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川西尔苏人

时间:2022-09-09 07:41:21

探秘川西尔苏人

尔苏是使用尔苏方言的一个藏族支系。尔苏藏族主要分布在藏羌彝产业文化走廊东端。学者认为,有三个藏族支系使用藏语尔苏方言。尔苏方言分三个次方言:使用“西部方言”的里汝藏族人口约7000人,居住于凉山州的木里、冕宁和甘孜州的九龙三个县;使用 “中部方言”的多续藏族不足2000人,居住于冕宁县东部地区;使用尔苏语东部方言的尔苏藏族有16000余人,主要居住在凉山州的甘洛、越西,雅安市的石棉、汉源四个县。尔苏村庄散落在南丝绸之路古驿道的零关道地区,史称“河道七场四十八堡”之中的二十九个堡。甘洛尔苏人属于“大路五堡”之中的两个“堡”。现在相对聚居在蓼坪乡、则拉乡、团结乡、平坝乡、新市坝镇。人口为四千余人。山林幽幽,沟壑纵横。千百年来,他们隐居在深山老林里,鲜为人知。尔苏是无文字族群,没有文献史料;加之“不谈族谱”(mbbae shwa mbbae a nyo)的祖训,使他们更加神秘莫测。有人说他们来自西边,有人说他们来自北方,还有人说他们来自东方,是古蜀国的后裔。他们以中央帝国自居,“东方汉帝王(sha qo nzza ssa hbu),……中间尔苏王(wo zzyi yi ssa hbu)”。谜一样的尔苏人,蜜一样的尔苏情。

“琅比(ra nggae byi)”,是尔苏人的传统节日。按照活动主旨,汉译“还山鸡节”。粮食丰收了,人畜平安了。三月许愿射箭节,九月践约还鸡愿。用白公鸡敬神,感谢先祖,感谢山神,感恩大自然。以活态形式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土得掉渣”的祭祖民俗文化。琅比是万物有灵、先祖崇拜、山神崇拜、白石崇拜的文化遗存,2010年被列入凉山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应邀到甘洛县王连和家参加琅比活动,开展嵌入式田野调查,经历了一个“认识尔苏、了解尔苏”的过程,见证了庄严神圣的“还山鸡”仪式活动。甘洛交通方便,成昆铁路甘洛站,位于成都至西昌的中点。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王家于十五年前从则拉乡磨房村迁居到新市坝镇新民村一组上堡子。上堡子离县城约2千米,有汉族80户,352人;尔苏42户,205人;彝族22户,105人。多民族和谐共居,多元文化并存。

“粗不呷”与文化变迁

九月初一上午八点,我们抵达王连和家,看见一家人都在忙着做准备工作。王连和的父亲,九十高龄的王志友(jji mae la ssyi)老人看见我们就站起来,打开一瓶白酒,到神龛下给祖先敬酒,为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祈福。大意是说,今天来参加仪式的人都要“来的高兴,去得吉祥”。客厅靠墙摆放着一个大酒坛,坛口插着一根弯竹管,搭着一张新毛巾。主人家说,这是自家酿造的祭祖用的坛子酒。现在已经开坛,用冷开水浸泡着,下午要用坛子酒祭祖。坛子酒就是藏区的咂酒、彝区的竿竿酒。因为尔苏语称(jji wu),是坛子里装的酒之意,所以译名“坛子酒”。敬酒祈福,是尔苏人常态化的仪式符号。

几位男子正在制作“粗不呷”。粗不呷是专门用来盛放祭祀品的祭具,每年还山鸡节都要做新的。树条用的是山林里生长在大树下,营养不良不易成材的红皮桦槁树(zhe nyi si)。粗不呷直径约3厘米,长约2米。用弯刀把木条的大头削尖,便于祭祀时插入泥土里;树条小头被劈开成四瓣,用篾条编织成漏斗状,用来盛供品。制作好的粗不呷是祭具,具有法具的性质和功能,要立靠墙边干净的地方。各家族使用粗不呷的习俗有别。则拉乡的吉满(jji mae)家族(汉姓王),每户人用两根粗不呷。蓼坪乡清水村的昂古(a nggu)家族(汉姓周)不用粗不呷,直接把祭品放在大树叉上。传说,有一年,周姓家族在山上琅比,酒喝醉了用粗不呷互相戳,弄伤了人,从此周家禁用粗不呷。蓼坪乡其他各家族,有用两根的,也有用三根的。有祭献三只祭鸡的,要用四根粗不呷,东南西北各插一根。团结乡的巴尔(ba er)家族(汉姓杨),每家祭献两只鸡,用三根粗不呷,一前两后,摆成三角形。上述这几个乡,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在使用粗不呷上就出现了不同的方式,这一家一俗是尔苏文化家族化的具体体现,是文化变迁的结果。

“呷呢呢”的传说

在男人们忙着做粗不呷时,一个年轻姑娘在忙着爆荞米花。爆完荞米花,洗锅烧水。几个身着盛装的尔苏姑娘挽袖洗手,把苦荞面粉倒在盆子里加水和面,制作“呷呢呢”。呷呢呢是花式荞馍,是祭品之一。荞面成团后,搓成条状,等分成几十个小面块。两个姑娘把小面块捏成中间粗两头细的纺锤形三棱锥,再拧成螺旋状;另一个姑娘把一正一反的螺旋状荞面条两两并贴在一起,变成中间粗大两头尖细的菱形花纹面块。其间,还制作了一些酒杯状和碗状、小鸡状、小猪状的荞面模型,一起下锅煮熟定型。捞出放在筲箕里面,趁热选了几个形状好的荞馍敬家神。呷呢呢平时是不做的,只在还山鸡节和火把节等重大祭祖活动时才做。过去,呷呢呢是不能给外人吃的。有一个故事这样说:

从前,有位汉族老人到尔苏家做客。适逢还山鸡节,他看见形状奇特的呷呢呢。主人家本来热情好客,却没有拿这个馍馍给他吃。他很想品尝一下,便问尔苏老人,这是什么馍馍?这么好看,怎么做的?尔苏老人不能违反祖规,又不愿意得罪客人。想了一想,他灵机一动,说这是“胯胯馍馍”,是把面块放到大腿上揉出来的。汉族老人听了,嫌脏,就不吃了。

王家在则拉乡的时候,严格遵守这个祖规。现在,这个老传统已经不流行了,花式荞馍人人都可以吃。下午聚餐时,客人和主人一道享用。则拉乡磨房村是近千人的尔苏聚居村,按照时序,有春节(nzza zhuo)、拉巴(hla bbae)、射箭节(tro le ngu)、贞朵屋(zhe hdo ngu)、还山鸡节(ra nggae byi)、冬月年(bu yi nzza zhuo)六个重大祭祀性节日。祭祀仪式体现“家族认同”,王家搬到新民村十多年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仪式文化嬗变。祭祀仪式体现“族群认同”,反映了民族和谐的观念。

各地出产不同,祭品有别。石棉、汉源出产糯米,祭祀品有糯米粑和腊肉;甘洛尔苏人,都居住在高山,主产荞麦,不出产糯米,所以祭品为花式荞馍和鸡蛋。个别人还用麻花和蛋糕代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种仪式象征变异现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赞觉神”与“检浴仪式”

十时许,准备出征,由王志友老人主持仪式。尔苏人烧香用灰钵。早上开坛子酒时,把酒坛封口的灰盖撬下来备用。烧香前,用刀削去突出部分,挖出一个凹坑。所有祭祀用品准备妥当,老人在灰钵里加入柏树枝条、荞面粉、油渣、腊肉骨头等,再添上一些燃烧的火炭,顿时香烟袅袅。一个年轻人在院坝里点燃了蕨蒺草。老人把挖锄、钉耙等农具放在滚滚浓烟里转三圈。这表示用烟消除了农具上不干净的东西。王连和从里屋捧出一个石头交个老人。这是尔苏人家家户户供奉的白石神“觉(jjo)”,常年被涂抹和刻划,使石头略显咖啡色。老人一边吟诵“赞觉辞”,一边用木炭在石头上刻划。尔苏是一个多元崇拜的族群,石神崇拜是他们民俗文化的核心。他们认为白石神是开导尔苏人从蛮荒时代走向现代文明的神明。白石神是赐予尔苏人智慧和力量的智慧之神和战神。白石崇拜,是古氐羌遗俗,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广泛的民间习俗。赞觉神后,老人开始“检浴(er mbbu sho)”,烧红的白石头和嫩蒿草叶子一齐放进半瓢水里,用沸腾的水蒸气熏所有的祭品和祭具。祭祀用品全部在浓烟里转三转。检浴是清洁仪式;在桑烟里转三转也是清洁仪式。多次清洁,表示对先祖和山神的尊敬和友好。

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子们在火堆的另一头等待着,依次接过已经清洁的祭祀用品。海螺声响,祭祀队伍出发。桑烟滚滚,海螺声声。祭主端灰钵走前面,其余的依次排后。众人不停地齐声高呼“传也――传啊――”。到达祭祀点前,呼号停止,所有女性停留在山腰等待;男丁无论老幼全部上山,到自家祭祀点开展祭祀仪式。

过去,祭鸡要求是白色雄鸡。后来白色雄鸡难觅,非白色公鸡也可;再后来,祭祀用鸡数量增多,没有下过鸡蛋的雌性鸡也可以用作祭鸡。现在,祭祀鸡不分颜色不分雌雄了。

祭祀仪式与仪式禁忌

1.烟祭。把冒烟的灰钵端放在祭祀点正上方,添足香枝、荞麦面、爆荞米。香味浓浓,桑烟袅袅。在祭祀点下方用自带的干草燃起一堆火,扯一些湿草盖上,使其浓烟滚滚。燃薪炭行烟祭,燃草放烟也是烟祭,寓意召唤山神来飨祭,烟祭是白祭的一种。吹响三声海螺,再次召唤山神。

2.酒祭。祭主把酒祝山神(me ve ssw hla)。左手端酒杯,右手用鲜蒿枝蘸酒挥洒:

阴山阳山,山神水神和土地神;阳春三月,射箭节上祈福诸神;风调雨顺,六畜齐旺五谷丰登;金色秋天,祭祖还愿披沥赤忱;美味佳肴,鸡蛋荞馍美酒敬神。尔苏人家,吉祥如意永沐神恩。

3.白祭。把粗不呷削尖的一头栽入土里压实。摘下一张干净的阔树叶垫在漏斗里。把爆荞米花、花式荞点和那些模型荞馍,各取小部分,放在漏斗里。把熟鸡蛋高高举过头顶,依次面向东南西北四方叩首膜拜三次,口中吟唱“言凰――,旺凰――”。叩拜结束,剥开蛋壳,掰一小部分放到漏斗里。四方叩拜吟唱,是古代祭祀舞蹈遗存。

4.红祭。又叫血祭,是还愿祭祀的主祭,要跳祭祀舞。双手捧着大公鸡,高高举过头顶,然后弯腰鞠躬。口中不停地吟唱“言凰――,旺凰――”,面向东南西北四方叩首,连拜三次。告诉山神和列祖列宗,我们还“鸡愿”来了,感谢赐福,感谢庇佑。拜毕,把白公鸡杀了,鸡血抹遍“粗不呷”,拔鸡毛粘在粗不呷上。切下爪子、嘴壳子和翅膀尖尖,放到漏斗里,表示整只鸡都敬献给山神了。白鸡祭神源远流长,是《山海经》记载的上古西北民俗。现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内,诸多族群均有此俗。

5.等待。四个仪式结束,把祭鸡和没有用完的祭品收归背篼。用水熄灭火堆和灰钵里的火星。收拾全部垃圾装袋带回,只留下祭杆和散落的鸡毛。下山到台地上和妇女们汇合,分食没有用完的食品。有妇女拿出专门带去的熟食,有腊肉、香肠,有超市购买的凉菜和卤菜。大家边吃边喝,小声谈论着,仔细观察祭祀点的动静,观察飞鸟最先飞临谁家的祭祀点。尔苏人认为,飞鸟来啄食,表示山神爷光临祭祀点。接受飨祭的山神一定会保佑自己的家族,正所谓“飞鸟临,吉祥到”。因此,尔苏人养成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

6.祭祀禁忌。祭祖敬山神是讨好先祖和山神的家族行为。所以,不能有成年女性在场,以免诸神不悦;不能高声喧哗,以免惊扰诸神;不能在祭祀点现场喝酒和吃东西,那是神仙飨用的地方,你争飨祭品是大不敬。不得砍伐或攀折树枝,那是神仙休憩的地方,破坏环境会惹怒山神。各家族祭祀林有别,同一家族祭祀点的选择,要按照辈分大小和年龄长幼分开,不得乱排;过去有等级划分的时候,尔苏人分主(sa)、仆(ver)两个等级。一个家族内,存在两个等级时,仆属要在坎下矮一台的地方祭祀,不得和主家在同一等高线甚至更高。

敬酒祈福娱神娱人

回到家里,被孙女搀扶回来的王志友,打开早上开坛的坛子酒,把酒祝辞(hdo ra ngu):

感谢先祖庇佑,给大家平安吉祥,让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年的今天,我们还要把酒祭祖,还要给先祖敬献白公鸡和花式荞点。

敬酒仪式结束,拼酒活动开始。轮番比赛喝坛子酒。酒坛口有一个竹片标记,离坛口约有两厘米,凉开水注满坛口,通过吸管喝酒,液面下降两厘米,大约须喝下0.3升酒。敬酒以“现出标记”为一个单位,现一次算一杯。你来我往,互敬互献。敬酒人唱歌助兴,被敬酒的人要快速喝酒。一首歌唱完,“一个单位”的酒必须喝完,否则得添满了重新喝。也有人随着歌声踏歌起舞,即兴舞蹈。这时候,一些不胜酒力的已经喝趴下了。有人提出要喝啤酒,王连和打开厢房门,拖出几件啤酒和一桶白酒。现在回家了,不是在树林里,没有忌讳了,白酒啤酒坛子酒,喜欢那种任你选。酒量大的开始喝白酒,开始用小杯子,后来改用大杯子,再后来开始喝“豪华杯”。祭祖仪式娱神娱人,和睦亲族,团结地邻。

放下祭祀背篼,几个年轻人分工,三个青年人负责宰杀小猪、砍猪肉、煮坨坨肉;另两个小伙子负责打整祭鸡。祭鸡必须用火烧鸡毛,不能用开水烫,这是尔苏人的祭祀习俗。烧出来打整干净,切块煮熟。选择祭祀鸡肉到神龛下敬先祖。

下午五点开席。宾主和邻居分批入席,三人一席,一排七席,一共摆了三轮。过去,为了尊重先人,祭祀过的鸡肉,只能由本家庭成员吃,就是出嫁的女儿回家也不能吃;若有远客来,只能够杀猪宰羊款待,不得用祭鸡肉待客。新民王家的祭鸡肉摆上席桌,大家共享。在族群平等和文化多元的今天,通过仪式过程,强化族内各种文化认同、重构族际关系、强化乡村人际关系。过去的家族认同过渡为现在的“区域认同”“归属认同”。

“琅比”民俗文化与传承

琅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琅比仪式是符号与价值相结合的系统。琅比仪式以人和神的交流为“动态焦点”,仪式的“象征空间”为人、神、桑烟、祭鸡、蛋、酒、荞馍、粗不呷等。以桑烟为媒介,通过烟祭、白祭、红祭和酒祭等方式开展人神的交往和交流,传达和传递人对神灵的友好之情,讨好诸神,与神灵形成伙伴关系,结成同盟。琅比凝聚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内核。

琅比,作为尔苏人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文化表征,每年在尔苏人的社会生活中展演。在共同的历史记忆、集体参与和文化符号的重复体验中构建认知,凝聚族群,强化认同。它也是族长鼓舞部众建立生存信心的手段。

琅比的传说。尔苏藏族是个无文字的族群。尔苏人的族群文化记忆,全靠口耳相授的口头文学和年复一年的仪式操演。被列入凉山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尔苏根古歌《毛希子尔般(meo si zyi ryi mbbae)》……创世始祖纳古策,站在石上融石中,化为世间白石神(jjo)。……从此以后,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觉神调教和指教……《毛希子尔般》内容很多,平时忌讳演唱。演唱是尔苏人“说根道古”的“骨歌(gga yi ryi gu)”。“骨歌”的歌词固定不变。其中,第二部分就是尔苏人关于“白石神(jjo)”的诠释。

桑烟,煨桑烟祭,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熏烟洗去身上的污秽,以迎接神灵的到来。这是远古的祭祀礼仪。久而久之,作为仪式固化下来,成为尔苏人常态化的祭祀仪式符号。桑烟可以通达天庭,在人神之间传递信息,有人受到不白之冤的时候,会在没有人的地方烧一堆火,让滚滚浓烟把自己的冤屈上达天庭,告御状。

尔苏人认为,每座山上都有一个管理神,每条大河也有一位管理神。所以还山鸡祭祀的时候,都要请到:“东边的东山神,西边的西山神、管理人畜平安的平安神、管理水涨水落的水神”。邀请他们来飨祭。祈愿诸神要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庇佑村落居民。

琅比,作为民俗,在宏观上具有区域性,在微观上又体现为家族性。在宏观上,琅比文化表现出地理类型特征。1.首先,石棉县和汉源县的尔苏人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还山鸡仪式,比甘洛越西提前两个星期。他们地处大渡河边,海拔相对低,地区气温较高,庄稼成熟时间比甘洛早些。其次,石棉县紧靠康区,受康区“转山”文化影响,有人称“还山鸡节”为“环山节”。从打造旅游产品的角度出发,还山鸡节嫁接了尔苏人送魂、送祖灵的开路仪式,增加了节日祭祀内容,增加了游客看点,但是仪式内涵发生了变异。再次,石棉尔苏人在还山鸡节高唱“觉里曼莫(jjo lyi mae mo)”歌,甘洛尔苏人只有在训牛的时候唱“觉呷”。还山鸡节时由祭主吟唱《觉神赞》,没有人唱“觉里曼莫”歌。2.越西县,随着尔苏人的大量外出务工和外迁,实际居住人口锐减。加上部分尔苏人与其他民族杂居,大部分尔苏人不过还山鸡节,代之冬月十九的“太阳菩萨节”。太阳菩萨节主旨也是祭祀。祭祀对象为家神、山神和太阳神。它是汉族庙会文化的涵化,还山鸡节文化在越西县高度濒危。3.甘洛尔苏人生活在横断山脉东沿的深山老林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地缘文化。他们相对聚居,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民俗文化传承和保留相对好些。他们坚持琅比,举行还鸡愿仪式。虽然存在民俗仪式家族化现象,但是总体上步调一致,节日主旨不变。

在微观上,尔苏人分布在不同的乡镇和村落,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有别,祭祀仪式的生态环境不相同,产生了仪式家族化现象。即使同一个村落,由于家族来源不同,迁入时间不同,代际传承信号衰减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了各家族或同一家族不同人户的祭祀仪式不同。所以,在则拉乡磨房沟村,有些家族不过还山鸡节,有些家族虽然过节但不隆重,有些家族非常重视。祭鸡的需求也五花八门,数量上有一只、两只、三只之别,品种上有白公鸡、公鸡、鸡的区别。退耕还林还草后,苦荞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荞面难觅,做花式荞馍的人减少,代之糕点糖果者多。很多年轻人不会做花式荞馍。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琅比,从仪式形式到仪式象征,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尔苏文化的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尔苏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宝库中灿烂多姿的瑰宝。神秘尔苏人从远古走来,魅力尔苏人走向未来。

上一篇:让课堂弥散语文味的芬芳 下一篇:小米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