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武 铁血担当铸剑忙

时间:2022-09-09 07:10:40

他,矢志铸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多项,成果全部转化为战斗力。

他,曾被国家科协授予“求是杰出青年奖”,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岁被评为二炮导弹技术专家时,在专家队伍里年纪最小。

他,带过的研究室被评为二炮“新武器装备建设先进单位”,室党支部获“二炮十大砺剑堡垒”殊荣,荣立集体二等功。

他,曾被评为“二炮十大砺剑尖兵”和“装备研究院十大科研标兵”,近日,他荣立了二等功。

这就是二炮装备研究院某所研究员汪德武铁血担当的铿锵足音。

承载使命敢亮剑

“经费紧张,做一次试验不容易,目前已经进入很深,不做下去,将前功尽弃。”研制单位老总说。

“但做下去的结果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必须停下来。”年轻的汪德武不容置疑地说。

这是发生在数年前汪德武与研制单位老总的一次较真。技术上亮剑的结果是,对方阴沉着脸拂袖而去。

1990年,汪德武从二炮工程学院硕士毕业没多久,就接受了某新型导弹武器系统重大研制任务,他一边为系统建目标模型,一边做检验和概率分析,逐渐使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5月间,在一次关键试验的最后关口,测试系统显示的原本应该是60千牛的力,却突然变成了40千牛。那20千牛的力,怎会泥牛入海呢?汪德武时任军方试验组组长,责任重大,对这一现象他决不能轻易放过,所以他坚决叫停。但合作单位的现场总师表示可以继续。因而就发生了前面那一幕。

那时,汪德武年仅33岁,但他已经投入了将近10年的心血和汗水。十年磨一剑,甘苦自知,他何尝不想早成功,但军人要为打赢负责。第二天,汪德武正琢磨着该如何去找对方再深入探讨一次,然而,那位总师先来找他了。“昨晚我考虑了很长时间,你的意见是对的。就照你的办吧!”总师说。汪德武见老总主动找他,也非常感动,一老一少又并肩战斗在一起。他们重新“归零”,当他们左冲右突,终于拨开重重迷雾,见到鲜红的太阳时,情不自禁地击掌相庆。

这年初春,走过“高山大川”的汪德武,在人民大会堂捧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奖状,领导称赞他们以卓越的工作,让“杀手锏”武器系统在关键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军人天生为战胜。某新型导弹战斗部在研制初期,飞行试验没有达到战标,有关部门认为,该型号研制难度太大,难以成功;内部同志也有下马的想法,汪德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他深知,这是一块“烫手山芋”,万一失败,就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但他更清楚,该型弹头是提高二炮作战能力的重要砝码,我们不能考虑个人得失,要敢于拿下“争气工程”。当时,汪德武除了能力上的自信外,更多的是身上那份责任担当。他一方面立下“军令状”;另一方面论证提出了十几种改进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大量实物仿真,优选确定了最佳路径,经十余次地面和飞行试验,最后百炼成钢,为“杀手锏”家族又添了一个可以“千里封喉”的利器。

引领潮流夺先机

当导弹长途奔袭,凌空而来的瞬间,坐在指控中心大屏幕前的汪德武,心在“嘭、嘭、嘭”地跳!这是他们苦心研制的几个导弹战斗部的最后一枚,成功,将大功告成;失败,将推迟整个进程。所幸长剑如期“赴约”,摧毁目标物并燃起冲天大火。试验成功了!

那年初春,汪德武承担了一项前沿课题,要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数个适合打击不同目标特点的新型导弹战斗部,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可大大提高导弹的作战效益。

当时,在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上存在分歧,有同志认为一些先进技术短期难“破茧”,不如在现有基础上改进来得快。但汪德武认为,引领潮流,才能赢得先机之力。他带领大家采用理论计算、数值仿真等创新方法,在关键技术上做了革命性改进,提高了武器的爆炸效果。他们还改革论证模式,打破常规,从武器立项论证、实弹飞行,到定型生产、形成战斗力仅用3个月,创造了二炮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作为主体室主任,他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二炮通令嘉奖,荣立二等功。

艰难之中,再显身手。这年,汪德武挑起导弹拓展打击能力研究重担。这项课题难度是既要保持弹头原有打击能力,又要使武器有效击毁新的目标。面对困难,汪德武决心“为虎添翼”。他带领大家利用仿真计算优势,摸清了导弹战斗部过载情况,与工业部门共同进行了引信方案设计。遗憾的是第一次飞行试验遇到了坎坷,汪德武没有在挫折面前退缩,他带领大家更新思路,在穿越激波和飞行过程等尖端领域做文章,最终揭示了故障机理,提出了超越妙招,雷与火的击打,锻淬了长剑的钢火,按期将拓展打击能力后的武器推向作战前沿。

忠诚无畏趟雷区

某型弹头药效高,威力强,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武器的使用安全性问题,越发显得突出。面对未知领域,汪德武进行了充分调研,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二炮导弹使用特点,提出了某型导弹使用安全性试验方案,并组织国内相关技术优势单位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试验。

试验险象环生。为了考核各种炸药抗火烤、枪击、爆轰的性能,汪德武必须带领大家一一刺探“雷神爷”的脾气。火烤试验就是把高爆炸药放在烈火上烤,看炸药能承受多高温度的烤灼?由于各种炸药燃点不同,受火烤灼后不知什么时候发生爆燃或爆炸,为了观察和记录弹药变化情况,他们要在现场盯守。一次,现场发生爆燃,汪德武躲闪不及,手臂被烧出一大片水泡。

枪击试验按照国际惯例,应选择自动发射机枪,但限于时间和条件,自动机枪没有按时到位,只能使用手动机枪,由于对子弹击中炸药的强度有要求,射击距离不能太远。掩体虽然进行了加固,但如果发生爆炸,弹片可能从瞄准口飞进来,造成伤害。一次,有块弹片反弹在瞄准口侧壁,崩起的水泥渣擦伤了王德武的脸。

殉爆试验,是引爆一种弹药刺激相邻另一种炸药,这项试验的危险性在于插雷管。由于新式雷管异常敏感,磕碰或静电都可能发作。一次,有位操作手不慎将雷管掉在地上,正当他要去拾起时,汪德武大喊一声:“快闪开!”这位操作手听到提醒及时卧倒,过了一会儿雷管没有爆炸,汪德武才找来机械排险。

忠乃武魂。那年12月,汪德武组织多个单位历经艰险,进行飞行试验,把忠诚无畏的诗篇镌刻在茫茫大漠。隆冬的戈壁,寒风凛冽,气温接近零下40℃。大家的手被冻得连笔都握不住。汪德武的任务是对弹坑形状和目标物受毁情况进行检测,以获取科学数据。爆后的靶场弹坑密布,目标物被炸得面目全非,燃烧的余火冒着恐怖的青烟。试验中的战斗部性能不够稳定,有的可能不在标定时间起爆,就像“定时炸弹”让人难以琢磨。汪德武鼓励大家:“靶场如同‘雷区’,危险是难免的,但为了强国强军,我们必须大胆谨慎去趟。”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临危不惧,纵横沙场。一次,虽然在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生意外,但当他们返回时,刚上车没走多远,就听到身后“轰”的一声巨响,炸起的砾石哗啦啦掉在车顶上,幸亏已离开现场,否则后果可以想见。

正由于汪德武怀揣“强军梦”,带领大家在刀尖上行走,才获取大量宝贵试验数据,为安全使用新武器开辟了一条坦途。

上一篇:周月华、艾起 她背着药箱 他背着真爱 下一篇:流水今日,明月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