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见一面”更要常见面

时间:2022-09-09 10:30:53

目前,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将进入选民“约见”正式候选人阶段。针对选民对候选人情况不够了解的问题,去年修改的选举法作出新的规定,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10月26日《新京报》)

你了解你选出的人大代表吗?你有向选区代表反映过情况吗?这样的问题搁在过去,可能不少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在现在和将来,情况恐怕会有一个质的改变。舆论认为,选举前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对话的方式,不仅可以保障选民的知情权,让代表“不再遥远”,还可以增强候选人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的意识,其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但与此同时,由于配套措施和相关规定没有及时跟上,在一些地方候选代表与选民见面,成了仅仅是“见上一面”的见面。比如,不久前某市各区举行的见面会,在见面时间、地点和人数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限制:多数选区的见面会在工作日举行,事前没有报名的选民无法进入会场,会议时间也仅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可想而知,这样的“见面会”也真的只是“见面”而已。

选举的最大问题不是人太多,而是人太少或没人理会,因为这表明公众对民主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或根本就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候选人。笔者认为,真正的见面会应该是开放透明的,候选人不仅要到场阐述自己的主张,更要接受选民的提问,与选民充分交流。任何选民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见面会,不应该设置限制门槛。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见面会的形式,选民就同一议题向候选人提问,让候选人形成交锋,从而使见面会变成一个表明主张的公开竞争。只有这样,见面会的效力才能得到保障。

从深层次讲,代表与选民的见面,不能仅仅满足于选举前的“见一面”,更重要的是日常交往中的“常见面”。不见面,怎么认识;不认识,又如何‘代表’?我们应当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确保双方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的实现,让候选人和选区、选民有更多“见面”的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见面会这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见一面”是民主一小步的话,“常见面”才是民主的一大步。

“深圳无农民”是一种权力幻觉/苗蛮子

近日,广东省第二届农运会于江门举行。深圳决定弃权,深圳农林渔业局解释称,自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深圳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没有农民。“我们不搞形式主义,所以不参加。”后经广东省农业厅多次协调,最终深圳派出代表以观摩者身份出席,但不参加比赛。(《南方都市报》)

深圳婉拒形式主义的农运会,这个理由大致说得过去。可以说,很多所谓的大型运动会,的确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运动。电视一播,报道一登,纳税人的钱就哗啦啦地流走了。但是,深圳婉拒农运会不能拿农民说事。所谓“深圳没有农民”之说,显然是一件“皇帝新装”,它再次暴露出深圳这座城市对农民或农民工群体的偏见与傲慢。这种偏见的背后,是好大喜功、追求虚荣的权力幻象。

深圳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实现土地国有,村委会改名为街道办,村民转成了城市居民,深圳似乎没有了农民。但显然,“村改居”只是身份的转换,而并不意味着深圳所有的户籍村民都洗脚上岸,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脱胎换骨”,不再与农业沾边了。官方以身份关系否定职业关系,显然是对事实的遮蔽。我很怀疑,深圳农林渔业局的某些官员从来没下过基层,以致“躲进衙门成一统,不知治下有农民”。

别说深圳取消村镇不过几年时间,就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存一部分转了身份的人,不会脱离土地。何况,占深圳人口大多数的外来工,很多都是农村户籍,都是农民。外来工群体也是一座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管理者显然不能漠视这一群体的存在。可见,只要是深圳地面上还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存在,就不能说这里没有农民。

说到底,农民是一种职业,并不低贱;而且事实上,深圳再怎么发达,也离不开农民和农民工。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官员否认有农民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而这个说法,竟来自农业主管部门的农林渔业局,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上一篇:“假读书”与市长穿凉凉拖 下一篇:千万富豪的生死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