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总体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10 10:58:53

关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总体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重要力量。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接连不断,大学生缺乏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一次关于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总体情况的调查,有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对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总体把握程度,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呈现出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F状,从中发现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调查人员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对齐鲁理工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选取调查对象的过程中,既考虑了文理科又考虑了法学类专业与非法学类,同时兼顾了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力争得到不同科目、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学生法治和诚信方面的真实反映。

调查的内容总起来说,涉及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以便了解大学生对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信仰度、学习度和运用度。

三、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主要采取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辅以直接观察、访谈的调查方式,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大学生法律精神和诚信状况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由调查员统一发放和回收,学生分年级、分科目不记名填写。问卷内容有十六个单选题构成,前八个选择题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具体包括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接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浓度、大学教育生活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度、任课教师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提升的作用、大学班级活动或校园法律讲座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作用。后八个涉及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诚信观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调查数据呈现

(一)总体情况

在问及法律枯燥性的问题上,10.8%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枯燥的;在问及诚信重要性的问题上86.7%的学生认为个人诚信是重要的;在涉及“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时,48.3%的同学选择停下脚步遵守交通法规;在涉及大学生购买的沙拉酱过期问题时,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00%的学生对自身的诚信素质感到满意;89.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恪守诚信的人,然而问及看到别的同学作弊仍选择不作弊的学生率是83.3%; 6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便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问及大学生平日接收法律知识途径中13.3%是通过教师讲授,78.3%是听新闻和广播,4.2%是看法律书籍和期刊,4.2%是听取校园相关讲座;在调查问卷中有32.5%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法律意识大大提升,其中42.5%的学生表示老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29.2%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所在班级举办过法律知识竞赛类活动;16.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校园举办的大型法律专题讲座;55.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有32.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

(二)分学科调查情况

70%的文科生和50%的理科生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是通过新闻、广播而学到的;没有一位文科生认为法律是枯燥的,但仍有20%的理科生认为法律知识是枯燥的;40%的文科生认为上大学后法律意识没多大提升;100%的理科生认为上大学后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10%的文科生和80%的理科生表示他们的教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10%的文科生和40%的理科生表示参加过的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类活动;30%的文科生和90%的理科生表示参加过校园举办过的法律知识类活动。70%的文科生和40%的理科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来源于家庭。

(三)分年级调查情况

1.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调查数据

大学生在大一年级的维权率在50%,而大四学生的维权率却下降到了30%;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教师传授接受法律知识的比例逐年增长,而到了大四教师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率几乎为零;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50%以上认为自身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而大四年级学生认为自身法律意识有所提升的比率仅占10%;大一和大四学生参加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类活动率为空,大二、大三分别是10%和40%。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参加校园举办的法律专题讲座的人数占40%,大三占50%,大四参校园举办的法律专题讲座为空。

2.大学生契约精神方面调查数据

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觉得诚信很重要,而且几乎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但是当问及看到别的同学作弊,自己会不会作弊的时候大一学生全部选择不会作弊,但50%的大二学生选择会作弊;100%大一新生和大四新生认为自身的诚信教育来自于家庭和社会而非来自于家庭;大一和大二学生学生当问及是否主动归还超市多找的20元钱时的80%选择会,而大三、大四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只有50%选择会。

(四)分院校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法大类院校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类院校的学生相比法律意识较强,而且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元。在接收法律知识途径中,法大类院校5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教师讲授,而普通大学类学生表示他们很少从教师讲授那里接受法律。10%的普通类大学生和60%的法大类学生表示教师会严格要求他们掌握法律知识;5%的普通类院校学生和50%的法大类学生表示参加过班级举办的法律知识竞赛类的活动;80%法大类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举办的法律专题类讲座,但普通院校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几乎没有举办过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五、P于此调查报告的基本结论及其分析

从调查数据的横向来看,大学生总体上对学习法律的兴趣比较浓厚,对契约精神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诚信行为和诚信意识之间有所偏;接受法律教育、诚信教育的途径单一差等情况。

从纵向来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运用程度、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尽不同。具体来说:大一学生的维权率高于大四学生的20%,通过与大四学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到部分大四学生在大一时维权意识较高,在大学期间自身的权利受到多次侵犯,刚开始他们就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自身的权益到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维护,于是自身的维权意识和契约精神就越来越低。针对这种现象,究期原因不得不分析到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否出现了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较大四学生而言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机会较多,但学习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的方式,很少通过讲授班级活动和校园讲座的方式获取。通过深入大四学生得知:大四学生对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少之又少,几乎为零。据了解,大四学生因为大多面临就业压力,很少关注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浓度不高,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和非法大类的学生的大多数认为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是比较枯燥的,而通过深入了解到,文史类和法大类院校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法律有关的知识兴趣度比较高,他们除了通过课堂讲授、班级活动和校园讲座外,还会主动关注法律知识的相关期刊和广播。法大类的学生还组建“模拟法庭”的社团和申请参加旁听有关法律审判的一些案件,较之理工科类和普通类院校相比,文史类、特别是法大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途径的多样性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

六、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途径探析

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这个群体能够有效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下的法律精神和诚信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在法治和契约的双重制约下更加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在这两种精神的协调下更加和谐,最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会促进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对于促进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途径探析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大学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状况而言,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方面的养成和提升还存在较为广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讲,教育部应当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有效的贯彻到大学生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适当地更新和增加大学生思修课相关法律知识和契约精神方面的理论,增添相关知识的案例教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契约精神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增强各高校师生互动、联合,充分了解可以利用教育资源以及不同院校的需求,有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例如,可以调动法大类或者法学大家去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相对匮乏的院校对国家形势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以讲座的形式普及给在校的大学生。

第二,从学校层面来讲,除加强老师课堂讲授的质量和效益,配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之外,不同的高校应该针对各自的特点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普法教育并且迎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例如,政法类院校可以调动本院校的法律系相关学生去基层农村或者普通类大学进行普法式的教育宣传,提升自身法治、契约观念的同时还可促进大众群体的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尊严和对契约的信中,有助减少和降低大学生乱纪、违法和犯罪现象,从而辅助和促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政策的实施。各级院校,特别是普通类和民办类院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专业知识人员,成立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播小组,通过广场电视、校园广播、发放图书等的方式定期向广大师生传播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丰富学生学习法律、契约知识的内容,提升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第三,从个人层面来讲,大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法律知识的讲座,自主拓宽提升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途径,多浏览国家最新法治新闻,多关注国家法治领域的重点改革以替身自身的法律素养和诚信意识,承担大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不仅做一个有法必依的人,还要做一个有诚信、讲道德的人,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发挥出社会主义契约精神和法治观念在社会法制建设中的双力作用,以展现和传播给社会法治建设的正能量。

(本文为2015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项目编号:J15YB36;作者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上一篇:谈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