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里的元宵节

时间:2022-09-10 03:32:44

在中国,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等,时在农历正月十五。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中国人根据这“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又因为通宵挂灯结彩,人们放灯观灯,故又名“灯节”。正月十五前后,正是这一年的春天将到之时,元宵过后,农人们的农田耕作就要繁忙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在元宵的节日活动中,就会有许多农耕模拟和祝祷的意味,从这个功能看,元宵就是个“农耕之节”;元宵又是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男女交往之节,无论是远古时代、封建社会还是近现代,这是个两性开放的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的是“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还是“元夕”。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月十五简直可谓中国的“情人节”。元宵前后,又是各地社火演艺集中的日子,这一方面因为农人休闲,一方面因为娱神娱人的需要,由这一点着眼,元宵节又可以称为“戏剧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故有“闹元宵”之谓。在中国历史上,元宵放假从一天、三天,到五天、六天,最长的有放假十天的(《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页)。

元散曲里的元宵篇不少,仅张可久一个人就写了近十首。就内容而言,元宵曲大致可分两类:或表现“闹在元宵”,或表现“爱在元宵”。不少篇章又是两兼的。

比较客观地描写元宵节俗和节日气氛的,可举无名氏的【中吕・迎仙客】《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讲到元宵节气、节日媚物(柳与梅)、节日景物和其间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人们闹元宵,鹅儿也来参与也来“闹”:人们斗鹅玩。这元宵,如何能不热闹!

斗鸡鸭鹅等家禽以为玩乐,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民俗游艺。晋葛洪《西京杂记》卷2有云:“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元代人普遍饲养鹅鸭,南戏曲子里竟有【鹅鸭满渡船】的牌子。上曲“斗合”一词令人关注。斗合斗合,斗是为了合,“合”即是“和”,斗出一片祥和的气氛来。

无名氏作品虽然每每排在集子的最后,其实时代并不一定在后。其作品在当时一定传唱不已,故人名不留作品却留存了下来。

另一位无名氏的【越调・斗鹌鹑】《元宵》,是五曲组成的一个小套。兹略举数句如下:

……元夜值,风景奇。闹嚷嚷的迓鼓喧天,明晃晃金莲遍地。(【斗鹌鹑】)香馥馥绮罗还往,密匝匝车马喧阗,光灼灼灯月交辉。满街上王孙公子,相携着越女吴姬。(【紫花儿序】)拼却醉频斟绿蚁,恣赏玩朱帘挂起。歌舞动欢声笑喜,一任铜壶漏滴。(【金蕉叶】)但愿岁岁赏元宵,则这是人生落得的。(【尾】)(《全元散曲》1834页)

锣鼓喧天,车水马龙,小姐闺秀带着馥郁的香气、踩着三寸金莲出门,男儿女儿们这一夜可以手拉手行进。灯光月辉,元宵是一个不夜天呵!特别是最后一句说得有意思:“则这是人生落得的”,全然是老百姓的口吻。人生落得赏元宵,人生落得过佳节。这“落得”,今天一般作“乐得”。

马致远【仙吕・青哥儿】《十二月》里也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之所以对“他”这等关注,因为“他”歌喉清畅舞姿美妙,暗暗地跟了去,原来他住在“翡翠坡”前,“鳌山”的下面!寥寥数语,大得辛弃疾“那人”之意蕴。

元代元宵真正是“火树银花”的。据说当时大都丽正门外有棵大树,让忽必烈封为“独树将军”,每年元正、元宵,树上挂满各色花灯,高下错落,远远看去像一条冲天的火龙(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97页)。

堪称元散曲第一人的张可久,写过多首元宵曲。有小令【沉醉东风】《元夜》、【天净沙】《元夕》,还有【普天乐】《元夜即事》,有用两支相连的带过曲形式【齐天乐过红衫儿】,写了“情人节”实录的《元夜书所见》,更有三支连用的【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富山元宵赏灯》,有写自己情感的,有写他人景象的,立场不同,风格各异,颇有看头(《全元散曲》,763、774、802、803、829、875、950页)。其【天净沙】《元夕》纯写元宵节景象:“金莲万炬花开,玉梅千树香来。灯市东风暮霭。彩云天外,紫箫人倚瑶台。”还有虽不以元宵为题却提到元宵的,如“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双调・折桂令】《幽居次韵》);描写钱塘繁华热闹的“楼上楼直侵九霄,人拥人长似元宵”(【双调・折桂回】《钱塘即事》)。

元散曲元宵篇的节日习俗描写十分丰富。

国人过节每每以饮酒为乐,元宵自然更不能例外。“拼却醉频斟绿蚁”“共饮流霞”“停杯献曲紫云娘”等等曲句,为我们描述了这一风习。张可久《元夜宴集》《元夜小集》,篇名即给我们传递了这一消息。

曾瑞散套【黄钟・醉花阴】《元宵忆旧》首曲云:“冻雪才消腊梅谢。却早击碎泥牛应节。柳眼吐些些。时序相催,斗把鳌山结。”寥寥数语,已含两项元宵节俗。“击碎泥牛应节”,老百姓每每在春耕前的春社上制作泥牛,或将泥牛头套在人的头上,表演御牛耕作的场面。元散曲告诉我们:至少在元代,春社习俗已经和元宵习俗融合,或者说,春社习俗已经融入元宵节俗,让元宵慢慢取代了春社的一些功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融合,是因为两个日子非常近。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时佳兴・春》里就说过:“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这就是为什么元宵节有这么明显的农耕色彩的缘由了。

结鳌山是唐宋时代开始的元宵节俗。“鳌山”是一种灯景,人们堆叠彩灯,加以神仙动物形象,做成山的形状。《雍洛灵异小录》云:“唐朝正月十五夜……山棚高百馀尺。”山棚又名鳌山、灯山、彩山、山车等。以彩绸结为山形,上悬彩灯为饰,下面是车轮,可巡回展示。宋人向伯恭【鹧鸪天】《上元》词有“鳌山宫阙隐晴空”句。元人郑玉《元宵诗》有“对簇鳌山十万人”,观赏者可谓人山人海。

元宵散曲里有不少描写了元宵节的“鳌山”,有的作“鳌峰”。周文质散套《元宵》里有“行至侵云鳌峰下”句,可见所结鳌山非常的高,高耸入云。曾瑞《元宵忆旧》“斗把鳌山结”,一个“斗”字告诉我们:当时的鳌山制作还互相比赛,争奇斗艳。

在“鼓吹喧天”“光灼灼灯月交辉”等泛泛的节日气氛描绘中,有这么具体的习俗记录,对于节日文化传承,功莫大焉!《元史》卷175《张养浩传》记载,元英宗时,“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有人提醒应该注意火警(《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397页)。

这样的“斗”鳌山的习俗,至今保留在韩国、日本的元宵节庆活动中。日本群马县至今流传的元宵“鸟追祭”,鳌山装帧在卡车上,四个社区派出的四辆卡车汇集于十字路口,先比“硬件’――装帧,再比“软件”――特技,整整要“斗”一个通宵。这与中国现代节日游行中的彩车,都可谓是鳌山的现代变形。

还有一些元宵节俗,到元代却有所衰微。如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所记:“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其夕迎紫姑神以卜”。祭门、迎紫姑的风俗,在元散曲里无见,即使一些地方还会有,恐怕也不大盛行。

元散曲在节日文化传承上的首要贡献,在于如实地记录下了传统节日习俗的兴衰存废。节日诗词曲,是我们的祖先为他们的后人写在文学上的文化备忘录。

正月十五元宵节,堪称中国人的“情人节”。

但是宋代以前的元宵节,还不怎么看得出男女两际的风俗来。宋前的“情人节”,是由三月三上巳节承担的;宋代开始上巳节消沉,上巳男女交往的节日主题,便由其时间上邻近的两个节日――元宵和清明――分担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堪称宋代元宵恋歌之代表。

朱淑真是位多才多艺的女词人,她婚姻不幸福,幸好她有情人。她每于元宵等节外出,会情人。关于元宵,她还有一首《元夜》诗:“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可以与【生查子】词互为印证。

因为有套曲这样规模宏大的韵文体,元散曲里的元宵恋歌回环缠绵,往往比宋词的表现更加畅达淋漓。

曾瑞曾经作有杂剧剧本《才子佳人误元宵》,今已不存,散曲《元宵忆旧》写的却正是“误元宵”的故事:

【喜迁莺】畅豪奢,听鼓吹喧天那欢悦。好教我心如刀切。泪珠儿h不迭,哭的似痴呆。自从别后,这满腹相思何处说?流痛血,瑶琴怎续,玉簪难接。

【出队子】想当初时节,那浓欢怎弃舍?新愁装满太平车。旧恨常堆几万叠。若负德负恩天地折!【神仗儿】(略)

【挂金索】……对景伤情,怎捱如年夜。灯火阑珊,似万朵金莲谢。车马阗阗,赛一火鸳鸯社。

【随尾】见他人两口儿家携着手看灯夜,教俺怎生不感叹伤嗟?尚想俺去年的那人何处也!(《全元散曲》,500页)

真个是放大了的、元曲版的“去年元夜时”!连人称都已经用第一人称,与戏剧一样已是“代言体”了,只要增加故事悲欢离合的情节起伏,搬上舞台即可表演。有此基础,曾氏写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应当是不困难的。

元曲版“去年元夜时”,比宋词体制更小的也有:

年时节,元夜时,云鬓插小桃枝。今年早,不见你。泪珠儿,滴湿了春衫儿。(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十二月》)(《全元散曲》,1724页)

元宵夜有找不到“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周文质套数《元宵》,调寄【大石调・青杏子】,正是“那人却在”的元曲版:

明月镜无瑕,三五夜人物喧哗。水晶台榭烧银蜡。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幺】命文友步京华,看天涯往来车马。(略)

【好观音】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一个多俊多娇好似他(她)。堪描画,笑吟吟重把金钗插。

【幺】行至侵云鳌峰下,却原来正是俺那娇娃。怕不待根(跟)前动问咱。人奸诈,拘钤(谨)得无半点风流暇。

【尾】刚道了个安置都别无话。意迟迟手拈梅花,比梦中只争在明月下。(《全元散曲》,560页)

在一群天仙般舞蹈着的“春娥”中,男主人公发现有一位像他的“她”,多俊多娇,堪描堪画,待走近了一看,果然是她!本想她会迫不及待上前相认,不料她矜持拘谨,与去年的“风流”样子判若两人,真是人心“奸诈”不可测呵!和多少次梦中的情景比,只多了头顶上的一轮明月。

曲子到这里戛然而止。周曲比辛词多走出一步:通了一声音问。最后到底怎样?男子见了“去年人”却发现已不似“去年人”,究竟为了什么?曲家恐怕是有意卖关子,弄了个不了了之。

元宵节的男女自由交往,自然是人心所向往的,但是,这一类感情又往往不牢靠、不稳固,类似于今天所谓的“”。于是,这类感情又给人带来了困惑和不安。

张可久的《元夜书所见》就是这样的一首元宵恋歌:

红妆邂逅花前,眼挫秋波转。相怜,天,愿长夜如年。看鳌山尽意儿留连。俄延。翠袖相扶,朱帘尽卷。妙舞清歌,袖垂肩。香尘暗绮罗,小径闲庭院。回步金莲。

半掩芙蓉面,慢拈桃花扇。月团圆,共婵娟。无计相留恋。遇神仙,短因缘。回首蓬莱路远。(【齐天乐过红衫儿】)(《全元散曲》,829页)

小山绘声绘色地描画了一位邂逅的小红妆。她眉目传情,灯山流连,载歌载舞,引郎回返。她手持桃花扇并不是为了扇风,而是“美人并来遮面”,遮盖她的羞涩。男欢女爱,值此佳期;可是,两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故不能够流连忘返。这只能是一段“短因缘”,姑且把它当作蓬莱仙岛“遇神仙”吧!

这样的爱情经历,不正是朱淑真的“新欢入手愁忙里”?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蓬莱路远”,还会再来么?清醒地知道,不太可能了,却还忍不住“回首”再三。曲子很到位地描摹了“”男女的繁复心绪。

元宵恋的主动权每每在女性手里,这首小山曲表现得很充分。是她首先对男子眉来眼去,在灯影里歌舞并作,延俄良久,最后在前面引路,这才成就好事。当然,她也是懂得“无计相留恋”的游戏规则,不会死缠烂打。

原来上巳节俗的男女交往里,就是女性主动。《诗经》里的《溱洧》篇,描写的正是郑围的溱洧两河边三月三男女恋爱大集会,由女子向男子发出邀请,发出爱的信号。所以朱熹在《诗集传》里,称《溱洧》为“女惑男之语也”。

宋元以降的元宵节承袭了这样的习俗,给予女性意愿以极大的尊重。在元代,甚至“元宵”一词,亦成为男女欢爱的代指。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第一折,唐明皇有这么一句说白:“寡人自从得了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意思是他天天在过“情人节”。

正月十五是歌舞文艺活动十分集中、十分活跃的时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唐代开始,元宵节一直是朝野两面进行踏歌的一个日子。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旧唐书・睿宗纪》中所记录的踏歌事,正是正月十五日在京城安福门外举行的:“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唐玄宗还曾命诗人张说撰写“元夕御前踏歌词”。宋代《武林旧事》卷2“元夕”条所记的李员房诗中,有“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可见是一夜踏歌到天明。至今,中国一些地方的元宵秧歌还有叫“踏歌”的,如长城脚下的河北省蔚县。

元代元宵“迓鼓”歌舞是对此前踏歌的一种继承。

马致远【青哥儿】曲里“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说明行元宵歌舞者多是一般的百姓女子。无名氏套曲《元宵》里“歌舞动欢声笑喜,一任铜壶漏滴”,说明与宋代“踏歌声度晓云边”一样,也是一夜狂舞到翌晨。周文质曲中“见一簇神仙香风飒,春娥舞绛烛笼纱”,在高耸入云的鳌山下,在紫绛红的灯笼下翩翩起舞的“春娥”们,像煞一群神仙女子,其中,就有他的心上人。张可久曲里“妙舞清歌,袖垂肩”的那位小“红妆”,自对男子有着大大的吸引力。元宵歌舞,是女性展示自己美丽的绝好平台。散曲里的这些歌舞娘们,自是唐代“踏歌娘”“踏谣娘”的后继。

元代的元宵歌舞,是由“迓鼓”伴奏进行的。

散曲中多处写到的“迓鼓”,是元代民间的一个乐曲。官府有“衙鼓”,民间仿效其节奏,讹作“迓鼓”。元宵大行迓鼓,北杂剧曲牌里即有【村里迓鼓】一款。

无名氏《元宵》套有“闹嚷嚷的迓鼓喧天”。张小山《幽居次韵》的“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记载了元宵社火中的两项表演:跳“迓鼓舞”和装酒醉的滑稽表演。“小丫鬟”云云,表明跳迓鼓舞者多为年轻女性,与前朝由“踏歌娘”元宵行踏歌的做法一脉相承。而且,这里径直称“元宵迓鼓”,如果说“村里迓鼓”突出了行迓鼓的地域,那么“元宵迓鼓”凸显的是其时点。

元代“元宵迓鼓”,是其前代“元宵踏歌”与其后代“元宵秧歌”之间的中介。至今,北中国广大地区元宵节大演秧歌,人们不明白北方不种水稻,没有“秧”,何以秧歌如此盛行。据笔者推测,或者其“秧歌”之谓,正是“迓鼓”之音的讹转。

(选自《文史知识》)

上一篇:加强诵读训练 走进国学殿堂 下一篇:谈微课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