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325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时间:2022-09-10 06:15:13

我院325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近年来2783例喹诺酮抗菌药物使用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喹诺酮类使用最多的是氧氟沙星,其次是环丙沙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8%;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最高,其次是口服用药;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神经、皮肤、呼吸、泌尿、血液系统。结论:临床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要做到合理应用并加强监管,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31-0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新的药物不断投入使用,使其耐药性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日见增多。我们对我院近年临床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2783例,其中男1512例,女1271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和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调查。将2783例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者的信息(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及用药相关信息)录入设计好表格中,用EXCEL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用喹诺酮类药物频率最高依次是: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2783例患者使用喹诺酮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325例,占11.68%;静脉用药2095例(775.28%),发生不良反312例(14.89%),口服用药362例(13.01%),发生不良反应8例(2.21%),外用及其它326例(11.71%),不良反应发生5例(1.38%)。

2.2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宽、组织分布广、作用明显、毒性低、给药方便等特点[1],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临床中使用喹诺酮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1.68%,临床中喹诺酮类药物以静脉使用率最高,且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口服及其它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过敏反应、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症状为主,一般不良反应均在用药2d~4d内出现,325例不良反应发生者经过喹诺酮类药物减量或停药及积极处理,病情好转,症状消退,无1例发生严重不可逆事件。

加强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目前我院临床用药还存在不合理及滥用药物情况,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医生不严格掌握用药使用原则,无指针用药,错误选择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等现象。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好、价格比较便宜、口服方便、不需要皮试过敏少等特点,在临床使用增多,导致细菌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加,因此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做到规范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注意不能大剂量、长疗程使用;如对一种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则不应再用其它喹诺酮类药物,因该类药品间有交叉变态反应;喹诺酮类药物活性强,在临床应用频率高,且在抗感染治疗中常与其它药物联用,应注意药物交叉耐药性[2]及配伍禁忌,避免同用含铝、镁的抗酸药物,不可与含铁、钙、降糖药物、非甾体类、茶碱类药物同时使用;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一般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情况,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由于喹诺酮类药品可以致中枢神经兴奋增高,对有脑神经损伤及癫痫病史者应避免使用[3];喹诺酮类药物对胎儿可致畸、使儿童关节发生病变,因此孕妇、哺乳期、儿童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及静脉炎等,因此在输入本品时最好输入5%的葡萄糖溶液,并控制速度。

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应加强监管,严格按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应用及操作,做到合理应用,并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在发挥药物最大程度抗菌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慧丽,鲁燕侠,严莲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725.

[2] 蒋萍,陈恒屹,张坚磊,等.耐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35-638.

[3] 陈偲.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06,12(8):822-824.

上一篇: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 下一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