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农村中学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9-09 05:44:05

关于推进农村中学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摘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中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新课改无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但农村中学地处偏远山乡,经济相对落后,信息比较闭塞,教学设施有限,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可以说,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关键词:农村中学 新课改 动手能力

一、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困境

有限的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农村中学新课改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梳理一下,制约新课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观念落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农村中学部分老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有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创新不强现象,没有主动积极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并认为实施新课程应该是年轻人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教学实践中即便实施新课改,也是勉强应付,摆摆花架子。教学中很自然地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培训落后。扎实做好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开展新课程的基础,教师思维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把握,这些要依赖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改。然而,目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且学校师资力量紧张,外出学习培训可能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并不宽裕,教师很难外出培训,部分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对现代教育信息的认识和新课程的把握,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举步维艰。

三是教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包容性、整合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早已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刻苦专研,不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可是,农村中学受地域、经济、设施等基础条件掣肘,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相当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也没图书馆,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老古董了,教师和学生想更多地发挥动手能力,也是无用武之地。

四是引领落后。农村中学大多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新课改的引领者更是凤毛麟角。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的恶补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低下,没有较好地将培训所得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农村中学大都地处穷乡僻壤,新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长期有效的督导,对新课改组织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中学新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不仅是课程内容本身的改革,更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一次全方位的强力冲击。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认识能力,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二)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师资跟进培训是新课改成功推进的前提和保证。着力组织优秀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课程培训,做到长训和短训有效的结合。有序有效组织教研组长和各科骨干教师参加高质量的各类课程培训,促使师生懂得新课改、专研新课改、全心投入新课改,为新课改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千方百计“请进来”,定期邀请新课改取得显著成效的一线教师到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的综合能力。

(三)深化教研,增添活力。按照“先学后教课课练”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在备课教研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课前抓预习,课堂抓专注程度,当堂解决疑难问题。课堂上重点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上下功夫,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促进学生在参与活动、相互争论中获取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论武术动作中的美学 下一篇: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