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高腔唱法与国外假声男高音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10 12:26:05

鄂西土家高腔唱法与国外假声男高音的对比研究

摘要:鄂西土家高腔唱法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其男声独特的、罕见的高音令人咋舌,这也是土家鄂西高腔唱法的标志性特点之一。而在国外也有一种能在高音上与之比肩的唱法,这就是假声男高音(countertenor或者Alto)。那么这两种都具有超越常人,甚至超越专业歌手音高的唱法有着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两者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将进行对比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鄂西 土家高腔 假声男高

一、两种艺术形成的原因

土家高腔的形成主要受地理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较多,假声男高唱法则主要是受历史发展的影响。

鄂西土家高腔唱法是流行于湖北鄂西一带土家族人民歌唱的一种方法,由于受鄂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高腔唱法高亢嘹亮、清脆悠长的特点,土家厚重的历史沉积赋予了这门艺术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演唱特色。首先,鄂西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对高腔唱法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鄂西绝大部分是山地,有“对面能说话,见面要一天”的大山,土家族人民彼此之间的交流大多要靠喊、叫、啸,所以普遍的土家嗓音较高,音色偏细偏亮,这也是高腔山歌演唱的先决条件,所以土家高腔曲调起伏较大、音域宽广、音调明亮。鄂西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土家族人靓丽的嗓音,鄂西山川秀丽、水色迷人,这里天蓝气润,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土家人的声音细腻质朴,既有着大山的峻秀气度,也有着水样的温婉。

假声男高音(countertenor或者Alto)的出现缘由于十六、十七世纪的阉伶歌手,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被允许登上舞台,唱诗班的高音部便以男童演唱,不过当他们声音成熟没几年,又得面临变声期的自然淘汰,教堂就引入了阉伶歌手。他们挑选出那些嗓音洪亮的清澈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残忍的手术来改变他们发育后的声音,因为体内的雌性激素增加,声带便有了女性纤细尖亮的假声,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男性的宏亮和张力。阉伶歌手以他们高超的声乐技巧占据了十六、十七世纪的声乐舞台,但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不人道方式注定要消亡,于是人们保留了阉人的发声技法,经由特殊的训练,假声男高音登上历史的舞台,它保留了阉伶歌手的清亮嗓音和超乎常人的音域,以及脱离世俗的风格。

二、发声方法特点之比较

虽然土家高腔和假声男高唱法都有着不相上下的音域,并且演唱者都为生理健康的正常人,但在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土家高腔更加阳刚有力,在超高声区,咽壁的力量起很重要的作用,真声混入随着音高向上而逐步减少,但在总体上仍比假声男高声音中的真声多很多。而假声男高在超高音区主要依靠声带边缘的震动和头腔的共鸣,因而假声男高有着美声唱法中所要求的立体共鸣和优雅的特点,土家高腔唱法则具有咽音唱法所具有的亮点和穿透力的特点。

土家高腔唱法声音高亢明亮、音色纯净、音域宽广,且声音舒展自由、婉转灵活,男声穿透力更是极强,其音域从小子组g至小子三组的g,达到了三个八度的跨度。演唱中起伏跌宕,大跳较多,上下滑音运用较频繁,对真假声的转换要求极高,最惊人的是土家族高腔的演唱者的持久力。在实际生活中土家人常常一唱少则半日,多则三天。歌唱者的气息量大而悠长,这个气息是在土家人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训练得来。土家人原以狩猎为生,奔走大山之间如履平地,后以农耕为生,在生活中仍不忘歌唱生活。歌唱的肌能在劳动中得到了积极的、充分的锻炼,歌唱的状态在热烈兴奋的劳动中得到稳固,使歌唱状态、歌唱肌能与积极的生活劳动状态紧密结合了起来,印证了“凡音者,生人之心也。感悟天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达到了声乐演唱者声情并茂、由感而发的境界。

假声男高音演唱者音质比较柔弱 近似女声,在自然声区的基础上不断向上扩展,依靠自由移动至高处的喉头位置,和充分发挥头腔共鸣而唱到女声的高度,音质则始终保持男声一定的力度,使得高音区不像女性那样柔弱,但又有女声的清澈、透亮和抒情,音域很宽。他的音域甚至与女高音和女低音的重叠,这种演唱不像阉人歌唱家要借用到生理上的手术,而是靠特别的声乐训练,他们之间的音色是有差异的。假声男高在高声区采用一种头声区发声方法,是一种用丹田气支撑,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方法,结合头腔共鸣效果的歌唱方法,声音具备乐器般纯净、清脆的音色、特殊的声响。

三、两种唱法风格各异

鄂西土家高腔之表现力极强,土家族高腔的运用几乎涵盖了土家族所有的演唱,例如山歌、号子、哭嫁、跳丧、祭祀、堂戏等。作品的题材也极为丰富,有表达爱情、亲情、友情,还有表达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以及表达对土家图腾和神明的崇拜等等。土家高腔演唱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对唱、接唱、独唱和齐唱,其中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较为常见。“领”要求其尽情施展其高亢、明亮的歌喉,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宽广,有点类似于歌剧中的华彩乐段,尽情抒发土家人的劳动、爱情、生活和情感。“和”则是众人呼应对答帮腔,情绪活泼风趣。土家族高腔中充满着土家族特有的衬腔、衬词、方言、方音,极具特色。 例如: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有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行船、拉纤、搬运时有劳动号子;姑娘出嫁前夕要唱哭嫁歌;家族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中要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假声男高音的形成缘由于阉伶歌手,而阉伶歌手的形成是由宗教音乐的需要,所以假声男高音演唱的作品题材多为宗教音乐,例如弥撒曲、经文歌、神剧等。经典作品有:有普拉泰西(Pratesi)的《釘在十字架上》,托斯蒂的《理想佳人》、《祈願》,梅露齊(Meluzzi)的《聖體頌》,莫扎特的《聖體頌》,羅西尼的《釘在十字架上》,萊巴赫(Leibach)的《主耶穌》,巴赫—古諾的《聖母頌》,卡波契的《我們讚美你》等。意大利教堂聘用不少西班牙假声歌手,著名的有莫拉列斯(C.Morales,1500—1553)、路易斯·達·維多利亞(T. Luis da Victoria,約1548—1611)、蒂·桑托斯(G.di Santos)等。当然也有音乐史学家认为西班牙的假声歌手实际上可能也是阉伶歌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也值得深思和研究,如果属实那么假声男高唱法是否存在就值得考究了。

四、两种唱法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高腔演唱在年轻人中逐渐减少。高腔演唱是土家族人在大山自然环境中生产、活动、劳动过程中传递信息、抒感的重要载体,其内容表现了土家民风民俗、生活和生产的方式。现在土家高腔唱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被学者挖掘、研究。鄂西土家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公路桥梁以及通讯工具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土家的民风民俗也逐渐被汉化,越来越多的土家民族被现在年轻人丢弃。其实保护、研究和传承土家高腔山歌,从民族声乐和民族音乐研究的角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演唱丰富的作品对于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土家高腔演唱技巧对于声乐研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尤其获得稳定漂亮的超高音对于声乐研究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将更大地拓宽了演唱者的音域,挑战了人声高音的极限,为声乐表演者更丰富的表演提供了可能性。 土家族高腔唱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我们要不断地挖掘整理,不断地吸取其丰富的养分,不仅有其社会意义,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假声男高发展到现在更是近乎绝迹,首先在假声男高唱法之后,出现了比较完善的美声唱法,并且美声唱法逐步成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唱法,现在进入了世界各地的声乐课堂。假声男高创作的演唱作品也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几乎没有作曲家为之创作。现代的各大音乐艺术院校也几乎没有该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在国外有少量的音乐学院有假声演唱专业,但学生极少,但其在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历史地位,对于现在的声乐研习者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上一篇:从流行歌曲的衰落看广大受众对经典的诉求 下一篇:论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