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后山苗族爬花杆习俗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9-09 10:59:18

仁怀后山苗族爬花杆习俗调查与研究

摘 要:仁怀后山苗族爬花杆历史悠久,表演难度高,被称为“云端上的舞蹈”,但这样一项有着鲜明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间技艺,学界少有涉猎。文章以爬花杆起源的传说、立花杆、花杆上的表演、倒花杆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仁怀后山爬花杆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后山;苗族;爬花杆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5-02

后山苗族布依族乡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西南面,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把后山苗寨誉为“声韵苗寨”。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乡命名为“苗族芦笙艺术之乡”,民族风情浓郁。苗族能歌善舞,“包谷黄,地里狂,芦笙响,脚板痒”就是对后山苗族的真实描述,当地流传着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间技艺――爬花杆,是各种盛大节日里最为精彩的节目。

一、爬花杆起源的传说

关于爬花杆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传说流传于民间,一是爬花杆与爱情的传说,另一个是爬花杆与生育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苗族头人黄富全的女儿不幸被妖魔施法,一病不起。有个武艺高强的苗族青年郎兰,自告奋勇,斩杀了妖魔,并且治好了头人的女儿。郎兰没有接受苗族头人的任何报答,悄悄地离开了。青年小伙的无私与奋勇斩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苗族头人的女儿,激起了苗族头人女儿对郎兰的无限思念,头人的女儿日日茶不思、饭不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救她性命的那个人。黄富全见此情形,眼看女儿一天天的消瘦下去,很是心疼。于是,黄富全想了一个办法,他召集周围的苗族同胞,在“踩山堡”举行盛大的节庆活动,并且在“踩山堡”中间树立一根高高的花杆,不时有人爬上花杆,眺望载歌载舞的人群,希望能找到郎兰。终于在数天后,郎兰得知此事,郎兰来到了“踩山堡”,并与黄富全的女儿成婚。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七,苗族同胞都会聚集在“踩山堡”,举行盛大的节庆活动。

爬花杆的另一种传说是花杆作为一种神圣的精神信仰,存在于苗族的心中。相传在古代,苗族妇女很多没有身孕,或者是很多出生的婴儿活不了几岁就夭折了,在医疗条件落后的苗族地区,寻遍良方无果后,苗族认为是得罪了神灵,于是,苗族长老率众树立花杆,举行祭祀活动,祈求苗族得到神灵的庇护。每逢哪户人家没有生育,苗族同胞都会在花杆面前祭祀祈祷,并且在花杆顶端放上一锭银子,谁能吹着芦笙,爬到花杆顶端摘下银子,银子就归谁。

二、花杆的制作与竖立

(一)花杆的制作

每年的“踩山节”之前,在确定好要举行爬花杆表演之后,苗族寨老就会聚集一些苗族青年,到深山中去“偷”花杆。“偷”花杆一般是在黎明破晓之前,苗族寨老率领苗族青年,背着斧头,到苗家树林里去寻找适合做花杆的杉木,在选定好杉木之后,寨老会在杉木面前做一个的简单的祭祀仪式,祭祀之后,众人合力砍倒杉木,并将杉木的皮剥掉,再由众人将花杆抬到寨老家或者是当地比较有声望的人家。花杆“偷”来之后,苗家手艺精湛的木匠开始制作花杆,花杆的长度10到15米不等,花杆的粗细得保证爬花杆者能在杆上表演。花杆之所以要偷,原因在于在苗家人心中,花杆是神圣的东西,苗家人民对花杆有着一种敬畏之情,半夜“偷”花杆,表示对花杆的一种敬重,给花杆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苗家人也不会觉得自家树林里的树木被“偷”而不高兴,相反,谁家被“偷”,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花杆的制作很讲究,一定要用杉木做成,杉木生命力旺盛,寓意苗家儿女“肯发肯长”,子子孙孙支系庞大,家族代代兴旺。

(二)花杆的竖立

花杆在苗族心中很神圣,事先准备好的花杆一般是放在当地有声望的人家,到了立花杆那天,祭师在天亮之前率领苗族青年吹着芦笙、背上牛角酒和迎接花杆的祭祀用品来到存放花杆的人家。到了花杆所在的人家,大家一起向主人家敬酒,告知主人家将要把花杆“接”到踩山坪,举行踩山活动。在祭师进行简单的祭祀活动后,众人合力将花杆抬到踩山坪上,并由大伙合力将花杆树立在踩山坪中央,花杆的竖立必须是顺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并且花杆的竖立要与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立花杆时,花杆顶端必须摆在东方,并绑上松杉枝叶,从东方向西树立起来。这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另寓意着苗族同胞的生活如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子子孙孙如松杉枝繁叶茂,常绿常青,兴旺发达。

花杆竖立后,祭师在花杆面前摆放一张方形的桌子,桌子上放着纸钱、香、蜡烛、白酒、香烟若干,以及一个盛有玉米的木制容器。桌子旁边放着一只公鸡,立着一根高约两米的刚砍下的竹竿,竹竿顶端用麻绳绑着一把雨伞,祭祀活动就在雨伞下进行。

花杆的竖立,一般由苗族寨老或者是寨子中有声望的人来完成此仪式。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祭师跪在桌子前面,取出成叠的纸钱,将其拆散,点燃放在花杆前的桌子底下;随后,祭师拿出三个祭祀用的酒杯,呈横一字形规整的摆放在桌子上,并往酒杯中倒满酒;祭师分别点燃三根香,三根烛,插在盛有玉米的木制容器里。纸钱、香、烛开始燃烧后,祭师把公鸡拿到桌子前,用手指掐破公鸡的鸡冠,将公冠上的鲜血用手蘸着,在围绕花杆绕一圈之后涂抹在花杆上。之后,祭师手抱公鸡,向花杆鞠三次躬,将桌子上的三杯酒倾斜地洒在地上,并又在花杆下点燃香烛。

花杆祭祀完毕,踩山的主持人带领大家升起挂着麻布的旗杆,伴随着鞭炮声,旗子逐渐升起至花杆顶端。麻布升至顶端,主持人和祭师相互敬酒,先是主持人向祭师敬两杯酒,祭师端起两杯酒,将一半洒在花杆下;再由祭师向主持人敬两杯酒,主持人和祭师同时拿着两杯酒,一起干杯。主持人向在踩山坪上的每个人倒一杯酒,发一支烟,大家一起庆贺花杆树立起来。

三、爬花杆表演

仁怀后山的苗族爬花杆,大多是三人表演。花杆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许多的文艺活动,如滚牛皮、滚山珠等。花杆的表演,也不是单纯的花杆上的表演,杆上有人爬花杆,杆下则有苗族同胞吹着芦笙,跳着舞,为花杆上的表演增添色彩,同时也起到对爬花杆者的保护作用。

爬花杆者开始花杆表演之前,数量不等的苗族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绕花杆,男青年吹着芦笙,女青年跳着舞,旁边还有一人负责击鼓。三名苗族男青年蹲在花杆脚下,三名爬花杆者快步走到花杆面前,咬着芦笙,踩着肩,双手拉着花杆上之前固定好的横架,凭借臂力和腰部力量,表演者纵身一跃,将身体的下半身搭在横架,这时,表演者松开手,头朝地,脚朝天,手拿出咬在嘴里的芦笙,顺着芦笙的音乐和鼓声的节奏,从横架四周向花杆靠拢,来回的摇摆。摇摆几次,三人又将芦笙咬在嘴里,并且凭借腰部力量爬到花杆的横架上,三人头朝地,脚朝天,做金鸡独立,伸直的双腿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突然,三人头部分别钻进横架的孔中,身体猛得下降,三人凭借腰部力量,脚伸进横架的孔中,脸朝天,背朝地,整个身体凭借腿部力量的支撑倒向花杆,又凭借腰部力量回到原点,如此反复三次,三人再次坐到花杆的横架上。这时,三人中的两人帮助其中一人上到花杆的最高处,花杆顶端的表演者口咬着芦笙,头部支撑在横架上做金鸡独立,另外两人转动花杆顶端的支架,表演者在空中三百六十度转动。做完这个动作,花杆顶端的表演者坐在顶端,另外两名表演者坐在次顶端,三人吹着芦笙,呈三角形状。

所有动作做完,表演者开始下杆,三人分别手捧着芦笙,凭借腿部力量依附在花杆上,随着芦笙的音乐,下一段杆,吹奏一段芦笙音乐,再下一段,再吹奏一段,如此直到从花杆下到地上。来到地上,爬花杆者继续吹着芦笙,同其他表演者一起围绕花杆吹芦笙,跳舞。至此,整个表演结束。

四、倒花杆仪式

表演结束后,后山苗族同胞男女老幼全部聚集到踩山坪,参加倒花杆。

仪式正式开始之前,先由两个苗族青年,吹着芦笙、围着花杆跳芦笙舞,紧接着,由主持人对整个踩山节活动做总结,并且宣布倒花杆仪式开始。同立花杆一样,倒花杆也是一场祭祀活动,只是较之立花杆简约一些。

花杆旁边同样竖立一根高约两米的竹竿,竹竿旁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有酒、纸钱、香、蜡烛等祭祀用品。主持人一边口头念着向神灵祈祷的话语,一边点燃纸钱,将燃烧的纸钱放在桌子底下,拿出三个酒杯,往酒杯里倒满酒,并将酒洒在燃烧后的纸钱的灰烬上,之后再点燃香和蜡烛,插在花杆下。等到这些仪式结束,祭师拿出芦笙,围绕着花杆吹着芦笙,跳着舞。从祭祀的桌子的位置开始,祭师迈开左脚,抬起右脚,身体重心在左脚上,并将抬起的右脚弯曲并且前后左右摇摆,做完这个动作,祭师又将身体重心移到右脚上,如此左右叉循环完成同样的动作,待到顺时针方向围绕花杆绕一周以后,祭师以左脚为重心,右脚和身体三百六十度旋转,按照逆时针方向又重复着之前的动作。如此围花杆绕几周,祭师的祭祀活动结束。

等到祭师的祭祀活动完毕,众人簇拥到花杆脚下,缓缓降下挂在花杆顶端的三色旗,然后众人合力拔起花杆,并将花杆放倒在地上,几个年轻力壮的苗族青年将花杆抬走,倒花杆活动完成。

五、结语

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仁怀市境内,后山乡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苗族文化特色,苗族同胞会讲苗话,唱山歌,吹芦笙,跳芦笙舞,婚姻和丧葬习俗也与周边的汉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作为保留众多文化因子的爬花杆,更是受到广大苗族同胞的深深喜爱,由于爬花杆神秘的历史传说,立花杆与倒花杆的神圣仪式,花杆上表演的惊险刺激,使得爬花杆得以流传至今,成为后山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仁怀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仁怀县文史资料[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2]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仁怀政协学习文卫委.仁怀文献辑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仁怀民族志编纂委员会.仁怀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胶合木双向板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下一篇: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