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09 11:45:40

关于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摘要:城镇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规划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本文通过对小城镇的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特点,探讨了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

长期以来讣城镇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基本思路还是模仿大中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小城镇总体规划包含镇域体系规划、驻地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说明书、文本和基础资料汇编及必要的图纸等。随着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各项法规尤其是《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实施以后,对小城镇的编制深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应该在某些方面(如给排水、道路、竖向等)达到城市分区规划、甚至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以利于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应用。

1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飞速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较之改革开放以前,都有较大突破。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正确看待我国小城镇的存在价值、怎样正确看待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小城镇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小城镇色建设中的所要考虑的。而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的冲击,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并未很好的得以保存。许多城镇割断了自身和传统的有机联系,有些城镇一味的高楼林立,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身的独特个性,从而造成千城一面的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发展中丧失自我,在发展中淹没个性,这可以作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概括。造成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在探讨打造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2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特点

目前,一般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包括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层次,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很少。镇区层次,是规划的重点,包括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各项设施规划,涉及面比较广。

小城镇一般位于临近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圈内,要承接大城市强大的经济辐射,镇域部分用地均不同程度地被纳入城市产业集聚区范围内,或发展与大城市配套的产业,或布局大城市的外迁产业等。

适用于一般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镇区、轻镇域”的规划思路对于近郊小城镇已经很难适用。要更好地促进近郊小城镇的发展,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应该转变规划思路,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

3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方法探讨

3.1总体规划,科学推进

由于资金、技术、观念、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上普遍存在着规划总体不到位、特色定位不准确、规划观念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特色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展开和深化。因此,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起点、高度、方向等决定了一个城镇的未来有多远。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的起点高、方向准确,城镇的未来就有发展潜力,就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总体规划的起点低、方向错位,城镇的未来发展空间就狭窄,在未来发展中就极容易发展受挫,最终将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总体规划的起点要高,眼光要长远,但同时,城镇建设还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当地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城镇的经济发展潜力、可吸收的社会资金参与开发的程度等等。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除了上述所说的规划不到位、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观念不科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可论证性、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的参与程度等等,这些都是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进行总体规划时,所要一一考虑并严格加以论证的。

在科学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应当严格依照科学程序推进,所谓的“科学”,体现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就是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正确看待城镇现在的经济速度和长远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间,不能只为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可持续发展。

3.2注重特色,控制规模

在总体规划下,打造特色小城镇,其着眼点就在于有科学而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其意义就在于特色,其有效保证就在于规模的控制。由于小城镇服务的对象是固定的,毫无意义的规模上的扩大,而不是注重质的飞跃,只会让城镇的特色建设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影响城镇特色建设的后续进行。

小城镇的规模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的乡村人口与小城镇发展中的人口为依据,超过城乡人口太多是对于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资源的浪费,过少则是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

注重特色,就是要求在小城镇建设中,城镇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城镇人的精神状态要体现城镇的气质和个性。因地制宜,考虑到城镇的地域特点,介于城乡之间,沟通都市和乡村的联系,对乡村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又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资源、农产品等,因此,城镇是属于比较有活力、比较有弹性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区域。这也就影响了城镇在自身物质结构层面、精神内核层面的与众不同,即特色与个性。

注重特色,并不意味着单纯而过分的强调特色,为了特色而特色,这样只会使得城镇丧失原有的活力,从而成为一个没有发展后劲的城镇。比如说,有些特色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一些必要的保护工作是理所应当。某些地方因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当地实情,挖空心思大搞特色小城镇建设,一味盛行“复古”风气,在城镇特色建设中,置群众的需求于不顾,不切实际的大搞基础建设,只是为了打造一座“古城”,在特色小城镇中有一席之地,从而在旅游业中受益。看似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其实是城镇特色的背离。

因此,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在打造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错位的特色建设只能是一时的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长远的可持续的,最终将丧失小城镇固有的特色,不利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而不当的规模建设,则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城镇的特色之路失去经济活力的带动,最终将不利于城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3.3发展特色,共生共存

严格意义上来说,特色小城镇建设并非一项或几项简单的工程建设,因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结束的,而是具有时间上的延续寓意性和空间上的拓展开阔性。

如果说注重特色是强调在小城镇发展理念上的重视,在观念中的关注,那么发展特色就是在对待城镇特色与现代的关系上,注重城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特色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应当把城镇的发展当做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存在,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打量小城镇,而作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者,应当在保护、继承小城镇的历史遗产的前提下,给历史注入现代气息,用现代的活力激活历史的记忆,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再灿烂、再发展和再和谐。

总之,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并非一项或几项简单的工程,而是在小城镇自身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孕育特色,生成特色,发展特色。而这一过程的实现,要通过科学的总体规划来统领。因此,我们要在总体规划时就要对建设特色小城镇做出科学的相关控制。

上一篇:高等数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下一篇:简析传统园林语言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