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多模多频终端发展分析

时间:2022-09-09 10:03:12

TD—LTE多模多频终端发展分析

【摘 要】为满足LTE多模多频终端的市场需求,分析了其技术复杂度,并基于美日韩等国际LTE终端的发展经验,阐述了TD-LTE多模多频终端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提出了优先支持GSM/TD-SCDMA/TD-LTE 3模制式,逐步推进5模、6模核心芯片及终端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TD-LTE 多模多频 芯片 终端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3-0056-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全球信息通信产业日益呈现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大量无线数据用户带来流量的爆炸式增长。而凭借高速的数据速率及灵活的无线资源管理能力,LTE技术赢得了全球越来越多运营商和制造企业的青睐。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共有70个国家完成175个LTE商用网络的部署,126个国家的424个运营商参与投资LTE产业,LTE用户数量超过7 000万。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248张LTE网络实现商用,用户规模超过1亿。而在LTE产业至关重要的终端环节,全球目前已有97家企业了821款LTE终端,其中包含智能手机261款[1]。

同时,因在频谱利用率方面的突出优势,TD-LTE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启动16个商用网络服务并开通63个试验网络。但相比于LTE FDD,TD-LTE产业链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TD-LTE核心芯片及终端环节,合理的终端发展策略将快速有效地推动TD-LTE产业的发展成熟。

2 LTE多模多频终端市场需求及技术复杂度

目前,全球2G移动通信系统仍然拥有众多用户存量,3G技术的产业化和商用化已取得初步成功,国际环境中2G/3G/LTE等多制式的通信网络将呈现长期共存的发展态势。针对未来全球漫游的需求,考虑到全球各国家和地区通信制式的多样化以及TDD/FDD融合组网的发展态势,支持GSM/GPRS/EDGE、TD-SCDMA、WCDMA、CDMA2000、TD-LTE和LTE FDD多模多频将成为核心芯片及终端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多模多频的产品需求无疑会提高LTE终端的技术复杂度,全球核心芯片及终端企业都将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各国家和地区规划使用的LTE频段不统一,TDD/FDD两种制式的兼容加剧频段的分散化,同时考虑到对2G/3G系统的支持,终端射频部分的技术难度大大提高[2];

(2)高达20MHz的频谱带宽以及多天线MIMO、载波聚合CA[3]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LTE设备的技术复杂度,同时双模双待、CSFB、SRVCC等语音方案的实现也将增加产品的开发难度;

(3)多模多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LTE终端的续航能力,因此核心芯片的功耗及终端的集成度都需进一步改善。

目前,LTE终端产品架构主要分为双芯片及单芯片两类,以LTE手机为例,两种解决方案分别如图1、2所示。双芯片方案能够有效利用2G/3G已有芯片产品,但会导致终端功耗的提升,影响用户体验;单芯片方案能够弥补双芯片方案中功耗大的缺陷,但2G/3G/4G的集成芯片需进一步投入研发及生产资源。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案,多模多频都将提高产品的复杂度,导致研发周期的延长及成本的提高。

3 国际LTE多模多频终端发展策略

纵观全球市场,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LTE网络发展迅速,用户集中度较高。伴随着国内TD-LTE扩大规模试验的不断深入,中国LTE市场将逐渐步入商用阶段,因此积极借鉴国际LTE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美国Verizon Wireless

全球LTE商用部署首先从美国拉开序幕。作为全球最大的CDMA网络运营商,Verizon选择LTE FDD作为4G演进技术,并于2010年12月宣布正式启动LTE服务。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目前其LTE网络可覆盖486个城市,接近全美面积的90%,覆盖人口达2.6亿。同时,Verizon的合约用户月平均消费额达145.42美元,ARPU值得以迅速提升。Verizon的LTE大规模商用计划,引发了美国市场的“鲶鱼效应”,也促成了全球LTE商用的星火燎原之势。

Verizon在LTE运营方面的成功与其灵活有效的终端策略密不可分。为兼容3G阶段所采用的CDMA EV-DO网络,Verizon选择CDMA/LTE双模双待技术方案,联合主流芯片和终端合作伙伴,积极推动各类数据终端及智能手机的研发及产业化。双模双待方案在多模互操作、LTE语音方案等方面降低了终端产品的技术难度和复杂度,使得Verizon能够快速推出商用化终端产品,从而带动了LTE用户的快速增长。

(2)日本软银

2012年2月,日本第三大电信运营商软银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正式推出TD-LTE商用服务。截至2013年4月,软银TD-LTE用户数已突破100万,网络规模增长迅速,用户体验良好。

软银在TD-LTE各发展阶段采用了不同的终端策略。在TD-LTE商用初期,考虑到日本国内密集的人口分布及庞大的数据流量需求,软银将单模MiFi作为主打终端,成功实现了3G网络流量的分流。随着商用进程的推进,软银积极拓展终端销售渠道,引入多样化终端以完善TD-LTE产业链。2012年10月,软银在秋季会上宣布联合华为、摩托罗拉、夏普、富士通和京瓷等,推出6款GSM/WCDMA/TD-LTE 3模智能手机,多模智能终端的推出显著驱动了用户的高速增长。

(3)韩国SK电信

LTE技术在韩国的用户接受程度很高,目前用户数已突破2 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0%。其中,发展最快的SK电信于2011年7月正式商用LTE FDD,截至2012年4月其LTE用户数已经超过1 000万。依靠国内三星、LG等终端企业的支持,SK推出了多款LTE终端,以支持GSM/WCDMA/LTE 3模为主,包括25款智能手机、5款平板电脑、2款USB Modem和1款支持LTE功能的相机。同时,SK积极拓展LTE高清电影下载、视频通话等业务应用,并联合手机游戏公司上市网络游戏,吸引了众多年轻用户。

通过Verizon、软银和SK电信的例子可以看出,国际领先的LTE运营商在发展LTE网络时均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产业的发展情况,选择双模、3模作为过渡阶段LTE终端多模多频的技术要求,通过平衡技术难度与市场需求两方面因素,促进LTE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

4 TD-LTE多模多频终端发展策略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共TD-LTE终端166款,仅占全部LTE终端的20.2%,并且主要仍以CPE、MiFi、数据卡等数据类终端为主,手机类终端发展缓慢。而目前国内产业链多以5模13频作为LTE终端的唯一发展目标,过高的多模多频要求并不利于TD-LTE终端的发展。

(1)芯片及终端环节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

LTE多模多频对芯片的工艺、功耗和终端的集成度提出了巨大考验。相比国际企业,国内核心芯片企业开发技术及经验积累仍有不足,在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国内企业的优势主要在TDD领域,在WCDMA/LTE FDD等方面基本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劣势。

另一方面,5模13频的产品需求也相应地提高了终端开发的技术复杂度,增加了终端整机相关设计及生产环节的压力和负担,导致产品开发周期的延长和市场参与门槛的提高,因而打压终端企业投入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并影响TD-LTE终端快速进入市场。

(2)多模多频导致芯片及终端成本剧增

一方面,考虑到技术复杂度及客户需求的紧迫性,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多模芯片及终端的开发,特别是WCDMA等制式的开发工作量较大,大量的成本开销无可避免。

另一方面,若需支持WCDMA等制式,国内芯片及终端企业需要向高通等公司缴纳高额的专利费用。这无疑将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产品成本,最终削弱芯片及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短期内用户规模及需求有限

尽管近年来TD-LTE发展迅速,但目前全球范围内LTE网络仍以热点或区域覆盖为主,产业仍处于不断发展上升的过渡阶段。从长远来看,支持5模甚至6模制式十分必要;但考虑到目前的国际漫游大都以语音业务为主,数据业务漫游的需求比例较低,因此在短期内,支持5模以上产品的用户需求和规模十分有限。

参考国际LTE发展的前期经验,考虑到5模13频芯片与终端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度、成本开销等压力,以及TD-LTE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议国内产业链优先引入双模、3模等手机终端作为国内TD-LTE市场多模终端发展的过渡产品,而将5模、6模手机作为长期的产品发展目标。

这样建议的原因是:第一,过渡产品可减轻芯片及终端企业的研发压力,缩短TD-LTE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企业的资金滚动效率,带动企业投入的积极性;第二,过渡产品技术指标的相对降低将促进产品价格的适度调整,进而有利于TD-LTE终端的快速上量;第三,过渡产品可在TD-LTE市场启动初期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降低专利风险,从而为TD-LTE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GSA. Evolution to LTE Report[R]. 2013.

[2] GTI. Multi-Mode Multi-Band Device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s[R]. 2012.

[3] 王映民,孙韶辉. TD-LTE技术原理及系统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2-24.

[4] 蒋远,汤利民. TD-LTE原理与网络规划设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5] 王令侃,林晓轩,陈炜,等. TD-LTE技术发展及其应用[J]. 移动通信, 2011(6).

上一篇:中国4G:高度关注蝴蝶效应 下一篇:WCDMA移动网新建基站网络质量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