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活血与致瘀正相干效应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10 12:46:55

头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活血与致瘀正相干效应的临床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针灸科,南宁530022)

[摘 要] 目的:研究头穴为主及体穴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活血和致瘀的正相干效应。方法:以头穴为主和体穴分别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6项、D*.Dimer的变化,并比较2组的疗效。

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4项、D*.Dimer的变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头穴为主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针刺同时有活血和致瘀的作用,两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起正相干效应。

[主题词] 头针;脑栓塞和血栓形成/并发症;活血;血瘀/病因学;中风后遗症/血液;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

ClinicalStudyonPositiveCoherenceEffectsof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

andInducingBloodStasisinTreatmentofSequelaeofIschemicApoplexyMainly

byScalpAcupointsTangShengxiu(XinghuOutpatientDepartment,

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People’sHospital,Nanning53002

2,China)

[Abstract] Purpose

ToStudyonthepositivecoherenceeffectsofactivatingbloodstasisandinduc

ingbloodstasisintreatmentofsequelaeofischemicapoplexybyscalpacupoin

tsasmainandbodyacupoints.Methods

Scalpacupunctureacupointsasmainandbodyacupointswereusedrespectively

fortreatmentofsequelaeofischemicapoplexy,

andthechangesofbloodrheology,bloodtriglyceride(TG),

totalcholesterol(TC),highdesitylipoprotein*.chotesterol

(HDL*.C)andLDL*.C,andD*.Dimerbeforeandaftertreatment,

andtherapeuticeffect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

Therewere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sinchangesofbloodrheology,

thefourindexesofbloodlipidsandD*.Dimerbeforeandaftertreatment,

andthetwogroupshadbettertherapeuticeffects,andspecially,

inthescalpacupointgroupthetherapeuticeffectissignificant.

Conclusion

Acupuncturehasdoubleactionsof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andinducingb

loodstasisatthesametime,

andtheyexertpositivecoherenceeffectintreatmentofsequelaeofischemica

poplexy.

[Keywords]ScalpAcupuncture;

CerebralEmbolismandThrombosis/compl;ActivatingBlood;

BloodStasis/etiol;PoststrokeSyndrome/blood;

PoststrokeSyndrome/acupther

头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头穴不仅有活血的功能,而且还有致瘀的作用。活血和致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在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过程中应各自有所体现,但最终的治疗结果表现了活血与致瘀的正相干效应。本文即是对这一效应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针灸科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2组,一组以头穴治疗为主,另一组以体穴治疗,2组基本情况见表1。

2组病例一般状况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风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进行诊断。全部脑缺血中风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后遗症包括手指握固、手指曲伸不利、腕下垂、肩下垂、肩臂不举、足内翻、足下垂、膝软无力及吞咽障碍、声音嘶哑等,不包括中风失语症状。

1.3 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肝、肾疾患者,原有其他脑病者,有急、慢性感染者,患糖尿病及/或恶性肿瘤者,严重听力和视力障碍者,抑郁症患者及精神病患者,原有手足功能不全者,病情不稳定者,不坚持及不配合治疗者。

1.4 检验指标于治疗前1天早9点前空腹采集血样,送医院检验科,由专人用同批号试剂、同样方法检测血液流变学、血脂4项、D*.二聚体(D*.Dimer)等项目。治疗疗程结束后的第2天上午用同样方法采血检测。

2 治疗方法

2.1 头穴为主组取穴水沟、百会、四神聪、双侧运动区、角孙、太阳、风池、哑门、风府、翳风、阿是穴及内关、三阴交。穴位处常规消毒,手持直径0.32mm长25mm已消毒毫针,疾刺入帽状腱膜下,接G6805型直流电脉冲针灸治疗仪,选择正弦波。治疗25分钟后,关机出针,针孔出血时用棉签压迫止血。毫针疾刺水沟,针尖朝向百会穴,频频捣针,以患者双眼出泪湿润为度;内关穴针刺时患者要出现电击感;三阴交穴针刺时的进针角度为45度,手法操作使下肢抽动。此为针灸治疗1次,连续治疗60次。

2.2 体穴组患侧上肢的八邪、合谷、外关、内关、曲池、肩、阿是穴,下肢的八风、太冲、解溪、悬钟、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梁丘、血海、风市、髀关、阿是穴。穴位处常规消毒,手持直径0.32mm长40~100mm毫针,疾刺入针。内关及三阴交的手法效果同上。得气及行手法操作后,接G6805型直流电脉冲针灸治疗仪,治疗25分钟,关机出针止血。此为针灸治疗1次,连续治疗60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以评分方式来评定治疗前后的精神活动、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其它症状的变化。疗效按以下公式评定:(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基本治愈:疗程结束后,症状和体征减少81%以上(≥81%);显效:症状和体征减少56%以上(≥56%,<81%);有效:症状和体征减少11%以上(≥11%,<56%=;无效:症状和体征减少小于11%(<11%=或者加重。

3.2 治疗结果治疗前后2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见表2。

由表2可看出,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见表3。

表3可看出,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表2及表3均提示两组都有活血的功效。两组治疗前后D*.Dimer的变化见表4。

表4可看出,缺血性中风病人D*.Dimer值已高出正常值许多倍,两组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针刺有使患者血液产生高凝的作用,即针刺的致瘀表现。两组治疗后疗效见表5。

从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来比较,头穴为主组效果优于体穴组(P<0.01,P<0.05)。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χ2=9.35,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头穴为主组疗效优于体穴组。从总有效率来看,两组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4 讨论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气出于脑”。人的四肢百骸均受控于脑,针灸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部位应以头部为主。已有研究证明,头穴可反射性增加皮质的血流量,改善皮质缺氧状态,促进皮质的功能恢复。头穴也能促进病变部位侧枝循环的建立,重建功能活动的神经通路。

针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2]。本研究得出同样结果,说明针刺有活血作用。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量,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十分有利,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对防止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防治心脑血管病很有益处,更有利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康复。

D*.二聚体是受凝血酶作用后的交联纤维蛋白单体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和凝血酶增多的特异指标。如体内无被纤溶酶作用的纤维蛋白(无体内凝血),则不会有D*.二聚体的出现。当D*.二聚体含量超过临界量,表明体内存在着病理的高凝*.凝血或间接地指明体内有促进高凝的因素存在并激活了凝血的内或外途径[3]。D*.二聚体的检测,作为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提示体内高凝状态所致继发性纤溶亢进,确切反映病变过程。脑血栓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所以D*.二聚体增高。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使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更加明显增高,说明针刺促进了血液高凝状态的产生,针刺有致瘀作用。

人体各系统之间存在着非加和性关系,这种非加和性表征着新属性的出现。非加和性因子之间存在着相干性,相干性又是指一种耦合关系。耦合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协同和放大意味着耦合各方在一种新模式下协调一致地活动,其原有属性可以被拓宽和放大,从而引起系统性质的变化[4]。缺血性中风患者在针刺的干预下,致瘀的主导性(另文报道)与活血功能起正相干性作用,临床表现为两治疗组治疗后评分的改善及后遗症的康复。针刺致瘀启动了机体活血机制,有利于消除脑血管梗阻,促进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达到了临床治疗目的,因此预后良好。

因条件有限,本文缺乏活血与致瘀的正相干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待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5 参考文献

1 任占利,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庞勇,李保良.不同穴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0;20(2):69

3 黄启民.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广西医学,1998;20(6):11864 关士续,等.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2

(收稿日期:2001*.04*.12,赵昕发稿)

上一篇:后GMP时代,制药企业的八道坎 下一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