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宣和通宝小平钱浅议

时间:2022-09-10 10:45:12

近来笔者偶得―枚行草瘦金书体的“宣和通宝”小平铜钱,该枚钱币为熟坑传世之品,制作精整,字迹清晰,铜质细腻,黑褐色包浆滑胰温润,字体流畅秀丽,飘逸洒脱,初见即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以笔者集藏古币多年之经历,系闻所未闻的难得之物,颇为奇异。

北宋徽宗皇帝赵佶在位的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铸有“宣和通宝”、“宣和元宝”等两种宝文的铜铁钱,其中以瘦金体真书宝文的“宣和通宝”背陕字钱,颇为泉家推崇而较为珍贵。据称该钱币宝文系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笔。徽宗在位期间同出其手笔的宝文钱币,还有“大观通宝”、“崇宁通宝”、“政和重宝”等数种,即史称的宋徽宗“御书钱”。瘦金体真书系赵佶所独创而倍受历代书法家及爱好者推崇的一种书体,该书体结构严谨,瘦劲挺拔,铁划银钩,独具风韵。

笔者所收藏的这枚“宣和通宝”却不是用瘦金体真书,而是使用了闻所未闻的行草瘦金体书写,为目前所见各类谱录所未载。仅见于《收藏拍卖导报》2002年5月30日第172期报眼处“本期藏品推介”专栏刊载了一枚“宣和通宝行草原母”小平钱图。笔者所藏之品与报载之品相比,则同为行草瘦金书体,与各谱载之真书瘦金体截然不同,一眼便知属于另类之品。而且笔者所藏与报载之品相比亦具有明显区别,两钱相同之处:一是同为青铜质小平钱,二是同为行草瘦金书体,三是同样制作精整,纤毫毕现。而两钱不同之处亦有四:一是笔者所藏为钱文旋读,报载之品钱文为直读;二是虽然两钱宝文相同,字体一脉,然而两钱的文字写法却又字字不同,差别明显,殊为特异;三是一为熟坑传世之品,一为生坑出土之物;四是一为窄缘,一为宽缘。

笔者认真查阅了《宋徽宗书法全集》书中唯一存世的宋徽宗行书法帖,将行书“宣和通宝”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若果真如此,这将是新的发现,即宋徽宗曾用行草瘦金体,题写过“宣和通宝”宝文。也就是说,确实存在着另类“御书钱”,此看法如能得到书法界的鉴别和确认,无疑将是中国古钱币界的新发现和新的收获。

因笔者泉识浅薄,又未见各谱录收载,所以笔者自以为行草瘦金书“宣和通宝”钱为出谱之品,现将此钱币照片公诸于泉界,供泉界朋友共同欣赏和点评。(编者:未见实物,读者自鉴。)

编后语:

最近央视“鉴宝”栏目展示了一枚前所未见所未闻的行草体“宣和通宝”,专家评估价格为35万元,引起钱币界不小的波澜。

天下事无巧不成书,刚好本刊也收到一位作者寄来类似的“宣和通宝”的介绍文章及彩照,编者虽观看了“鉴宝”栏目,但未留下图片资料,不知两枚钱币的异同细节,此前不久,拍卖导报刊登了一枚行草“宣和通宝”的黑白图片,(不知是否“鉴宝”的那一枚?)但比起本刊收到的这枚钱差异明显:钱文排列一为对读,一为旋读;文字书风,一较沉稳,一较浮躁;材质一为典型青铜,一为偏红铜质;锈色包浆一为生坑,一为传世熟坑。

“宣和通宝”面世以来,仅见篆、隶、楷(瘦金)三体,从未闻行草一说,“鉴宝”栏目定为“孤品”,可见其价值之高。此次所登之品,究竟怎样?编者将其如实刊出,请读者品味。

上一篇:我收藏的紫檀家具 下一篇:美国银元收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