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而生辉”

时间:2022-09-10 04:17:01

【摘 要】在简要阐述砖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比较传统建筑中砖的筑造形式,提炼出模块化的营造精神,分析探索了传统砖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可行性,试图通过模块化的营造理念,赋予现代建筑全新的文化体验,拓展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让中式建筑展现新的价值提升。

【关键词】砖;传统文化;模块化;建筑表皮;构成设计

前言:

当下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大行其道,作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砖,在中国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似乎不再被重视,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建筑形式雷同,城市特色衰微,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的重要性。新旧建筑交错,互生共存成为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建筑重要角色的砖,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引以为重,在砖的营造文化中探寻中国的建筑风格和民族文脉,赋予现代建筑独有的东方气质,为最终建立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砖在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砖瓦发明与发展无不充满着远古文化的衍绎发展,砖作为一种传统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脱胎于仰韶文化陶艺,成体系于商周,秦汉时期成熟发展,时有“秦砖汉瓦”之称,有着千年不衰的悠久历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极其深刻的人类远古文化气息。

首先,砖表面的纹理自然朴素,透出细致亲切的质感,具有一种质朴的特性美,是现代技术产物金属玻璃的光滑、冷漠所不具备的。阳光下,色泽淡雅,于清雅幽静中透露出和谐与统一,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应和着“中庸之道”的传统美学思想。其丰富的色泽纹理,独特的文化表现力,是很多现代建筑师追求东方神韵的设计源泉。

其次,砖的雕饰艺术为中国建筑赋就了华丽的篇章,它附着于建筑,与建筑溶为一体,制作精益求精,题材内容丰富。砖雕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另一方面是封建等级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大门作为突显户主身份和意趣爱好的外在形象,是富甲竞相显贵夸富的标志。这类门面砖雕大都工艺精巧华美,玲珑剔透 ,寓意丰富,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文化启迪。

另外,作为砌筑的艺术,在几千年的建筑营造中形成了丰富的砌筑形式,明清砖砌体建筑的盛行,更使得砖砌工艺及砌筑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装饰意味浓厚的建筑构件以及装饰性极强的砌筑工艺,通过各种类型的砖组合构成整个建筑体,使其具有了很强的装饰艺术性,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施工工艺的砖砌艺术,极具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这些砖砌建筑融我国的传统工艺、砌筑艺术及装饰艺术为一体,使建筑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技艺和文化内涵。

2 砖的模块化构成之美

砖以单元为模块,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丰富的装饰肌理, 富有构成的韵律之美。这种模块化的构成形式主要有缝面组构、立体层构和漏空构成。对砖模块化构成美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推动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的文脉意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缝面组构,砖依墙面组砌,构成多样的砖缝交错纹理。砖材本身形态平直, 可组合为直线、斜线的规则图形, 经过砍削的异形砖块则可构成折线、曲线等图案。直线构成中又可演变出正方格、斜方格、人字纹、席纹等构成形式。这种由面构成的缝理是传统建筑中使用最多的表面肌理, 其排列组合大大增加了建筑表皮的装饰性。

立体层构,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小尺度砌块模数式的逻辑排列,形成一种秩序,强调的是同种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秩序。通过多样的构造组合,可以使砖材自身的排列产生丰富的立体变化。砖塔是典型的砖砌建筑,单体砖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规则的秩序,在层与层之间做砖出挑而形成腰檐的形式,表现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韵律性构成。

漏空虚构,常见做法是花墙子, 即在墙体的局部或大部分通过挑出、收进、连续等排列方式, 以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构成各种透空或半透空的漏空墙,其装饰效果似透非透, 似隔非隔, 充满虚实互补的艺术效果。漏空砖墙可以将建筑的不同空间略加区分,形成相对的小空间,漏空的部分又隔而不断,不会让人觉得闭塞、郁闷。花式砖墙的做法虽然繁杂,但本身形象非常美观、花样赏心悦目,其透空部分往往能借调墙体内外的景致,而景致会随着人不断行进而变化的,所以能让人百看不厌。

3 砖的现代设计探索

3.1 砖的文化魅力不衰

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材料,不同于混凝土、钢材、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气息。砖作为古老的建筑装饰材料有着生之具来的文脉认同感,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都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应推陈出新、运用当今的高科学技术研发新的途径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开拓挖掘新时代审美体系下的砖营造。这已被当代众多设计师所认同。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大胆的使用了青砖材料,并且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磨砖对缝工艺,是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吴良镛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绿竹灰墙,用现代烧制的灰色面砖同样应照了“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的文化气韵。

3.2 砖与现代材料携手重组

现代建筑大多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结构和表皮结构的分离,使砖不再担负承重的功能,设计更加自由多样。因而砖的使用不必是传统形式的简单再现,在多重申美的今天可与各种现代材料创造性的结合,既能展示传统又张扬了它的时代个性。

任何一种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质。不同材料之间虚与实的对比、硬与软的融合、不同材料的新工艺之间的创造性结合,都能极大程度地挖掘和扩展某种单一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魅力。钢和玻璃可以弥补砖现代感不足的缺憾;砖在质感上也弥补了钢、玻璃的冷漠感和机械感,可以说,砖与现代建材的携手重组既表达了历史的存在,又富有了非凡的新时代气质。

3.3 砖的文化新构

在现代高科技影响下,墙体系统发生了功能和性能上演变,出现了革新的趋势。这种变革的发展赋予砖表皮以新的时代姿态。砖面临着一种设计原则上的新机遇,它可以与结构相结合,不再坚持传统砌筑的实体性,更大作用的突出建筑体的艺术创造。

试验性拓展砖特有的模块式逻辑排列,创新节点的搭接构成或连接方式,让砖墙呈现新的表现形态,当下很多设计师做了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798艺术区,红砖试验性地运用于旧建筑改造中,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营造出中国建筑的气质。同样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重庆某药厂厂房,运用青砖的“ 近亲”,对混凝土砌块的砌筑方法进行了创新,建筑已不同于传统青砖建筑,却仍将青砖的传统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4 结束语

砖的独特韵味在建筑装饰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即使在时展的今天,砖构成的中国建筑气韵依然散发着强烈的东方气韵。借鉴、学习和运用传统建筑砖的肌理构成手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必能使建筑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立面形式,并增进建筑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容丽嫦.:“建筑表皮的变革―空透的砖墙” 《建材与装饰》2007 .11

[2]黄庄巍.:“闽台传统红砖建筑墙面表现艺术”《 城市文化》(副刊).2007.第1期

[3]郭敏帆: “传统建筑砖装饰的肌理构成手” 《低温建筑技术》2009 .第7 期

上一篇:黄大公路处山体滑坡处治方案比选 下一篇: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