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银行负债策略调整的思考

时间:2022-09-10 09:00:41

关于新形势下银行负债策略调整的思考

摘 要 随着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利差缩小,金融脱媒等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巨大的存款逐年下降压力,国内各家银行的对公存款增长乏力已成事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拓展中间业务,平衡好理财和存款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存款业务和市场中间业务的竞争力,寻求新的存款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当前要务。

关键词 负债 中间业务 策略

存款(即银行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努力增加存款,对壮大银行资金来源,平衡信贷收支,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对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利差缩小、金融脱媒等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巨大的存款逐年下降压力,国内各家银行的对公存款增长乏力已成事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拓展中间业务,以进一步拓展存款业务和市场中的竞争力,寻求新的存款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当前要务。

一、负债业务面临的新形势

1.存款理财化趋势不断加剧。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已经袭来,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分流了部分银行结算业务、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起分流了银行部分贷款业务,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放松不仅分流了银行的存款,也分流了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为了保证利润稳定,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业务。从规模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增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201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9.85亿元,较2010年末扩张3.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65%。银行存款年均复合增长率15%,比2008-2010年间下降9个百分点。

2.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加剧了价格竞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由于财务约束意识和资金紧张程度不同,各银行在负债定价策略上出现分化,推动存款由四大行向中小银行和信用社流动趋势加剧。中小银行和信用社违规提高收益率等手段变相高息揽存进一步加剧。2010年至2012年,四大行存款份额在2年间下降3.1个百分点。而2012年至2013年,四大行存款份额在1年中下降3个百分点。

3.今后一段时期,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对银行业负债业务发展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存款定价的差异化要求日益强烈,理财业务将回归代客本质。当前国内理财产品表现出管制利率下变相存款的特征:反映在一是产品风险未由客户自主承担。银行对理财收益存在隐性担保,尽管一些设计为非保本的产品在表外运作,但其发生损失的成本仍完全由银行表内承担。二是产品收益与合同报价几乎完全一致。根据Wind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有收益率信息的37 065个银行理财产品中,实际回报等于预期收益率的为36 817个(占比达99.3%)。同时,当前国内理财产品承担了大量资产负债表附属调整工具的职能:一是存款时点规模的调剂工具;二是表内资产的腾挪工具,通过银信合作将表内贷款腾挪至表外,担负了部分信用中介的角色。这些特征和功能并不是理财业务的真实内涵,为此,人民银行认为当前国内这种投资者几乎不承担风险、银行可以获得投资剩余收益的理财产品,在性质上更类似于表内存款。伴随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速,类存款性质的理财的生存面临消解,监管层对超短期产品的限制也体现了其对银行理财业务回归实质的期望。随着超短期产品逐渐淡出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在接受理财业务过程中会更加注重长期资产的配置以及理财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这也正是中资银行理财业务进入规范和精耕细作的动力。

二、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存款发展形成了对理财直接数量支持的依赖。

理财对存款的支持有两种形式:一是间接支持。通过理财维护中高端客户关系,为其存在投资需求的资金提供代客资产管理服务,避免客户资金向其他银行或直接融资渠道流失,从而争取到客户存在储蓄和结算需求的资金在我行留存。二是直接支持。目前三种主要的理财种类:非保本理财、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均对存款有直接支持。(1)非保本理财安排季末集中到期,实现客户资金在关键时点从表外向表内的转移。(2)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在央行统计口径中,直接计入“各项存款”指标。

挑战二:存款在时点的市场竞争力弱化。

从四大国有银行2013年上半年披露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日均存款增量达32 323亿元,较去年同期(23008亿元)增加9 315亿元,增幅达40.49%,而从时点存款看,2013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时点存款增量达29 983亿元,较去年同期(35 200亿元)下降5 217亿元,降幅14.82%,国有银行时点存款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挑战三:存款成本控制和存款发展面临平衡压力。

从中期四大国有银行业绩披露看,四大国有银行业行日均存款增量和增速保持了自去年以来较好的位次,存款付息率保持了同业领先优势。但时点披露口径存款和本外币金融资产增量、增幅放缓。且股份制中小银行的付息率水平与四大国有银行的差距在明显缩小。

挑战四:当前负债模式对业绩及监管指标带来的压力值得关注。

一是存款余额季末波动对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二是超资产运用底线需求的理财发展对利润的压力。三是结构性存款对净息差的压力。四是保本理财快速增长对资本和信息披露吸收存款的压力。五是非保本理财季末贡献存款对非标资产占比达标压力。

三、银行负债策略的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以提升客户金融资产的管理能力为核心,坚持成本领先战略,进一步推进存款定价的差异化,加强产品创新和系统联动,突出核心存款的基础地位,加快理财业务转型和发展,全面提升银行资金组织能力,与银行的经营优势和市场地位相匹配。

1.平衡好存款与理财的关系。一是坚持存款的基础性地位,牢固树立存款立行的思想,在稳固保持存款发展的基础上,协同发展理财业务,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商业银行要通过存款这一基础产品来发展客户、拓展客户基础,同时要提供多元化的理财产品,丰富商业银行产品线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存款和理财之间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模式,是银行负债策略的一次重要转型,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存款和理财的统筹发展。商业银行客户存款的理财化趋势明显,理财产品在银行资金组织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且具有与一般存款不同的特点。单纯管理存款或者粗放的将理财纳入存款管理已难以适应当前我行精细化经营管理的整体策略。需要建立包括客户金融资产整体,以及有针对性的面向存款、理财的具体策略在内的统一管理模式。

2.平衡好存款日均与存款时点的关系。一是中期业绩后,国有四大行日均存款增量(32 323亿元)和增速(40.49%)均保持了较好的业绩,整体竞争力稳定。但时点增量(29 983亿元)和增速(6.66%)均由去年同期有所跌落,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敏感点,对银行在关键时点稳定存款能力的产生质疑,亟须平衡好存款时点和日均关系。

3.平衡好存款与成本的关系。首先,在确保存款增长满足表内资金运用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富余资金组织能力适度发展理财业务,则将通过替代存款减少利息支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方式提升银行的净息差和综合盈利能力。其次,做好理财业务,是稳定高价值客户的重要手段,通过理财业务可以增加交叉销售机会,尽可能地把客户的资金留在银行,增加新增存款的机会。将存款与理财合并为客户金融资产管理,就是明确理财对存款的支撑作用,鼓励各行将理财作为提高存款组织能力的工具。

但是,从银行大局出发,若以理财业务过多替代存款组织,存款资金完全理财化后,事实上是将表内利息收入转换为中间业务收入,由于理财业务收益(约0.78%)远低于存款业务收益(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2.5%左右,剔除信贷成本后2%),对银行净息差及综合盈利能力都将产生负面效应。

4.推动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囿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一方面,银行创立理财产品的初始目的就是作为吸储工具,突破利率管制,带动存款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与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合作,盘活存量贷款或分流增量贷款,间接扩大信贷规模。可见,国内理财业务尚处于依附传统存贷业务的初始阶段。在经历规模快速扩张的初期探索后,银行理财将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未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富管理业务将成为综合性银行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需要站在更高层面去看待理财业务发展,将其视为帮助银行进入新的综合化服务的重要枢纽,视为替未来打基础、积累经验、培育人才的绝好抓手,视为银行转型的重点和方向,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财产品这么简单。利用理财业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和金融创新,并使之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有益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充分合作,协同发展,共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充分利用银行资源提供了条件。从这个角度讲,银行理财的发展是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良好契机,是金融机构共同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基本特点 下一篇:杏树不同年龄时期修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