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远视界 厚重意蕴

时间:2022-09-10 04:25:41

高考作文时间紧,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要想写得精彩,尤其是能够达到满分作文的品相,难度是挺大的。要想提升高考作文的水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所谓充实,不外乎是要让作文血肉丰满、骨骼饱壮。就历年高考作文而言,相当多的考生写出来的作文显示了不俗的表达能力,比如良好的语言驾驭和谋篇布局的水平。遗憾的是这些作文往往因为内容上的“瘦弱”而影响了立意上的深掘,致使作文的品级难以攀升。我们知道,千古文章意为先。立意的宏阔与高远有赖于内容的饱满与坚实。就像单薄而贫弱的身躯往往难以胜任艰巨的重担一样,深刻而凝粹的意旨也离不开丰沛而润泽的内容。在相当多的历年高考作文中,制约作文等级上升的一个突出表征是,考生在急速构思与运语的过程中,习惯于只从一个切口直线往后延展,而忽视了视野的开阔与材料的多维,这样写出的作文往往显得眼界逼仄,用料寡淡,文章立意的界面也因此而显得比较单调而飘悬。有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对内容充实的作文训练,最大程度地为提高高考作文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题设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曲《静夜思》几乎构成了我们民族传唱不朽的幽思念怀的图腾标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在雄放壮伟的意境中寄寓了多少代人的悲怆苍凉的慨叹。而张若虚一曲《春江花月夜》更是曲尽婉转地唱尽了月亮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神韵。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古典诗词里,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比比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还有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月亮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富有诗意,如此的精灵曼妙,为每一个中国人所深深地钟爱着。

请以“月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构思点拨]

写好这篇话题作文,立意落点和材料取舍可谓游刃有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三点。一是要走出“为月而写月”的单调窠臼。就是说,不能只在月亮的“表面”上做文章,而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好月亮的象征意义。可以从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的诸多意义中抽取一点作为立意的基点,然后发散开来。二是不要简单地堆积众多的关于月亮的名句佳词。因为过多的列举关于月亮的诗文,往往会使文章的主题被淹没在这些诗文之中而难以峭。三是要让“事”出来,不要一味地阐释关于月亮的“理”。特别要联系现实生活,让文章弥漫着“我”的气息。只有让“事实”站出来说话,才能使文章的内容变得厚实起来。这样古今对接,“我”“他”相切,才能使文章的视界生动而开阔起来,文章的主题也因此而沉潜厚重起来。

[失误作文]

皎皎窗前月

李红霞

第一次看到窗前的月光还在一个多月前,(开头洒练,不落俗套。“第一次”看似悖于常情,实则有意布设一个让人留意的局面。在时光拉长中,造成一种时光倒流的效果,使此月光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内蕴。)那时刚开学,在学校寝室里,我的小床边正好有个小窗,(最好改成“我的小床正好对着窗子”,以暗应“床前明月光”的意境。)写完作业上床睡觉,看到枕头上那一片暖暖的光,(“暖暖”好啊!感受和情绪显露出来了。)抬头便望见窗外夜空中皎皎的月,它像一位娇羞的小姑娘般闯入了我的窗中。(此时的情境最好细化起来,“我”当时看月的情形应该细一点勾描一下,“抬头”没有交代“我”当时的具体动作原貌,是坐在床上,还是躺在床上?“闯入”似乎生硬了一些,未能呈现当时那种微妙而细腻的情感动态。)我注视着它,(“注视”词意内涵比较“紧”,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一种比较稳定和沉静的情形下,对某物给予特别的关注,才使用“注视”。因为此时“我”到底是躺着还是坐着,并没有明确,所以用“注视”就显得有些虚泛。)惊异于它的明亮,让繁星都失去了光辉,它却害羞了似的拉过一片云来做它的面纱,那淡雅朦胧的感觉却让月更有风致了。(采用拟人化手法,不错,使文字多了一份神韵和姿影。此时最好细描一下月亮的形状,是圆是缺,最好应该有所指明,以更好地照应心情。因为任何写景都不能是单纯的景色呈现,必须潜蕴着人的某种心情况味。这里写了月亮的“明亮”,写了月亮的“面纱”,又写了它的朦胧与风致,那么,写这些与“我”的心情有什么关涉呢?)

那一夜,它在我的窗前,又在我的梦中,一直用皎皎的光笼罩着我,陪伴着我,让一位第一次离家住校的小姑娘梦中不再孤单。(有实有虚,不错。“不再孤单”将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所写最好都能围绕着这个主旨来展开,否则,就要离题或有主题分岔的嫌疑或危险。)

自那时起,每每望月,似能从月儿的阴晴圆缺中领悟人生的真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清心望月的夜晚,沐浴着这清凉明净的月光,一任翩翩的思绪从心中淌过。(对主题进行提升,无可非议,但要注意是否游离了前面所设定的主题。也就是说,后面所写,最好是顺着前面的文脉来进行,即便有所提升,那也要顺着原来的思路来生发或拓展,不能一下子跳脱原来的主题限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清心望月的夜晚”,与前面的“孤单”有关联,但是跨度还是大了一些。最好还是立足于“我”初到学校时的孤单心情来盘展。)

我喜欢低声吟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里虽然不是院落,也没有柳絮池塘,更谈不上梨花,可溶溶的月光却是一样的,而我认为这句诗中最美的意象便是“溶溶月”、“淡淡风”,这两样在这里也都是恰到好处的。月亮把皎皎的月光打在我的床上,我把手放在那片光影上,想要把它捧起,那暖暖的感觉像是在手上,又像是在心里,我把脸贴在那片光影上,便是接受月光的了。(出现两句古诗,增强了文章的表达韵致,不错;后面进一步写“我”与月光的“亲密”偎依,意境也不错。但是到这里还是盘旋在月光上,就使文章的内容有些蹈虚了。因为“我”的孤单的景况在这里应该有所照应或交代。否则就有为写景而写景的嫌疑了。文章的主题就显得虚华而悬空了。)

今夜我又独对明月,你的明亮为我遮挡黑暗的来袭,因为有你,我的世界一片光明,(这里的“黑暗”与“光明”都显得有些空泛。应该对“我”刚来学校时的那种孤单景况进行细致而实在的描画,使此月光只是属于“我”的“这一个”,而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一般化特质。)你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厌的书,你智慧的光芒深刻在我心上,只需抬头仰望你一眼,灵感便源源涌来。(把月光比成“书”,虽然有些新意,但是总给人一种浮华之感。因为毕竟“书”的属性与月光的质性还不是那么很圆融的,所以此比喻,多少给人牵强的感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柔和的月色中穿梭,踏碎月光,沿着昔日清晰的诗句,一个人尽情地翩翩起舞,让心灵在一种寂静的氛围中享受难得的清静,让心灵成为一片明净的芳草地。(语句虽美,但是因为无“我”的孤单的情形具体呈现,而使文章的主题不够凸显与饱满。)

[失误分析]

存在的不足有两点。一是文章的主题虽然出来了,但是在表现和突出主题上,显得力度不够。第二段出现的“孤单”是文章的一个“眼睛”,因为之所以注意到床前的月光,是因为“我”初到学校人生地不熟,自然而然产生了孤单的感觉,但是到了第三段,却使这种“孤单”虚化了。尽管“人的一生”一句的感叹与此有关联,但因为语意转得陡了,使“孤单”到这里就有些蹈空了。随后两段总体来看,还是盘旋在对月光的比较纯粹的描绘上,没有进一步将“我”的孤单景况深入勾画出来,即缺少孤单的细节铺垫,而使得主题只是在原地“打转”或兜圈子。千古文章意为先,主题的最佳效果是新颖与独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就是要使主题深化起来。所谓深化,最基本的要求就要做到让所要表达的主题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将“意思”说尽说透。也就是说,要将“我”的孤单通过对月光的描画,演绎到非常深入的地步,使读者看了,深切地感受了一种浸透在字里行间的“孤单”的心情。二是对文章的表现重点没有把握好。文章看起来是在写月光,实际上真正的用意不是在月光,而是要表达与突出“我”的孤单情怀。换句话说,写月光不过是为了烘托“我”的孤单心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让“我”的孤单情形显示出来。也就是说,“我”的孤单的具体情事必须“站”出来,否则,一味地去写月光,就使得文章显得比较“虚”。古往今来,大凡情韵沉厚的文章,无不有景有情,而情的出现又必须有具体可感的“事”来垫实。我们所熟知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尽管大篇幅地在写景,但是透过字面背后,我们时时感受到作者浸润在景色内里的痛苦与无奈的心绪。本文写到“孤单”出来时,后面就没有了接续,只是反复盘桓在对月光的描摹上,没有让“我”的孤单细节凸显出来,致使文章的内容不够饱满丰实。因此,保持文章主题的挺实与深入,有赖于内容的厚重与具体。

应该把“我”放进去,让“我”的现实处境具体起来,既克服了文章盘桓于单一的景物勾画的不足,又使文章所寄存的“理”直立硬朗起来,避免了原文主题隐晦的倾向,也能极大地提升文章的品相。

上一篇:让劳力士出名的草帽 下一篇:保持心灵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