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会价值观特点,有效提高教育实效

时间:2022-09-09 05:31:09

针对社会价值观特点,有效提高教育实效

价值观念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形成世界观、道德观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只有及时研究和把握社会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及其特点,并有机地结合到教育改革之中,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一、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特点

1.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制约下,中国传统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弊病。文明发展的自我中心论、自我封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致命弱点。中国传统价值观这种自我封闭的性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许多中国人那种盲目自大的心理特征。经过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由封建社会所造成的那种闭关锁国状态,价值观才开始由严重的封闭性质逐渐走向开放。但是,那种带有封建特点的封闭、僵化的价值观,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还有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就是把自己的理论、政策、发展模式,甚至某些具体做法,都加以绝对化,自封为最高的、最完美的东西。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封闭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把自己更快地融入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民更加重视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学习,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发展各种有益的国际合作,签署人权和人道主义性质的国际公约,参加国际文化组织,等等。这些举措,使中国人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必然会积极促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文明水平。

2.由“拜物教意识”走向“以人为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们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克服了长期以来的政治幻想,自觉地走上政治现实主义的道路。这就形成了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变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由拜物教意识(对异化物之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观念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把人从各种“意识形态幻想”的束缚中剥离出来,从拜物教意识中解放出来,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强调人本身价值的至高无上性。“以人为本”理念中尊重人的尊严的要求,这是作为人类文明基本要求的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说明,从拜物教意识到“以人为本”的这一价值观转变,是我们走向人类共同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3.由单纯的“国家本位”走向“公民本位”。

在改革开放以前,单纯的国家本位意识在我国社会成员意识中占据主导。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国家本位意识的实质就是在处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把国家(以及政府、集体等)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公民的个人利益则很少考虑。在这种单纯的国家本位意识的主导下,也出现了一些极端倾向,如借口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任意侵犯公民个人的利益。这种极端片面的价值观颠倒了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曾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过严重的危害。经过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必须把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确立公民本位价值观,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我国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真正解决被颠倒了的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现象发生。

4.由一元走向多元。

所谓一元的价值观,就是“一统”的、“单一”的、“纯粹”的、“绝对”的等类观念,而这种一元的价值观又总是与各种各样的封闭观念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一元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思想界的影响是很深的。这方面的表现就是所谓“正统观念”、“经典意识”、“思想定于一尊”等,在有些人的意识中仍然根深蒂固。要进行真正的改革,就必须破除一元的价值观,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这里所说的多元价值观,它所反映的是独立权利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关系。而多元价值观又是与开放的价值观互为条件的,因为它的实质是人们适应时代的发展,打开地区和国界的狭隘眼界,把自己的发展纳入到现代社会共同的发展道路中去,使自己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和时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立、平等的主体意识,它实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现代市场意识。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下,法治保障的多元权利主体和全方位的开放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代人的价值观决定一代人的世界,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将逐步形成。价值观的形成又必将直接影响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以为当前应加强以下方面的教育。

1.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包涵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教材。

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教育学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学会全面整体地看待社会和事物。要教育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学习。要教育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优秀品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他人的关系。

2.加强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学校要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创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掌握基本美学知识,提高其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实施美育,根据各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在讲清知识的同时,努力挖掘其内在的审美因素,渗透在教学之中。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收到“以美启真”的效果,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要组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定期开展音乐、舞蹈、绘画、朗诵等活动,使学生经常受到高雅艺术教育,获得美的享受。要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学校,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亲近实际,到工厂、农村,到风景区,到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游览,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生活在自然美和艺术美、生活美构成的环境中,培育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和成熟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前中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留守子女、单亲子女、生活相对贫困家庭子女逐渐增多,容易产生骄傲、横蛮、娇气、忌妒、冷漠、怀疑、计较等心理障碍,一些中学限于条件和师资,许多中学生的智障和心障得不到及时矫治。各级各类中学都应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创办学生心理网站,配备心理素质教育专职教师,配发心理教育教材,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全面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全面革新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少而精”,同时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今天为了明天”的原则。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个性发展。教育要开放,多样,具有个性化。当前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开放的,社会价值观是开放的,教育形式(包括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等)也应该开放,也就是说,不要固守一种模式。构建开放的、多元的教育形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形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与个人的需求相一致。只有教育形式的开放与多元才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5.健全教育法制。

人的价值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对学生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十多年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已经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但是收效甚微。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这些法律大都只是对教育机构有约束,对党政部门约束不大,几乎约束不了家庭和社会。应该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社会教育法。让所有家庭所有社会成员都来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就是违法。所有成年人,当发现学生有不当行为或人生权利受到侵害时,都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和保护的责任,否则,就是违法。如是,中国的教育才会真正步入法制的轨道,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上一篇:基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