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少五多”助幼儿阅读

时间:2022-09-09 07:45:11

“五少五多”助幼儿阅读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越来越受到园所和家长的重视,其中,抓住孩子的“黄金阅读期”,做好前阅读准备是很多家长的首选内容。本人根据多年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发现:帮助孩子有序地、有理解地阅读,这是预防智力惰性和学习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把握好方法和策略,把握好儿童这一人生读书的敏感期,是幼儿园教师和学前儿童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少一点主观臆断,让孩子多一点选择的机会

新生刚入学时,我曾就孩子所拥有的图书来源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孩子的图书都是由教师或家长提供的,很少是由孩子自己选择决定的。家长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取舍,在取舍时,往往十分重视教育性而忽视文学性。有的家长根本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听别人说哪本书好,就直接从书店买回来让孩子阅读,还十分笃定地对孩子说“这本书很好看,里面的故事能告诉你很多的道理”等,武断地认为大人喜欢的图书孩子也一定会喜欢,就一定要去阅读,主观臆断十分明显。有的家长表面上是带着孩子到书店,询问孩子喜欢什么书,但是又不时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购买自己认为好的图书。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甄选图书的兴趣和能力。其实孩子更喜欢的是故事性强、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书。所以,家长可以多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结构清晰、情节富有悬念、一波三折、语言简练生动、角色动作表情凸显有趣的图画书,并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孩子们自主选择,自主阅读,不断积累阅读经验。

二、少一点急功近利,让孩子多一点品质的养成

(一)淡化识字,注重兴趣的培养

家长要摒弃一边带孩子看书一边教孩子识字的习惯,不能将阅读与识字等同起来。面对同样一本图画书,如《逃家小兔》,孩子的兴趣点与成人希望的关注点往往不完全吻合。当孩子看到自己熟悉或向往的形象和情节时,自然就会对图书发生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翻阅,或停留反复阅读,或着急地往后翻阅,想尽早知道故事的情节发展。家长如果照本宣科,不注意观察和在意孩子的情绪,那么枯燥的文字讲述只会让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就这本书而言,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陪伴孩子享受美好的阅读时光。一是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如这本书的封面,在温暖的色调衬托下,可爱而略带叛逆的兔宝宝与善良聪慧的兔妈妈在一起促膝谈心的和谐画面,感受书中的色彩美和画面美。二是适当停留,让孩子想象兔宝宝还会想逃到哪里去呢?妈妈会放弃吗?那会怎么说?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情节。三是和孩子一起学说和演绎兔宝宝与兔妈妈之间饱含情感的对话,体验读与演的无限乐趣,提高图画书的情感陶冶价值。长此以往,孩子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孩子面对画面中经常出现的文字符号,也自然地会从陌生和漠然慢慢发展为熟悉和关注,从而提高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

(二)淡化结果,注重习惯的养成

家长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过于看重孩子今天看了几本书,会不会复述,而是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1.坐直看书的习惯

不宜经常性地让孩子坐在软垫上看书,这样虽然舒适,但如果不把握好度,会养成不正确的看书姿势。入小学后还会在课堂上出现懒散的姿态,东倒西歪,影响自己和他人听课。应该让孩子手捧图画书放在桌子上,眼睛离书一尺远,以帮助孩子保持挺拔的身躯和良好的视力。

2.坚持看书的习惯

除非特殊情况,应鼓励孩子每天都看书,养成坚持看书的好习惯,让各类书籍成为孩子的好伙伴。可以更换图书,也可以反复阅读一本书,还可以引导孩子翻阅系列丛书,帮助孩子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或经验,拉长拉宽知识链条。每次看书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0分钟以内。家长多倾听孩子的讲述,让孩子体验“成就感”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奖励,孩子会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增强阅读的乐趣。

3.自主看书的习惯

孩子在看书时,尽量不要打扰,减少干扰,让孩子集中注意力静心阅读,独立思考。当然,自主阅读不代表就是让孩子独自阅读,有的家长把书给孩子后,就去干自己的事情去了,任由孩子自己看,不管不问。孩子看过以后,没有交流的机会。孩子在看书时,家长要注意关注孩子的阅读状态,看完后可以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可以适当示弱,询问孩子书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哪里最有意思?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翻阅前页和后页,找到其中的关联性,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乐于提问的习惯

将提问的主动权让给孩子。同样的绘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疑问和困惑。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有的会问:“这一次,狐狸会吃到萝丝吗?”有的会问:“狐狸平时那么聪明狡猾,为什么不绕过草垛呢?”还有的会问:“为什么那个钉耙不会砸到母鸡萝丝呢?是萝丝特意放在那里的吗?”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要尊重孩子对图书中不同人物、情节的兴趣,否则积攒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慢慢便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失去问题意识,失去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机会。应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与孩子一起来回翻阅,共同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从而帮助孩子梳理思路,更好地理解图书的内容。

5.细致观察的习惯

有的孩子愿意读,但只是随便翻看,对内容不知所云;有的孩子看得很认真,但讲述时却不得要领,偏离主题;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就绕道走,获取的只是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信息。所以,除了要引导孩子关注图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还要注意一些看似次要却很重要的信息,如画面的背景和色彩、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特殊的符号系统、前后迥异或相似的图片等,这些往往都是很关键的信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角色的情绪情感等息息相关。可以让孩子参照背景、记号,通过来回翻阅、想像猜测、反复观察、查寻验证等,逐渐建立画面与情节、图片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

6.乐于分享的习惯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图画书跟小伙伴一起翻看,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和家人或者小伙伴来分享;鼓励孩子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困惑大胆表述出来,与他人展开讨论,一起寻找线索和答案。在分享和交流中,来自他人的称赞和掌声,会大大激发孩子的阅读愿望和创造兴趣。

三、少一点标准答案,让孩子多一点想象的空间

要鼓励孩子读出自己的故事,少用故事中的固有线索和答案来限制孩子。拿到一本新书,家长可以先阅读,然后有意识地将图书分割成几个部分,分阶段让孩子阅读。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可以设置一点悬念:“接著会怎么样呢?萝丝心里会怎么想?狐狸又会怎么想?”还可以将后面的页面遮蔽,根据封面猜想,孩子会根据已有经验,或根据页面的前后联系进行想像和推理,无论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想之外,多种多样的答案都会给孩子带去无穷的乐趣。假如这样会如何,假如那样又会怎么样?孩子有了这些假设的策略技能之后,可以将之迁移到未来书面语言的学习中去。另外,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固定思维来判断故事的情节发展,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并要求孩子说出其中的理由,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及思维能力。

四、少一点应付差事,让孩子多一点陪同的伙伴

家庭文化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同化和强化作用。智慧的家长不是光舍得多花钱给孩子买高档的书刊,而是愿意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阅读。比如养成每天伴读10分钟的习惯,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让阅读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内容。陪伴不是代替,要将孩子的听和复述转为孩子的看、想和说;要多让孩子和同龄小伙伴一起阅读,一起共享和交流。如可以采取故事接力、故事表演、我说故事情节你找到图书页面等,从一本书拓展到另一本有关联性的书,帮助孩子打通知识链条,在迁移中唤醒已有经验,获得更多的阅读愉悦。

五、少一点固定模式,让孩子多一点表达方式

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表演,而且对故事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让孩子通过独立构思、清楚完整地复述故事之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大声诵读故事、边表演边讲述、根据线索续编故事结尾、根据故事名称和角色创编新的故事并自制属于自己版本的图画书、合作制作角色头饰和服装、角色扮演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每个儿童都拥有与生俱来的语言敏感性,需要家长能够坚持理性的阅读理念,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克服功利思想,目的单纯一点,让孩子享受阅读。家长也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用标准的语言教他学习说话,用准确的遣词造句教他表达,做到持之以恒,必然会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阅读的品质,为今后入小学乃至更长远的学习带来无穷的内在动力。

上一篇:演绎画家的一生 下一篇:音乐游戏让音乐活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