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时间:2022-09-10 12:25:37

习作指导千头万绪,如何对症下药,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结合所任教四年级两个学生“原汁原味”的同题习作,作些分析。

我和书的故事(一)

有句名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不,我又开始看我最爱看的书――《查理九世》。

你想知道我和书的不解之缘吗?那就听我一一道来。有一天,我和以前一样去学校,一到教室,看见副班长在发书。我走近一看,才知道发的是“查理九世系列”,我也抢了一本《看不见的大盗》。我翻开书一看,一下就被里面的精彩内容给迷住了,下课时一直在看,直到还书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还回去。从此以后,我每天来学校都要借这本书,可是至今还没看完。

书是我的伙伴,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和书的故事(二)

哈哈,想起和书的故事,我觉得太有趣了!别急,我这就讲给你听――“猫捉老鼠”。

我其实一点也不喜欢作文书,但是我可喜欢课外书了,可爸爸总是不让我读。没办法,我只好开展第一战――小心之战!

嘘,千万不要出声,不然就被“大猫”捉到了。“吱――”我打开神秘的卫生间大门,“嗖”的一声飞溜而进。正在我美滋滋地看着书时,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哈哈,你呀太小儿科了,这个地方早被我包围了!”啊,被老爸发现了!

第二战――溜战开始!哈哈哈,这下我赢定了。知道吗?我可是溜到我的书房里了。谁知,“大猫”从天而降,我被捉了个正着。

第三战――口水战。我这下可光明正大哦。看,我和老爸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大猫”先开口了:“小鼠妹呀,不是我不让你吃‘雪糕’,而是这对身体不好,我觉得‘米饭’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呀!”我摇摇头说:“是的,但是如果一直没有‘课外小雪糕’吃,那我就少了课外知识的营养了……”就这样,你一言我一句,口才不分上下。最后,“大猫”说:“好吧,就让你看课外书。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件事哦!”我一听便来了精神,忙说:“什么事,直说啦!”“只能做完作业再看书!”我爽快地答应了。

终于可以看n外书了!这是我二年级时候的事,是美好时光的一个有趣之角。哈哈哈,我再次迎着太阳笑开了花!

1. 言之有情。上述两篇习作文字水平有高低之别,然所选事例大抵属实;对书的喜爱程度有深浅之分,但基本都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是学生真实真情的表达,就该得到认可。有个名叫郦思哲的一年级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回来了》的短文: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就是这样一篇百来字的短文,在海内外五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为什么?真实的情感胜过一切花言巧语。

真情是习作之魂。没有真情,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章。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识破“假大空”习作的慧眼,又何愁学生不说真话,不抒真情?

2. 言之有序。以上的两篇习作文字多寡不同,但基本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只是现场观察发现,第一个学生写得磕磕绊绊,常常紧咬笔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缺少“全局意识”,无法从整篇文章的角度进行构思。而第二个学生写作过程行云流水,近三倍的字数,完成速度居然比第一个还快。问其秘诀,主要是写前早想好了主体事件的顺序:第一招,第二招,第三招,一招更比一招厉害。

写作需要“意在笔先”,“打腹稿”和“列提纲”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初学习作者而言,二者都有一些弊端。“打腹稿”往往很难进行较为繁杂的构思,容易导致遗忘;“列提纲”条目清楚明了,但是对抽象思维要求很高,小学生不容易操作。

用树状结构和图像,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画脑图,这是一种实用而简便的学习方法,也叫“脑图法”。习作要做到“言之有序”,“脑图法”是个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所研究的“导图作文”,正是对“脑图法”的一种借鉴和再创造。

“导图作文”即根据所给的习作题目,通过“导图”的形式来构思一篇习作。这种“图像化”的操作方式能使复杂的构思过程简单化。以下是我在讲评课上,以第三个学生的习作为例,和学生一起归纳的习作导图。同学们借鉴之后,叙述“我和书的故事”时,大都能做到“一波三折”。

3. 言之有物。“言之有物”指的不是学生没有习作素材,而是有了素材不知如何写得“具体生动”。

很欣赏李白坚教授的“新体验作文”,它最大的特色在于以“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搜集习作素材。例如写《我的学校》,可以现场到学校各个“景点”去参观,顺序可设定为:校门――操场――花圃――教室――办公室。然后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

确立顺序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写好每个“景点”,不妨通过一些辅助问题。就拿“大门”来说,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校门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高、多宽?由几扇门组成?款式如何?校门口是否有校牌?校牌大概有多宽、多长?上面用什么字体书写的校名呢?这些字大概有多大?学校是否有门房?门房有多大?窗户和门是什么样子的?当你从这里经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看守学校门房的是谁?年纪有多大?是否可以采访一下他关于门房的工作?……有了这些问题的辅助,“言之有物”自然不在话下。

回到两篇习作,第一篇显然需要在“具体生动”上下功夫。怎么指导?不妨辅助一些问题:同学们是怎么抢书的?抢到《看不见的大盗》时,你的心情如何?你被书里的哪些精彩内容给迷住了?你是怎样专心致志阅读的?之后借阅这本书时,是否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你说了什么,别人怎么说,动作如何,神态怎样,心里怎么想?……有了这些问题的辅助,学生改起来容易多了。

再来看第二篇习作,小作者巧妙地把自己为了读课外书和老爸斗智斗勇的经历说成“猫捉老鼠”,读来趣味横生,童趣跃然纸上,但在语言的锤炼和生动描述上,还欠些功夫。对这样的习作,学生也有很多修改提升的空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生活:说话写话的源头活水 下一篇:探索“主题式”集体备课,助推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