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校内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

时间:2022-09-09 11:19:53

浅论校内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

摘 要:高职“2+1”结构模式暴露出的学习问题和实习问题,即人为割裂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的学习连接。于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之间,探索建立一种学习兼工作的工作室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设计工作室;工学结合模式;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3-02

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六点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要求。此后,全国上千所高职院校逐渐摆脱紧随普通高校教育步伐,踏上一条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之路。

在工学结合模式实践中,各个先行者都在探索中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试从高职“2+1”结构模式的弊端切入,论述校内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成就显著,而对于相关经验的总结却较少甚至缺乏,因此,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成为了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的课题。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推行中所存在的误区

高职院校在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大多数采用的做法为“2+1”结构学制:前两年在校集中学习专业知识,第三年离校外出实习。这种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学习效果优势,也便于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学生系统开展专业学习、统一企业实习工作,因而成为主要的学制结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一学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学习问题。目前,各校对“2+1”学制模式的实践尚在摸索之中,有些学校甚至还来不及改革课程体系,用两年时间匆忙把几门专业课上完后,就急忙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而原定于第三年的教学内容则完全停止,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真正理解、消化专业知识。

(二)实习问题。学生在实习中处于被动选择的状态。因工作的专业类别划分,实习学生难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设计能力的提升,继而影响学生的后继发展。此外,实习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因而实习单位分散,造成院外学习工作的管理困难。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南通纺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找到了一条连接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的纽带——院内工作室模式:即根据专业特点,推行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托院内实训基地、院内工作室(企业驻校研发中心、教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等)和院外实训基地三级平台,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南通纺院艺术设计学院校内工作室模式机制的实践

在教职成[2006]4号文之前,南通纺院艺术设计学院就已经开始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根据专业特点,推行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取得骄人成绩。

(一)教师个人工作室

教师个人工作室,即由学识丰富的教师所创立的、对内负责教学和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设计团队。这些教师个人工作室依托学院资源,积极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装饰、平面广告、会展、花型等设计服务。

(二)企业驻校工作室

企业驻校工作室的设立,既可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更便于高职院校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设计专业的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师”教学团队。一方面,在该教学团队中,本校教师可以与兼职教师充分交流学习,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更新、实践水平得以提高,改善本校教师知识体系落伍、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兼职教师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到教师团队中,能够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拓宽在校教师的视野,使之感受到设计行业的竞争氛围,激发在校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

(三)学生创意工作室

首先,保护学生天赋,激发设计灵感。在相对更为自主和灵活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大胆地进行项目设计和创新,教师则在了解每个学生职业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创作天赋和设计风格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提高,又能使其天赋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不偏离行业的要求。

其次,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增强就业信心。工作室教学是围绕明确的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展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因此,在未来就业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融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并已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便会对顺利完成与企业要求的对接充满信心。

再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入发展。处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作为公司员工的角色,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学习兼工作的校内工作室模式机制

这种学习兼工作的校内工作室在满足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化运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锻炼。我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基础课程的学习,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在工作室内完成。工作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空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服务。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参与工作室的各项设计与开发工作,工作室既是学生的教室,也是他们的公司。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为手段,以学习为目的,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企业和市场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结语

探索于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之间建立一种学习兼工作的工作室模式,正好弥补了高职“2+1”结构模式所暴露出的学习问题和实习问题,因此,校内设计工作室成为“2+1”结构学制最有利的补充。集中于校内的设计工作室,如同设计创业街区,小而全的设计工作室给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提供了多样选择。

同时,南通纺院作为首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机制的探索实践,理应建立一种工作室模式机制,以确立其设计专业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示范地位,为其它高职院校的“学习兼工作”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重要理论研究课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3).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温希东,黄亚妮.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基于中国大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J].高教探索,2008(6).

作者简介:

熊逸越,男,湖南道县人。讲师、工艺美术师、硕士,现任教于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担任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广告设计与媒体》、《图形创意》等课程。

基金项目: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机制研究”(FYJY/2011/38)

上一篇:浅谈戏曲动漫创意衍生品开发与管理思路 下一篇: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