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好语文课要抓准“四点”

时间:2022-09-09 03:20:26

备好语文课要抓准“四点”

一、抓准重点

一般来讲,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实际情况也并不全是如此。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十一课岑桑写的“画扬桃”主要讲作者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扬桃时发生的事。从第二自然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是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具体为: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写清楚。

抓准重点,正能体现中年级句与句,段与段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教师所说的那段话中的重点词读懂每一句话,再把每一句话的意思联系起来,理清整段话的主要意思,从而体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二、抓准难点

课文别深刻又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难点。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一些。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就是要摸清学生的底细,不能凭老师一厢情愿去确定。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除疑难杂症。

在“画杨桃”一课中,学生对于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看讲桌上的杨桃像五角星的样子和文中老师所说的话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确实为本课的难点。本课中老师所说的话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要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运用以相应的方法,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准“难点”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实物观察,举例说明,电话辅助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实物观察,合作讨论的方法来主动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具的选择有杨桃一只、插图、重点段落投影片、投影机。

三、抓准特点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应。作者的阅历不同,写作意图各异。认知能力和表达方式也就有不同。表现在文章中的遣词造句、部局谋篇、表情达意上,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而“画杨桃”一课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在平白的叙事中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根据这一特点,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抓准“特点”,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性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特征,去发现,去立意。

四、抓准疑点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表面上似乎懂了,但深入钻研下去,又产生了疑问和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就是疑问。

在“画杨桃”一课中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抓准“疑点”,以关键词为切入点。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常,但用得恰当,便格外传神,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重锤敲打关键词,领会词中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作者单位:吉林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中心小学校)

上一篇:《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说课设计 下一篇:情感教育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的应用