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与合作

时间:2022-09-10 06:15:39

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与合作

【摘要】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教师需要做到有效引导,确定思考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我思考交流,获取自我的认知,这样比单纯的教师教学更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思路,教师进行查缺补漏,能够有效提升对于问题的全面认知,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教学的“先学后教,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提倡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合作.

【关键词】数学;思考;合作;引导

避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有效思考,更能让学生对问题融会贯通,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让学生具有自我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给予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空间氛围,做到有效地消化和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不同题型和学生水平,安排相类似的研究课题

教师对于学生,要做到“基础全面夯实,有效巩固提升”,这就是要让学生打下基础,随后让学而优的学生提升能力,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首要的一条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已有的讲解,进行不同的思考.

(一)不同公式推导的学生自我探究――学生自我优选,找出解题过程和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解题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公式,这些公式来源于题型的实践思考,也来源于对规律的总结,同时将总结出来的公式运用到相关的实践问题当中去,从而做到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推导的公式,像有关应用题水中航行公式:v顺=船速+水速;v逆=船速-水速.这是关于顺水速和逆水速的公式,这是来源于静水速的推导,从而考虑到了船速自身和水速的关系,教师可以结合实践,让学生根据静水速公式和实际情境,去推导以上两个公式.

除了以上公式之外,像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溶液=溶质+溶剂.

还有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此外还有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等,这些常用的公式,往往就是需要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教师将这些公式列到黑板上,让学生自我选择其中1-2个公式,进行推导,这就成为学生自我思考与合作的一种途径,让每一名学生去进行一次有效的推导,这种方式叫作学生的自我选择探究分析.

(二)在小组合作当中的有效分组和思考分析

相比较个人的自我分析思考,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更加提升思考的过程,小组之间,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在组内进行有效交流,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水平,谈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大约4-5人,有1-2名学习好的学生,带着几个学习较弱的学生,教师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列出相关的提纲,让学生通过提纲进行学习、思考、分析,让学生在小组之内各抒己见,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中,要将知识和理解有效地融入和渗透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双向提高,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数学置于共同讨论之下,优化最佳方案.

例如,我们在学习数学中的方程运算,往往按照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到二元一次方程等,我们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最简单的开始,去讨论方程的解法,然后过渡到一元二次和二元一次方程,一步步从简单到综合,熟悉各种运算,这些都放在小组合作当中去讨论,这就是方程的综合性运算.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如下问题,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发生在电信公司里的情境:一顾客准备办理上网业务,发现有两种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顾客说他每月上网的费用按这两种收费方式计算都是一样多.求这位顾客打算每月上网多长时间?多少费用?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起到小组合作的作用.

二、自我思考与合作的纵深性学习和逐步练习

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是一种前后统一的系统化整合,不是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和使用,是一个整体的综合化运用,从最简单的开始到逐层的深化,这就是不断加深梯度,形成数学学习的模块化研究.

(一)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数学整体的模块化体系

⒅识整体化整合,也是让学生自我引导与合作,做到组内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谈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之内提出意见,有效地优化和反馈.数学课堂教学,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提倡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应该去努力获取一种自我思考的意识,不要等待教师讲解后才去思考,要走到教师之前,优先形成自己的思路,通过知识的自我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培养自己的独有解题方式.教师要多运用自我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理论,获得数学真知.

例如,我们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像代数部分:整式、分解因式、不等式、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几何部分:三角形,包括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统计学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公差、方差等.函数部分:初中阶段主要是三大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当然,还有一个算是高中要学的三角函数的简化版本:锐角三角函数等,我们将其放到一起去探究,形成我们的整体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合作.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前提下,自我纵深学习和深化研究

教师要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去进行巩固和提升,不仅仅是机械性重复练习,通过独立的感悟与操作进行,而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讲解,教师需要讲重点,留出让学生进行自我填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究和分析研究,在已有基础知识上有效达成.

例如,我们学习统计这一部分,我们接触到了最简单的平均数计算,(1)x=1n(x1+x2+…+xn),教师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平均数的计算原理,然后再去接触加权平均数和方程的概念公式,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行自我的思考和推导学习,让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去自我构建框架,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分析,渗透自主的思考意识.

三、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合作与思考分析

按照学习过程,我们将学习分为学习之前、学习之中、学习之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做到让学生自我思考与合作,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合作分析.

(一)学习之前的预习,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导入新课程

在学习新课程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这一块需要放在课程之前去让学生预习思考,数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实践性与能力性,运用基本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得最大限度的思考,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做到形成体系循序渐进,这就是要做到课前的预习,其次要做到教学的创新性,用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教学展现出来,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学习书本中3.1的知识回答问题:①正数、负数、零的平方根分别是什么?②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算术平方根(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③为什么负数没有平方根?④平方根和平方两者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关系?(结合例子说明)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求预习完成前两个问题,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前三个问题,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全部完成.

课前的预习,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已经掌握,哪里还没有掌握,在听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找出重、难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进行选择性的听课,提升自己的听课效率.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建构思维的系统化与知识的体系化,兴趣在里面特别重要,充满兴趣的学生才会去努力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且将这种过程融合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系y性的重组,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答案.

(二)学习之中的自我思考合作,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路的梳理分析

学习之中的自我思考合作,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分析、思考,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知识学习,去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叙述思路,展开整体认知,提升水平.

例如,我们在学习数列当中,其基本的规律就是数列定义中所提到的,数列的第n项与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用一个基本的通项公式an=f(n)来表示,像在常数列中就是an=m,m作为常数就是一个通用的公式,还有呈等差或等比递增或递减的数列,都可以用相关的公式来表示,作为一个通项,这些通项在应用题中的运用,就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做到通过核心的知识去分析和引导问题,教师列出学习提纲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类比分析和归纳,发现数学的本质规律,概括出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有效的解决思考,做好知识的前后衔接.在整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探索,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运用与提升,对于数列问题,我们要做好一步步钻研的准备,获取里面的规律,找到最终的答案.

(三)学习之后的自我思考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综合和反思

对于课后的有效总结和分析,需要进行相关的总结,特别是对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不成体系的相关知识,通过反思和总结使之系统化,例如,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的定义(两种)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三点定圆”定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等,另外像与圆有关的角:(1)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2)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3)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等,在课后需要总结,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这一部分更是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做到有效的反思和总结.

此外,教师可以适度调整课时章节,目的是把相似的数学内容放到一起做作业练习,课堂中进行知识的适度拉近,形成知识模块,教师在备课中应适当引入,特别是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后,需引导学生做系统整合,这是知识纵向记忆.

综上所述,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去一点一点思考,在自己的空间之内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应有的水平,获得对于解题过程的有效自我思考,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找到解题的正确思路.

【参考文献】

[1]何涛,刘晓红.数学创新教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关文信.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于琛,林群.中学数学继承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靳玉文.当代数学创新经典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具体原则及对策分... 下一篇: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