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学生情感 构建学生课堂

时间:2022-09-10 07:08:21

飞扬学生情感 构建学生课堂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邀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传递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是老师。情感像一条彩带,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渲染气氛,拨动情感的心弦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上课一开始,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渲染气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入情。如描写景物的,可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画面,声影同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叙事的,或是写人的,我们可以摘取一两个片段或场景,选取一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来组织导入语。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那么,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它也会余音袅袅……

二、感受形象,奏响情感的旋律

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导入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了一个衣袋,在衣袋里贴上剪纸的昆虫,在衣袋上边贴上剪纸的各种小贝壳、小石子、小环、花朵。(简笔画使课文中的形象成为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学生兴趣盎然。)有了表象再细读课文。法布尔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昆虫的着迷,一下引入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当读到“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这些句子时,有的同学怒气冲冲,父亲对法布尔的责骂之情溢于言表,无法掩饰。

学生在感受形象中动情,在动情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才富有感染力,真挚动人。教学一旦触及儿童心灵的领空,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情启思,触共鸣动情感的

思而移情是儿童情感过程的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吴敬梓的《少年王冕》中有这么几句话“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

教学时:①点拨。老师轻轻地描述:我们仿佛看见母亲拉着王冕的手,依依不舍,母亲含着眼泪深情地叮嘱,多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啊!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王冕的关心和疼爱?流露出母亲的无奈啊!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有的说:“我从‘理理衣服’、‘牵挂’、‘处处要小心’这些字眼仿佛看见母亲告别时的身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母亲拉着王冕的手时泪流满面。”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疼爱孩子的母亲的形象浮现在眼前。

②揣摩。为什么不写王冕如何与母亲告别?而写“王冕一一答应”一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王冕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一次次的品读,“爱”的力量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

③移情。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与母亲告别时,你最想说什么?学生深情地说:“母亲您放心吧!我会记住您的话的!”;“母亲,我好好干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您的”。

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中,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中,我们知道:学生已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已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化为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在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沉淀。俗话说“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长足地发展。

四、情景交融,激感的升华

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学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当学生噙着泪花朗读“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时,老师启发:“如果他还活着,你会为他做些什么?你从他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请把它写下来。”

由于是有感而发,不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学生表达的是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们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学生在抒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总之,在学生对课文精读并有一定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动态演绎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一定能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法》.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数学教育不忘德育“渗透” 下一篇:论小学生耐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