活儿又多又累,所以当时市场上愿意做早餐生意的女人几乎没有。可郭凤芝愿意。因为一心只想挣钱养家,她经常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从来不觉得累。而对女儿和父母的牵挂和思念,才是真正折磨她内心的痛苦。

人生地不熟,郭凤芝租住在当地一个老百姓家的厦子里,每个月50块钱。厦子就是正房外又盖的小房。冬天海岛的风特别大,一到冬天的时候门响得特别厉害,晚上一个人睡得害怕的时候她就唱歌,唱《遥远的小山村》,为自己壮胆……

白天不知疲倦地干活,晚上自己唱歌给自己听。实在想家的时候,她就带上女儿的照片和父亲写来的信,想着远方的家人,一个人去海边坐会儿。

大盘子带来回头客

为了与家人早日团聚,郭凤芝吃下所有别人吃不了的苦,努力寻找着别人看不到的商机。小吃店开业的第二年,郭凤芝突然把饭店关了门,人也失踪了,大家纷纷猜测她到底去了哪里。

一个礼拜后,郭凤芝自己又回来了,肩上还扛了沉甸甸的两大包东西。别人见她就问:你拎着什么东西,这么沉?看她小心翼翼用衣服里三层外三层包着,都猜测可能是值钱的古董。

那么,郭凤芝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再倒汽车和轮船,一个人扛回来的“宝贝”,究竟是什么呢?让所有人都没有猜到的是,破旧衣服里面包着的竟然是二十个共一百多斤的大圆盘子。

海岛上好好的盘子放着不用,郭凤芝为什么要换成大出两三倍的大盘子呢?面对亲朋好友的疑惑,郭凤芝说,自己的饭店究竟能不能赚到钱,全靠这些“宝贝”了。

没过多久,市场上的反应很快证明了郭凤芝的判断。这种整个大长山岛都买不到的大盘子,果然给她的饭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客源。当时,海岛上装菜的器皿都是正常的小盘子,而郭凤芝的大盘子让他们印象深刻,“量足实惠”的口碑很快就通过顾客的口口相授传遍了整个小岛。

大盘子不仅给郭凤芝争取了很多回头客,还让她赚到了“为人实在”的好名声。不过,只在餐具上下功夫还不够,郭凤芝在食材的烹饪上,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

当时,有一种被当地人叫做“先生鱼”的小鱼,因为样子丑,数量多,一直被岛上的居民当做边角料处理,一斤只卖六七角钱。它是最不受人们欢迎的鱼,饭店里更不可能来卖它。

别人都看不上的鱼,郭凤芝却在无意中发现了大商机。原来,刚刚开小吃店的她,手里钱不多,连20块钱的海鲜都舍不得买。为了省钱,她只能在市场上最便宜的鱼里面,淘一些回家自己做着吃。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换着花样做饭的郭凤芝发现这种鱼身上有利可图。

“别看这身皮特别丑,如果把这层皮扒了之后,特别光滑,里面特别好。这样分割之后,一盘鱼子能卖二十多,鱼肚能卖四十多一斤,其余的肉一盘也得二十多块钱。”郭凤芝解释道。

一斤才六七毛钱的“先生鱼”,经过加工之后,竟然能卖到八十多元钱!因为肉质鲜美,口味好,无人问津的“先生鱼”,受到了店里客人的热烈追捧,几乎每一桌客人都点名要吃。只值几毛钱的“先生鱼”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涨到了二十多元钱一斤。

除了“先生鱼”,郭凤芝还把当地人从来没有吃过的血肠,做成炖菜端上了自家的餐桌。就是靠着这样一个个小办法和一副实在心肠,这个当初独自上岛的外来人,不仅让同行刮目相看,更为自己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

为了一口汤的味道

慢慢地,郭凤芝给家里寄回去的钱越来越多,不仅给母亲治好了病,还供女儿上了大学。看到家里有了保障,起初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的郭凤芝,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这一次她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创业。

2005年,郭凤芝投资100万元,一口气买下了县城主路旁的一栋三层楼房。大家都以为她要炒房,而她却说,买这栋楼,都是因为她在秦皇岛旅游的时候,喝的一口汤。

“那汤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有食欲,喝一碗,还想喝一碗。我觉得太好喝了,有一天我要是用这汤开家火锅店,肯定能行。”郭凤芝自信满满。

买楼原来是为了开火锅店。可要把汤搬到岛上去,郭凤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先搞到汤的配方。她跑到饭店去打探,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告诉她。

原来,那种汤的配方是那家饭店的独家秘方,不管郭凤芝怎么旁敲侧击,服务员都守口如瓶,一字不漏。服务员这条路走不通,她决定去供货商那里寻找答案。

一天,郭凤芝起了个大早,在门口堵住了送货人。她低声问人家:“你送的什么?能不能给我一个电话号码?”送货人就把电话号码给她了。

带着汤的配方回到岛上,郭凤芝开了整个岛上第一家火锅店。原以为要赚大钱了,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火锅店开业的第一天,情况却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来吃饭的顾客竟然都说,汤的味道不好喝。

当初被郭凤芝认为“上岛必火”的汤,如今为什么是这样的反应呢?郭凤芝和厨师反复核对了汤的配方和制作过程,与从供货商那里得到的一模一样。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查来查去,原来问题是出在了海岛的鸡肉上。郭凤芝喝到的汤,是用刚杀的新鲜鸡肉熬制的,而海岛上的鸡肉,却都是从外地运来的已经分割好的冷冻鸡肉。

看到外地运来的鸡肉,鲜度口感都达不到熬汤的要求,火锅店很有可能因此而倒闭,郭凤芝当即决定自己包山养鸡。

为了开饭店,专门办一个养鸡场,这事儿在岛上没有一个人敢做。

大长山岛海鲜的养殖数量巨大,居民饮食也以海鲜为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些鸡肉。若是办大规模的养鸡场,鸡肉在岛上能卖得出去吗?就在人们纷纷表示质疑的时候,郭凤芝已向村里申请,花70万在山上承包了一块130亩的林地,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把养鸡场建成了。

听说庄河的大骨鸡好,养鸡场建成后,郭凤芝第一批就进了三千只鸡苗,随后把火锅店里的鸡肉,全部换成自己放养的活鸡。果然,汤的味道立刻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火锅店天天爆满,客人不提前预订根本就没位置,第一年就赚了一百多万。

2007年,郭凤芝的女儿大学毕业了,她终于在海岛上用自己这些年赚来的钱,给女儿买了一套属于她们两个人的房子,装修一新。那一年年底,母女俩终于团聚了。

现在,郭凤芝拥有一家400平米的火锅店,130亩的养鸡场,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一百多万元。从上岛时的1000元钱到如今的几百万资产,郭凤芝传奇的创业经历,也为她在岛上赢得了“郭大侠”的称号。

2013年年初,郭凤芝又开了一家面朝大海的度假村,她可以随时去海边了,而且以后,她再也不用一个人了。

上一篇:立冬做温润女人 下一篇:植入BigBag高度近视专用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