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伴奏中的四种技法浅探

时间:2022-09-09 08:59:08

[摘要] 扬剧的伴奏是对扬剧作品的诠释过程,也是对扬剧作品的艺术再现过程,演奏者不仅要理解戏剧作品的思想内涵, 把握好戏剧作品的音乐形象及风格特点,同时还要在伴奏技巧上下功夫,只有运用多种技法将曲调特殊的蕴含及韵律充分表现出来, 才能感染听众, 达到曲调与演奏的完美结合。扬剧伴奏中的四种主要技法为:接迎有度,寓情于曲;送足音韵,琴心相映;包放有序,驾驭自如;轻托平衡,张弛结合。

[关键词] 扬剧 伴奏 技法

扬剧的伴奏是对扬剧作品的诠释过程,也是对扬剧作品的艺术再现过程,演奏者不仅要理解戏剧作品的思想内涵, 把握好戏剧作品的音乐形象及风格特点,同时还要在伴奏技巧上下功夫,只有运用多种技法将曲调特殊的蕴含及韵律充分表现出来, 才能感染听众, 达到曲调与演奏的完美结合。以下是扬剧伴奏中的四种主要技法:

一、接迎有度,寓情于曲。通过曲调的过门或配音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演唱的节奏、速度及开唱的第一个音符和腔,恰当自如地无痕迹地迎出来,使演唱者感情能得到很好的抒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多读剧本,了解唱段大意,掌握曲调的规律性,熟悉演员的唱腔习惯,才能将所掌握的技巧有目的地运用到唱段中去,圆满地完成伴奏任务。以《白蛇传》中“断桥相会”的“看断桥”唱段为例,当白素贞和小青走到断桥时,小青提起断桥之事,此时,白素贞触景生情,思潮起伏,禁不住阵阵心酸的情绪。伴奏者应投入剧情,将演奏的速度放慢,多用长弓和连音演奏,滑音和换弓时不要有痕迹,揉弦和压弦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白素贞悲痛与哀怨的心情演奏出来。

二、送足音韵,琴心相映。把演唱的尾句过门和腔送足,使人物的思想感情延续下去,通过送音把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变化与发展演奏出来,并送至感情需要和指定之处为好。以《丹凤湖畔》“夫妻夜话”一幕中的“一声菜花叫得我苦泪淌”唱段为例,最后的尾句过门要随着演员表情逐渐地将过门慢下来、轻下来,直到轻得无声为好,这就明显地将尤菜花心潮澎湃、百感交集的心情衬托出来了。

三、包放有序,驾驭自如。围绕唱腔旋律增加音符的数量,伴奏旋律紧紧包住唱腔旋律,腔要包得圆、包得顺、包得自如流畅。如:原来一个音是四分音符,经过包腔处理,和弓法、指法的变化,变为十六分音符,它的实质不变,节奏型多变,使曲调演奏得轻快流畅和愤慨激昂,以辅助演员塑造角色,并增强舞台气氛。包腔也称为“加花”,但不能随便乱加,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去加。“加花”有两种。一是“程式性加花”,基本上是有它固定性的东西,任其唱腔变化多端,伴奏仍按程式旋律进行,形成一种“自然和声”的艺术形式;二是“随腔加花”:是根据演唱旋律的主要特点,进行装饰的加花或增减音符数量,更换个别的音符,使旋律流畅,更能使演员感情得到发挥。

四、轻托平衡,张弛结合。戏曲乐队在伴唱中要控制音量,随着唱腔的轻重缓急的变化而变化,使观众听懂唱词,了解情节,决不能任意发挥,乱用技巧,否则有损整体艺术效果。此外,在演奏配音时要注意轻,配音不仅帮助演员表达剧情,烘托气氛,更重要的是让演员念白清楚、表情自如。假如一段配音只顾演奏得响,这既不能帮助演员表达情感,又淹没了念白,相反的需要响的时候也未能突出。让有“让弦”和“干唱”,如让弦滚板、数板、探亲联弹等,伴奏只跟过门不跟腔,有些曲调用弹拨乐器跟唱,这样很富于表现力。演员在干唱时,任何乐器都没有,只有指挥用板打节奏,使演员尽情发挥。如:堆字大陆板、梳妆台,待演员唱至感情最集中和升华时,伴奏再加入,这样更突出了剧情尾声的高潮。

戏剧伴奏的形式和风格,是戏剧伴奏中最丰富、最重要的灵魂,需要我们戏曲工作者进行不断地挖掘与探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前进,不断壮大。

作者简介

刘成喜,男,194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二级演奏员。中国剧协会员,中国音协会员,省剧协会员。启蒙于扬剧著名琴师陈大友、张玉成老师。1980年毕业于省戏剧学校,同年分配到省扬剧团。先后在《马娘娘》、《凤箫怨》、《百岁挂帅》、《巡按还乡》、《白蛇传》、《母亲河》、《王昭君》、《情定关山》、《丹凤湖畔》、《断太后》、《李慧娘·鬼怨》等百余出剧目中担任中胡及主胡的演奏工作。

上一篇:符号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动画片《冰河世纪》的角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