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筑施工混凝土地面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2-09-10 07:30:39

刍议建筑施工混凝土地面的相关问题

摘 要:本文分析了混凝土检测及具体原因,阐述了混凝土地面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并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参数分析以及地面混凝土的养护与修复。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地面;问题检测;修复措施

1、混凝土检测及原因分析

砼起砂现象一直是混凝土(特别是在建筑物地面)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出现起砂现象不仅影响了地面的正常使用功能,在对地面进行处理期间也延迟了施工的进度,同时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和经济损失。

对地面起砂问题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检测:首先使用空鼓锤敲击检查被测砼建筑物内的地面的空鼓情况;再使用钢卷尺、激光测距仪、裂缝宽度观测仪检测裂缝大小;接着用2米靠尺和塞尺检测地面平整度;然后在每一块地面的中部和柱墙面分别钻取几个芯样,对芯样外观质量、面层厚度、表面疏松和起砂情况进行检查。

如果建筑物的地面存在起砂问题,则被测地面钻取的芯样中无论是板中还是墙柱边绝大部分芯样表面均可用指甲划出小槽,部分芯样甚至可以用手指搓出砂粒。根据检测芯样情况得知地面起砂原因主要是由施工过程控制和使用材料问题所引起的。

造成混凝土地面起砂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在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得出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有:砂的粒径过细,含泥量过大;配合比不恰当,水灰比过大;水泥标号低,或使用过期的水泥或有潮结块的水泥;地面施工中受冻,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在地上走动;没有在初凝前适时压光;基础垫层质量不好,水泥结合层粘结力差;洒水养护的时间过早或过迟,或养护天数不够;基层表面未清理干净或浇水不足,或残留积水;未按规定留设施工缝等诸多原因。

根据这些具体原因总结后发现,主要原因由于施工过程控制和材料控制这两大方面。起砂影响地面使用功能,增长了施工时间,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在施工中需要加强技术措施,严格的把握好施工过程和材料质量,避免以上问题。

2、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除了起砂问题外,沉陷和裂缝是建筑物内混凝土地面常见的两大问题,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以保证建筑物地面的正常使用。

2.1地面裂缝处理。水泥混凝土板的纵缝和横缝密封好坏以及裂缝的处理质量是影响地面质量和寿命的主要因素。目前一般采用开槽填补地面进行裂缝处理,具体步骤如下:a、裂缝开槽:混凝土板的不规则变形使得裂缝宽度不一样,对于小于13毫米的板缝、裂缝,可用开槽机构切割出均匀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凹槽。b、裂缝清理:采用高压气体喷枪对切除后的裂缝进行清洗,清除裂缝内的杂物和裂缝周边的松散颗粒。c、裂缝填封:在裂缝清理工序完成后,用灌缝机对裂缝里面灌注橡胶沥青。

2.2地面沉陷的处理。对沉陷地面的基础进行加固大多利用深层注浆法,注浆法是利用水泥、水玻璃、粉煤灰等混合浆液。主要原理是通过压力灌注、渗透、劈裂、挤密土体,使浆液与土颗粒胶结合,改变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形成结构新、强度大、稳定性好的结石体,最终达到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消除不均匀沉降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方案处理:(1)在地面打好合适的注浆桩孔,桩子分布按照梅花型布置。(2)采用水泥、粉煤灰、水玻璃混合液作为注浆材料,按一比一配置水泥与粉煤灰。(3)用水泥混凝土封口,在密封24小时后实施注浆。

沉陷处理过程要遵循先外后内、跳孔间隔注浆的原则。混合液需要搅拌均匀,注浆过程对注浆压力、注浆量、注浆速率有效控制,若发现异常现象可以间隔注浆或停止注浆。

3、高性能混凝土参数分析

对普通混凝土常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只要严格的按着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配制和施工,就能确保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必免出现常见的问题。在现在的一些建设项目中,人们更常常利用高性能混凝土,因为高性能混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经过不断地宣传、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施工工程结构发展的需要,已经得到建筑行业的重视。

3.1影响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

高性能混凝土是由水泥、粗细集料、水、复合超塑化剂和超细矿物质掺和料经过搅拌、浇注、振捣和养护硬化等过程形成的人工复合材料,影响其性能主要因素有冻融、碳化、碱集料反应和氯离子侵蚀,化学介质腐蚀、钢筋锈蚀等等。碱集料反应只要控制碱的含量,使其小于3千克每立方米就可以避免;化学介质侵蚀本质都属于离子扩散问题;钢筋锈蚀实际是氯离子扩散及混凝土碳化问题。

3.2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配比参数分析:

建筑专家认为在原材料确定后,胶结料组成,水胶比、用水量等是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配比设计参数,如何建立三者的理论关系,是提高混凝土性能关键所在。混凝土形成过程都是用水作为介质,与侵蚀因素作用引起混凝土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有关。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是减少混凝土中对腐蚀性介质组成部分,同时提高混凝土本身的致密性,尽可能减少裂缝。

4、地面混凝土的养护与修复

4.1 混凝上的养护处理

为避免形成或减小清水混凝土表面色差,保证饰面混凝土的表观质量,应加强混凝土早期硬化期间的养护十分重要。饰面混凝土养护同普通混凝土养护相同,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浇筑完后1-2h即应浇水养护,暑期混凝土初凝后2 h即应养护,冬期混凝土浇12h后覆盖塑料薄膜、并采取其他保温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构筑物的侧模应在48h后拆除。模板拆除后其表面养护的遮盖物不得直接用草垫或草包铺盖,应采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4d。

①平面混凝土的养护采取浇水、蓄水即可。而立面混凝土则最好采用涂刷养护剂、覆盖塑料薄膜封闭法,使其靠自身的游离水及蒸发水养护,以保证外观颜色一致和不易产生裂缝。

②表面缺陷的修复

尽管采取了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拆模后其局部仍可能会产生一些小的气泡、孔眼和砂带等缺陷。对混凝土细小缺陷的修复,确保表面无色差,是饰面混凝土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局部麻面、突瘤、接缝不齐等细小缺陷统一配制修复材料。修复材料分作初刮底灰和刮腻两种,将混凝土界面剂、白水泥、水泥、粉质掺和料、纤维素等按一定比例根据同龄期混凝土试块色泽对比配制,以确保修复面与混凝土周边色泽一致。

4.2 混凝土表面抗渗处理

为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减少色差,提高混凝土抗风化、抗污染性能,改善混凝土表观质量,在混凝土表面作防水涂层处理是混凝土施工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防水涂层可以是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氟碳防水涂料或环氧树脂类,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抗渗处理的施工工艺如下:

(1)基层清理。全部铲平、冲刷、清洗墙面的污染物,保持混凝土墙面清洁。

(2)喷涂施工。喷涂前应清理墙面并确保干燥,喷嘴方向应与墙面保持垂直,距离适中,空压机压力控制在0.4 -0.6MPa,待涂料固化后及时进行罩面涂料施工,以防被灰尘污染,罩面涂料应刷均匀,不得漏刷。

5、结束语

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对混凝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研究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不仅给施工带来方便,更重的是延长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减少了返工维修的周期,同时也避免了建筑企业的资金浪费,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要尽量采用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

参考文献:

[1]陈培,混凝土地面起砂现象原因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1,

[2]李新交,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对策[M],中国建筑工程,1999,2

[3]曾志兴,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方法[M],建筑科学,2009,3

[4],施工过程对混凝土地面修补措施[M],中华建筑报,2003第二期

上一篇: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浅述 下一篇:浅谈公路路面大修工程中的水泥砼路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